年级

字数

体裁

话题

荆河静思夜 高三作文

2022-03-11 08:07:00 栏目:高三作文 来源:蘑菇文

黄昏的荆河,本来就水雾濛濛的,夜幕一拉上,河畔的一切就更加隐约难辨了:五层大厦黑黝黝的,象是一黛远山,苍翠的塔松,恰是这山脚下的座座凉亭;而路边的一溜法国梧桐或参天白杨倒成为拔地而起的新型建筑了……

一弯新月,冲出云围,揭去面纱,稳稳地钩上了龙泉古塔。淡淡的光华照着荆泉饭楼的页页玻璃,与宝塔相映,熠熠生辉。乳白色的水雾由浓到淡,渐渐消失了。荆河,这才露出她本来的面目:平展如镜,波澜不惊。我屈下身,用双手撩了两把,也很难引出许多波纹。

多静的一河水呀……

忽然,一团白云从远处飄来了。走近些,才看清“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噢,是一支晚归的鹅队。猛听得牧姑的一声口哨,鹅群齐张素帆,嘎嘎前飞。这幅群鹅趣图,逗得姑娘乐不可支,绛唇微启,竞胜过银铃叮当……

此情此景,乐坏了月亮。它变作片片碎银,颠儿颠儿地在水面雀跃。而荆河,这养育群鹅,也养育着牧姑的保姆,并没有为之陶醉,依旧表现出一派宁静。

这时,荆桥上传来了喀喀的皮鞋声,我凑过去,才认准是“夜大”回归的靑年,他们沐着月光,拾级而下,来到河边,掬几捧清水,擦把脸,冰冰额头,虽是满身的劳累和困乏,却依然谈兴正浓。听,“报上说,举世都在瞩目着中国的改革。其实,咱县并没有象以前那样空喊‘贯彻,呀“宣传’呀。”“‘润物细无声’啊”“唉,咱那《荆河啤酒厂改革方案》可得快点付诸实施呀!”……

小伙子们悄悄地来,又悄悄地走了,并没有故意打搅荆河的梦境,但这低低的话语,伴着阵阵骀荡春风,倒使得荆河微皱细眉。看呀,一个个的小水泡,翻上来,荡开去,徘徊不定。这圈圈涟漪,正是荆河深邃的思路,同时,它又给人启迪,催人深思。啊,荆河,这就是你历经无数个狂欢之夜以后的静思吗?

是的,平静,思考,成了荆河新近的脾性。当然,这种静,不是静止而是麦苗拔节时的沉静;这种静,不是寂寞,它有着雨后春笋的破土之声。这种静态,不但毫无压抑感,而且给了人许多神韵,正象刚刚欣赏了一曲轻音乐,使你意气风发,激情满怀。平时,经常听人称赞小米粥的郁香,经常听人褒奖苹果汁的饴甘。但谷穗孕育颗粒时的娴静,苹果酝酿蜜汁时的端庄,不都体现难能可贵的静之美吗?

一般认为:山之美,在于它高大险峻;水之秀,在于它波澜壮阔。而荆河呢?这条县城东南、毗连城乡的小河,祖国的版图上找不到它的踪影,而河水却实在是流入微山湖,再汇人淮河最后注入东海的。它这“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的静姿,又表露出了什么?

我使劲地想,也得不出结果,问身边的静河,她无暇回答,河面依旧是静,静,静……

荆河静思夜

静思

量力而作方为高

  马未都一脚成空,随即调整定位,量力而作,从而有了“大半桶”的收获。予人启迪昭然:量力而作方为高。

  没有落日的瑰丽,没有流云的飘逸,我们可以拥有水晶的清纯与透明;没有大山的巍峨,没有湖水的轻柔,我们可以拥有岩石的坚毅与稳重;没有大海的浩瀚,没有瀑布的飞泻,我们可以有泥土的朴素与随和。

  面对人生,我们只需量力而行,努力做好自己,同样可以活出自己的精彩。

  还记得高喊“天生我材必有用”的李白吗?曾经的他是那么的狂傲,可当他跻身政界时却屡屡受挫。于是他明白了自己 并不适合当时的官场,从此选择放浪于形骸之外,才有了“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等脍炙人口的佳句,才有了独树一帜的浪漫主义情怀,才有了中 国诗坛上千古闻名的“诗仙”的美誉。量力而行,李白活出了“谪仙”的风采。

  听说过由农民变为书法家的张文举吗?多年以前他还是一个不为人知的农民,为了成为作家,他不断写作却以失败告 终。在这过程中,他却意外地发现了自己钢笔书法的潜力,于是他对多年毫无成就的写作选择了放弃,专注于练习钢笔书法,最终成为了著名的硬笔书法家。试想, 如果当初的他没有量力而行,而是一味专注于写作,或许到今天他还只是一个普通农民,或许他永远不会发现自己可以活得如此出色。

  如果一个人不能明白自己实力,量力而作,那么他的人生便永远暗无天日。随着信息业的发展,演艺事业成为倍受关注 的话题。许多年轻人放弃了自己的工作和学业跑去当群众演员,妄想一炮走红,成为大红大紫的明星。然而他们中许多人并没有正确认识到自己的能力,不能量力而 行,结果白白浪费了自己的青春,他们并不知道,在其他领域里,他们可以做真正的自己,或许会成为一个出色的人。

  河流自知不可横跃山峰,他量力而行,绕山而走,终于到达大海;小草自知不可俯视大树,他量力而行,落地生根,芳草遍及天涯;皓月自知不可与红日争辉,他量力而行,深夜铺光,清辉朗照人间……一只鸟必须找准自己的方向,一个人必须选择好自己的人生道路。

  学会量力而行,做最出色的自己,你才是一个高人!

  【点评】

  作者从所提供的材料中拈出了“量力而作方为高”的论点,这正是材料意旨所在。为了让这个论点站住脚,作者先请出了李白、张文举一古一今两个人物作为特例,正面证明观点;再以一些年轻人不能量力而作作为泛例,反面支撑观点:可谓相反相成。

  文章的行文颇耐咀嚼:开篇对材料的概述语言精要;两个特例的导入见技巧有变化(“还记得……吗?”、“听说过……吗?”);第二节和倒二节的文字优美而契合主旨。这些很值得借鉴。

-热门专题-
-精选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