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级

字数

体裁

话题

砍价 初一作文

2022-03-11 02:51:00 栏目:初一作文 来源:蘑菇文

小时候的我是一个善解人意、受人喜爱的人,但是现在的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现在的我自命清高,从不会为了区区几元钱而去与别人砍价,因为砍价会让自己觉得很没面子。每次妈妈去买菜的时候,硬要把我拉着去,说是让我体会一下社会。在买菜的时候,妈妈总会为了几毛钱而与别人讲价钱,这时候,我觉得我的面子都被妈妈给丢光了。可是事实是怎么样的呢?

每每上街买东西,我总装出一副财大气粗的样子,问了一声价格便掏钱,看到小摊贩们那窃喜的眼神、狡點的笑,心里明知有很多虚头,可就是因为我自己放不下这尊贵的面子,放不下学生的清高,就只好“忍气吞声”“任人宰割”,于是每个月的零花钱都会被“榨得”所剩无几。日复一日,月复一月,突然有一天我觉得这样“无声无息”地随便“任人宰割”,实在是对于我来说是太不公平了,实在是感到委屈。咦?何不试着去砍价呢?就算嘴笨,谈不拢,大不了走人呗。试一试嘛。现在不是正兴“参与意识吗”?

于是我拿着我的50元私房钱,在一个风和日丽的星期日走上街,走上了我初次砍价的路。

走过长街,我看到一个卖衣的商店里,挂满了小衬衫,玲琅满目。照式样和布料质量,够不上豪华,但想来也便宜。没有多想,我便进去了,可心里却像揣着只兔子,忐忑不安,一看价格,实价“47”元,对于目前的我来说不算太贵,但是……

我正想着,突然一个声音打断了我,“小姑娘你买吗”?一个年轻的女老板问我。

“我,我看看,可以便宜一点吗?”

那个年轻的老板说:“如果你要就40元拿走吧!”

哎呀!一开口就减了7元,一定还有虚头。我琢磨着,胆子也大了,“阿姨,再少点嘛,你看这布料,这扣子……”我找了许多自己也不知存不存在的缺点,超水平发挥口才,价格好不容易降到36元。买吗?我问自己:不行,再试试,我立即来了兴致。“阿姨,今天是星期天,生意好做。30元吧!你瞧我这学生,是个消费者,爸妈挣点钱也不容易……”我把妈妈训导我的理论也用上了。正当我口若悬河、滔滔不绝时,老板娘不耐烦的一挥手。我想:完了,要赶人了。哪晓得,她说:“30元就30元吧,图个吉利。”我一下子呆了,刚才还口若悬河,现在却呆若木鸡、不知所措,也许“成功”来得太突然了。

挑了件合适的衣服,付了钱准备走,哪知道老板娘背后冷不丁的来了句:“真佩服这学生。”我回过头,脸涨得通红。她似乎看出了我的心事,笑道:“怎么,还不好意思,砍价又不丢人,自古就有'漫天要价,就地还钱的说法',像这衣服有人看到47元就拿走了,你哟,还价,只出30元,你说那17元出的冤不冤?你们中学生从小就应该要有点商业意识,这可是现在商业经济的大潮呀!国际贸易不也砍价吗?”

一席话说得我心服口服,是呀!砍价并不俗,为什么过去不屑一顾呢?第一次砍价,我的收获还不小呢!

其实父母挣钱不容易,我们现在所花的每一分钱都是父母辛辛苦苦赚来的血汗钱,我们要学会如何去帮父母分担。

生活中不需要那些虚假的面子,有时,面子会让你变成一个连你自己都不认识的人,不但面子会丢了,连真实的你都会随之消逝。

砍价

砍价

有些事,历久弥新

沉淀的,不仅是文字

打小就听着那一个个耳熟能详的故事长大:三打白骨精,三借芭蕉扇,真假美猴王……每个男孩心中都曾经装下过一个“孙行者”,他是那样无所不能,似乎能将所有“坏人”赶跑。

转眼,光阴似箭,日月如梭,当我们逐渐长大,逐渐了解人情世故,逐渐开始明白世界上不单只有“好”与“坏”相互对立……在喧闹中,我终于能抽出时间来读这原版的《西游记》了。

先不论别的,单单是每个精工细琢的字就已令后人为之汗颜,更不用提那些巧妙非凡的诗句了:每个章回开始便有一首诗,便先让你进入一幅梦的画面,然后接下来的正文片段,每个精彩的情节都忍不住拍案叫绝。——即使单就今天来看,如此天马行空而又合乎情理的想象实在是令人叹服。今天的我们,已很难再重现出这样的经典了。

合上书,那一个个精彩故事始终萦绕在我的心头……尽管只是囫囵吞枣地读了一遍,但仍旧不由感叹:先人的智慧,有些时候,确实是比今人更丰富。可我却又不由得疑惑道:为何原版如此精彩却鲜少有人阅读,相反,那些删减更改,甚至是肆意歪曲原著的书,却在市场上大受欢迎?这种现象,着实令人费解。

或许是时间变了吧?现代高强度的生活压力已经无法让我们像前人那样有充足的时间到茶馆里去听这种专为说书而打造的师徒四人的故事了。当然,即使是自己抽空来阅读,也免不了要三四天的空闲时光。试想,谁能有这样的空闲呢?所以上述对原著不尊重的行为却大肆盛行也就不难理解了。

可事实上,这种“快餐式”的阅读方式,对于我们而言,或许真能带来一时的满足感——但长远来看,绝对是不利于我们了解我国的古典文学,也不利于我们树立正确是非观念,更不利于我们继承和弘扬民族文化。可以预见,若是任由这样下去,我们民族中的很多优秀文化必将蒙尘。

想到这,我不由感慨:一个人随着时光的流逝,他注定要失去什么。但,人性中美好的事物永远不会过时,同样的,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中总有些东西会在大浪淘沙的时光中留存下来。一样事物既然存在,那就必然有它存在的意义和价值。传统的文化,如《西游记》《红楼梦》,抑或是晏子使楚,塞翁失马等寓言;还是如剪纸窗花等物件—它们都是我们这个民族曾经出现、发展、辉煌、衰败、崛起的见证,它们理应是我们血液中的一部分。这些,都是历史给我们的最好礼物。

中华上下五千年,无数文明兴起衰败,它如流星般闪耀却又坠落。但,它们却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迹。今天的我们或许应该反思:在新潮文化的冲击下,我们是选择跟随一阵风抛弃曾经,还是应留下这些美好们的瑰宝呢?

-热门专题-
-精选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