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级

字数

体裁

话题

天上的星和地上的坑 议论文作文

2022-03-05 22:36:00 栏目:议论文作文 来源:蘑菇文

黑格尔为泰利士解嘲

古希腊哲学家泰利士曾经边走边抬头仰望星辰,不觉掉 进一个坑里。.很多人嘲笑他,而黑格尔却说:“只有那些永远 躺在坑里,不仰望高空的人,才不会掉进坑里。”

你怎祥理解黑格尔的话,写一篇议论文读谈自已的认识, 题目自拟。

【范文】

天上的星和地上的坑

看罢这段敌事,仔细想来,只觉得黑格尔的话真是一句 闪耀着智慧光芒的至理名言。有的人躺在坑底,虽然平安地 度过一生,然而他知道的仅仅是坑中那小小的天地,他的人 生可以说是毫无价植的;而像泰利士这样忘我地仰望星空的 人,虽然会遇到跌倒的时候,但他有远大的理想,不断认识 天上的亊物,他的人生的价值也必然会像天上的星辰一样发出耀眼的光彩。

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生就是不断地认识、了解自然 并且与之抗争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只有不懈地探 索、奋进,一次次超越自我的人,才可能成为一个大写的人。 记得有这么一个故事:杰克和一个水手谈论大海。当得知水 手的父亲和,哥哥都死在海里时,杰克说:“如果我是你,我就 永远不到海里去了水手这样回答:“既然你的祖辈都死在 床上,你为什么还天天睡在床上呢?” 一笑之余,我想:在懦 夫的眼里,干什么事情都是危险的;而热愛生活的人,却总 是蔑视困难,勇往直前。不登高山的人体会不到一览众山小 的乐趣,不泛舟大海的人享受不到战胜风浪的自豪。无论我 们从事什么事业,没有付出,没有理想,就不可能有任何收获。

天上的星是远不可及的,它是那样渺茫与神秘,因此探 索星空是一件艰苦的劳动;地下的坑是触手可及的,它算是 个小小的安乐窝,因此躺在坑中休息也不失为一种享受。怛 是,许多仁人志士正是舍弃了 “坑中”的安逸,才完成了寻 找“星光”的事业。意大利科学家布鲁诺,原本是一个神学 院的学生,如果他按照上帝的意志生活,也许会成为一名受 人尊敬的教士。可是布鲁诺的心却在那闪烁的星空之中,那 儿才有他追求的真理,即使为科学献身他也在所不辞。三百 年过去了,布鲁诺的名字在史册中璀璨夺目,在人们的心中 永生不灭。正如巴金所说:“战士是永远追求光明的,他并不 躺在晴空下享受阳光,却在暗夜里燃起火炬,给人们照亮道 路,使他们走向光明。”

让我们做好跌入坑底的心理准备,让我们鼓起重新崛起 的勇气,如同泰利士一样昂起头来,对着广袤的天空—那儿有无数的繁星,有闪光的真理!

天上的星和地上的坑

天上地上

校间小感

人们究竟应从怎样的态度来看诸葛亮呢?《三国演义》中的论战如神无人匹敌,淡定果断,无所畏惧,运筹帷幄于方丈之中,鞠躬尽瘁于两朝之间,集战与政为一体,还是《三国志》或《史记》中更为真实的形象——善为政治民而不善军,以其公正廉洁而名,亦或是如今还有一日本作者名为酒见贤一,将其塑造成一个好色、狡诈的小人?

《三国志》和《史记》中对其的介绍,是对于一个历史人物的真实还原,是对于一个真真正正来到这个世界的一位灵魂的真真正正的记录与客观性的评价。而《三国志》甚至于贤一的《孔明你又调皮了》一类的书,或褒或贬,都是文学。而文学作品,只是以一个人为模板,那个人物纵然曾在这个世界上充实过,于作者而言却是一个有名字,有故事却没有灵魂,没有性格,没有精神的空躯。文学作者的工作,就是通过自己的笔,将自己的思想、感情、立场、社会观念注入其中,文学是对于人物的重新塑造。所以孔明先生就有了迥乎不同的形象。可换言之,作者对于他所塑造的这个形象真的是其心中的人的最佳状态吗?并非如此,由他所塑造的人物形象,可为时事贬,可为人事扬,他借此只是为了表现自己的或政治,或人文或其它种种的态度和立场。

而我却不禁要想,这种为自己的目的而改变历史人物生前形象的文学创作,是否是一种对古人的不公,难道他的一生,就因为自己的或多或少的成就,就因自己得以留名青史,而为后人做为方可无限改造的模板,用乌黑的笔在其身上肆意涂抹。甚至抹到最后,连灵魂都被浓密的墨色掩盖,成为一种徒有名表的思想承接产物。

《三国演义》的出世,是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说是于诸葛亮的一大幸事。毕竟,如今的人们对于他的认识,就是站在《三国演义》的表现之上的,而罗贯中先生极力赞扬刘氏集团,也就对诸葛亮进行了近于神化的褒讲。“火烧赤壁”、“草船借箭”、“空城计”一类的故事,至今为黄发垂髫所津津乐道,甚至都成了孔明先生的代名词。

以一种莫虚有的盛名做为自己立于后世的代名词,对于身为清廉公正之人的孔明,怕也并非乐事。这样想来,无论是成都、勉县的武侯祠中,亦或是定军山上,每每看到孔明先生的塑像,都感到他深隧的眼光中透着淡淡的悲哀。更深想一步,如果如今深入人心的书不是将他塑造的机智淡然的《三国演义》,而是写得其狡而好色的《孔明你又调皮了》,那对我们身心本净的先祖,又做何交待?

但转念一想,历史上有多少文学作品是一种对先人的重新塑造,又有多少有志之士,忠洁之人被文学作品改造成奸邪背叛者。曹操被写成一代佞臣,而真实的他呢?天论今天有多少言论作品为他辩白,他在《三国演义》中的形象又在多少人心中根深蒂固了呢?如果文学的塑造与历史的史实产生了极至的矛盾,而那个文学作品的知名度又立于史实之上,那我们又应如何?

但是,回首而望,何为历史?历史的长河,本就是一泻千里,涛涛万丈,混浊八方。卷过无尽的忠义之人,奔腾而过的江水不绝向前,冲淡了他们的光辉之事,洗去了他们的姿态音顔,而那所剩无几的,为人们所真正公正的去看待,去怀念的,只是长河中的许许清流罢了。

既卷入长河,便也就无谓清明。

只是,人生在世,本生为一世英明,却留得万古骂名,岂不悲兮。

-热门专题-
-精选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