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级

字数

体裁

话题

草房子读后感 读后感作文

2022-03-05 22:22:00 栏目:读后感作文 来源:蘑菇文

追寻永恒

苦苦的艾叶,静静的大河,金色的草房子,一望无际的芦苇荡。成长与这油麻地一般美丽。

——题记

“那是1962年8月的一个上午,秋风乍起,暑期已去,十四岁的男孩桑桑,登上了油麻地小学那一片草房子中间最高一幢的房顶。他坐在屋脊上,油麻地小学第一次一下子就全部扑进了他的眼底。秋天的白云,温柔如絮,悠悠远去;梧桐的枯叶,正在秋风里忽闪忽闪地飘落。这个男孩桑桑,忽然的觉得自己想哭,于是就小声地呜咽起来……”

曹文轩曾说过:“美的力量绝不亚于思想的力量。一个再深刻的思想都可能变为常识,只有一个东西是永不衰老的,就是美。”《草房子》的美,就像金灿灿的茅草,浩瀚无边的芦苇荡,浸月寺下悠远回荡的风铃声,经久不衰。

秃鹤的光头,纸月的书包,细马的羊群,桑桑的鸽子,白雀的歌声,秦大奶奶的苦艾地,水道密布的油麻地,金色的草房子,门前流淌的大河都记录着桑桑在油麻地最璀璨的六年时光。六年中,他亲眼目睹了或直接参与了一连串看似寻常但又催人泪下、撼动人心的故事:少男少女之间毫无瑕疵的纯情,不幸少年与厄运相拼时的悲怆与优雅,残疾男孩对尊严的执着坚守,垂暮老人在最后一瞬所闪耀的人格光彩,在死亡体验中对生命深切而优美的领悟……这一切,即清楚又朦胧地展现在少年桑桑的世界。《草房子》就如同一场梦,有欢喜,有哀愁,有着一个个可爱的人物:秃鹤,纸月,杜小康,白雀,蒋一轮,桑桑。他们在这一隅,书写出亦美亦真的地方。

这是一个普通又不平凡的油麻地,养育着一群天真、幼稚和善良,散发着优秀的民族情怀的孩子们。淘气与灵气并存的桑桑,如一轮金色的天体,从寂静无涯的东方升起之时,若非草木,人都会为之动情。他纯洁着,耀眼着,无时无刻不散发着天真的光芒。纸月不同于桑桑,她如同寒冬纯雪,毫无瑕疵,飘逸随风。她的眼神令人震撼,她的神情令人心安。远远的她,却近在咫尺,她冲你微笑,但空气中充斥着一丝丝酸涩。同是孩子,虽身世不同,气质不同,但始终如一的,便是那颗永恒纯洁的童心与善良。

反观现在,可还记得自己最初的梦,可还忆起自己最初的心。伴随信息化与科技的高速发展,我们的思维渐渐被格式化,稚嫩不在,朴实不在,在社会的磨砺下,我们遗失了纯洁,稚嫩外表下伪装的却是一具具冷漠与无情的面具。质朴无影,被如今对名牌的狂热崇拜而取代。朝着远方追逐的人们丢下的又何于此?难道我们苦苦追寻的远方,是一个只存赤裸裸物欲的表面世界。曾在艰难日子中相濡以沫的那些人,那些物,方能带来最真诚且直抵人心的温暖,这,或许才是我们当初追求的远方,一个有爱有暖的地方。追随童心,追随自己,这也正是《草房子》想传达的真正本意与人性美。

追寻永恒——我们应当这样提醒自己。

草房子读后感

草房读后感

呼兰河传读后感

《呼兰河传》是现代著名女作家萧红写的,于1940年12月20日在香港完稿。

萧红从小就经受家庭的暴力,唯有祖父怜爱她,从不打她,因此让她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这也是她作品写得好的因素之一。

文学巨匠茅盾评价这本书:“它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作品中的“呼兰河”是作者的家乡,也是她童年最深刻最美好的记忆所在。其中蕴含了作者全部的生活与岁月的延伸。在1940年孤单寂寞的她转去香港,进入她最怀念自己故乡和童年的时候。于是,她以自己的家乡与童年生活为原型,创作了这部小说,造就了她“回忆式”的巅峰之作。《呼兰河传》不仅包含着萧红真挚的情感,而且具有独特的艺术韵味,是一部纯粹的乡土小说。

《呼兰河传》这部小说是散文的作品结构,打破了对人物、情节、结构的处理方式。描写“大泥坑”时,完全没有按照“讲故事”的形式,更没有明显的情节发展,而是通过各种人物作对比,体现了小城人们的麻木不仁。小说从第三章起,采用了儿童(作者儿时)的视角对后花园进行了一系列的描写。那里是作者小时的乐园,印记着作者儿时的回忆。在作者的眼中,一切植物、动物都是有生命的,一切都是自由的。不禁让我感受到:没有严格的管控,没有父母的催促,孩子们也能变成仙境里的鸟儿,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地飞翔于自己地蓝天中。小城的人们一个个都有着迷信,土神用奇怪的方法给人治病,小团圆婆婆将媳妇折磨至死,有二伯遭受欺辱去跳井上吊,反而成了众人眼中的笑料。

萧红以她娴熟的回忆技巧、抒情的散文风格、浑重而又轻盈的文笔,成就了这篇佳作。正如著名文学评论家杨义说得一样:“整部小说可以说是扔弃了传统小说的框架,写出了一幅幅惟妙惟肖、有声有色的世俗画和风俗志。

-热门专题-
-精选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