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级

字数

体裁

话题

死亡诗社观后感2100字 死亡诗社观后感 观后感作文

2022-03-10 07:57:00 栏目:观后感作文 来源:蘑菇文

今天,我想和大家一起分享一部电影《死亡诗社》。第一次听到这个名字,在不知道任何关于这部电影的背景资料的时候,我以为这是一部恐怖片,感觉很怪异。后来才慢慢感受到,它是想要表达:一些伟大的、逝去的文学家,他们人已经不在了,但是这些不在了的人却能够透过干枯的文字教给我们生命的激情。所以叫做《死亡诗社》

故事发生在一所人才辈出的精英学校,这里历来奉行严格刻板的教学风格,传统、荣誉、记录、优秀是他们的校训。校园里,有这样7个男孩:他们是:托德,尼尔,查理,诺克斯,米克斯,皮茨和卡梅隆。托德是个不敢表达自己的男生,他的哥哥非常优秀,所以他总是显得有那么些自卑。尼尔是一群人中的首领,为人直爽性格热情。查理是一个肆无忌惮的人,没有他不敢说的话也没有他不敢做的事。诺克斯爱上了一个女孩,在三番两次的胆怯中终于鼓起勇气捧着花束去了女孩子的学校。

然而一位新来的、与众不同的英语老师却改变了这一切。故事就围绕着新来的老师基廷和7个孩子展开了。影片中有这样几个镜头让我印象深刻。

镜头一:课堂撕书、打破禁锢

这堂课上,基廷老师打破了照本宣科的教学传统,他要求尼尔朗读教科书上一篇关于“如何理解诗”的导论,同时试图按照文章作者的思路以数轴的方法分析诗歌创作。但是,他马上思路一转:“鬼话!这不是在修木管,这是在谈诗。撕掉吧!”基廷老师语惊四座,学生们一下子愣住了,虽说他们暗地里十分不满保守枯燥的教学方式,但在课堂上早已习惯了循规蹈矩,现在要撕去这篇经典性的文章犹如去冒犯《圣经》。在这一幕中,有的学生很快地理解了老师的意图,非常干脆地撕掉了那一页;有的学生仍未摆脱内心的懦弱,怯懦地撕掉那一页,而在撕纸声越来越大的喧哗声中,养成了严禁习惯的学生,用直尺公正地撕掉了那一页。也许此刻的他们并没有完全明白这意味着什么,甚至可能一边大胆地做,一边心虚着,但基廷先生用一个废纸篓,在带走这些“垃圾”的同时,无声而坚定地告诉他们:向前走吧,不要在乎曾经的桎梏。

镜头二:站上讲桌、换一个角度看世界

这堂课中,基廷老师公然站到了课桌上并问:“知道我为什么站到台子上吗?我是提醒自己,要用不同的角度看待事物。读诗的时候,不要只想到作者的见解,还要有自己的见解,要寻找自己的声音,要突破!”随着基廷的话音,男孩子们一个接着一个登上讲台。尼尔很骄傲的展示自己的杰作,卡梅隆写得规规矩规矩,胆小的托德在基丁的逼迫下也喊出了他心中的惠特曼,博得了全班同学的掌声。

镜头三:找到属于自己的路

基廷分析每一个学生不同的步伐和个性,引导他们思考怎样找到属于自己的路。那个供学生们自由漫步的小小庭院,在那一刻仿佛也变得宽广无垠。基廷老师的教育方法给死气沉沉的学院带来了强烈的冲击波:他鼓励用一个崭新的视角去观察周围的世界;他鼓励学生寻找全新的视角去观察世界、观察生活;他鼓励学生深入内心,去发掘那个独一无二的自我……

于是我们看到孩子们像一群精灵般穿梭于夜色中,在狭窄逼仄的山洞中成立了新一代的“死亡诗社”,他们聚集在一起讲故事,朗诵诗歌,演奏音乐……手电筒的光照耀着他们专注的神情,透露出的是纯粹的热爱和快乐;我们看到了怯懦胆小的托德在基廷先生的引导下作出了精彩的诗歌,让全班同学刮目相看,我们看到了诺克斯一改往日的沉默,大胆地追求心仪的女孩,并得到对方的爱慕;我们还看到尼尔勇敢地顶着父亲的压力,站上了她梦寐以求的舞台,赢得了无数的掌声和欢呼……

然而影片却以尼尔的自杀和基廷老师的被辞作为结局。尼尔的自杀是值得我们思考的。这是一个可爱的少年,他学业优秀,他俊美、聪明、顺从、宽容,他是每一个老师都会喜欢的标准好学生,父母的好儿子。其实在现实生活中,尼尔未必会自杀,他也未必会隐瞒父亲,这一切完全可以好好地沟通,包括与“captain”沟通。影片中的自杀安排,我认为应该是在向世人昭示:千万不要扼杀一个寻梦者的浪漫和激越,千万不要给富于幻想的少年以及浪漫的青年背负世俗的压力、精神的苦痛、心灵的孤独。作为教师的我们,应该更多地关注孩子们内心的真正想法和渴望。而基廷老师虽然被辞退,他却留给了学生光明的火种,点燃了心灵和头脑中如星光闪耀的火花。影片中有这样一幕,我每一次看到这里都会内心沸腾,热泪盈眶。

当基廷老师最后一次走出教室时,大家终于不理睬诺伦校长“开除”的警告,而是发自内心喊出:“oh captain,My captain!”这一句句“captain”,让我看到了教育的力量和一名优秀教师的人格魅力。孩子们站在桌子上向他们心中的船长告别。基廷赢得了学生发自内心的喜爱、尊重。他富于教育智慧的启蒙,唤起了学生生命的冲动,感性的、理性的、情感的、想象的,学生的潜能爆发了,学生的思维创新了,学生的情感丰富了,学生的个性凸显了,学生有了自己的兴趣、自己的思考、自己的理想、自己的追求、自己的思想。教育需要基廷这样的老师,学校需要基廷老师,课堂需要基廷老师,学生需要基廷老师。

在这部电影似乎就是在告诉我:在教学的道路上,要勇于尝试,不断创新;它在告诉我,每一个学生是一个独一无二的个体,作为教师的我们,应该做的就是根据每个人不同的天性,引导他们发挥自己的潜能、展示出属于自己的光彩……

其实每一个孩子都有潜能,我也相信,每一个孩子身上都有闪光点,我认为我最应该做的,就是用放大镜去发现孩子们的闪光点,使每一个学生的潜能得到发展。我们每一个人因为所处的环境不同,经历不同,受教育不同,因此,我们每一个人的思想都不同,对同一件事,我们的处理结果也会不同。同时,我还想到了我们的学生,他们来自不同的地域,不同的家庭,他们也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那么,作为老师的我们,应该如何发现孩子们独一无二的闪光点,帮助他们走向独一无二的成功呢?

最后我想说的是,教师是一项需要爱心的工程,需要我们用爱、用耐心、用坚持,通过自己擅长的方式,充分挖掘孩子们的天赋,引导孩子的思想,抚慰孩子的心灵,帮助孩子们正确认识自我,发挥潜能,挥洒属于自己的辉煌。

死亡诗社观后感2100字 死亡诗社观后感

诗社观后感死亡

观后感2300字 活着观后感

距初次看《活着》这部电影已经有了几年时间,当时电影对我的冲击远远不如小说来的强烈,但大概这些年还是有了些变化,再次看这部老电影的时候竟然觉得感触颇深。

《活着》改编自余华的同名小说,由张艺谋执导,余华亲自操刀改编,由葛优、巩俐等人主演。1994年该片在第47届嘎纳国际电影节上获得了评委会大奖、最佳男演员奖、人道精神奖等多项大奖。

主人公名为徐富贵,是一个地主家的阔少爷,但因为沉迷赌博输光了家产,气死了父亲,他自己也沦为佃户,与妻子家珍及一儿一女艰难度日;战争爆发后,富贵不明不白地被抓去当了壮丁,幸运的是他在枪林弹雨中活了下来,回到了家乡;解放后没有过上几天安生日子便又开始了大跃进,生活虽艰难却也能够维持,可却不料儿子有庆意外早夭,富贵与家珍悲痛欲绝;到了六十年代,文化大革命开始了,富贵的战友春生被批斗,女儿凤霞找到了好婆家却因产后大出血惨死。在电影的最后,富贵与家珍都已年老,与女婿和外孙一起活了下来。

从技术层面来说,电影改变了小说中客观冷峻的叙事视角,以一种带有感情色彩的主观视角对故事进行了二次架构,这就使得电影更显温情,小说中始终冰冷低沉的格调也有所缓和。同时,电影取景并非单调沉闷的,反而色彩艳丽富有生机,这也使整个电影多了一丝乐观向上的基调,而色彩运用的另一个作用是在悲剧发生时用艳丽的色彩来反衬生命的惨白无力,使得情节更有张力。电影中的配乐也可圈可点,贯穿全剧的只有一段简单的二胡,是喜是悲全都是一首曲,每到抒情处就会由远及近地悠悠地想起,无尽的意味在这一首曲中体现的淋漓尽致,悲的时候凄凉至极,喜的时候却也是笑中带泪,令人感受到命运自带的酸涩心情,不可谓不高明。

从电影主旨来说,电影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小说本身的主旨。余华写活着的本意并非是为了赞扬生命的强韧,也无意在文字中鼓励人们追求希望、信念等美好事物。小说中的结局是除了富贵之外所有的人都死了,只剩他和一头老牛相依为命。足以支撑生命存在的爱情、亲情、友情都不存在了,而他还继续顽强地活着。所以余华说“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活着。”这种对于活着本身的诉说似乎才是余华的本意。他像一个完完全全的旁观者,冷冰冰地叙述着富贵悲剧的一生,不带有任何主观情绪色彩,不去评判富贵对错与否,甚至不愿剖析富贵的内心,采用一种“隔离式”的叙事手法,仅通过对人物行为的白描来为读者提供这样一种形象,而对这一形象的内心活动却全然不管。余华并不是在透过富贵的一生来向我们传达他具体的价值判断,并不是要告诉读者如何活着才是好的或对的,他所要传达的是高于此的对于生命本身的哲学性思考,想通过文字告诉读者究竟什么才是生命,什么才是活着,他在探寻活着的本质形态究竟是什么,并由此表达一种对于生命的敬畏。这一点在电影上的表现是极为困难的,因此电影对主旨做了修改。结尾处家珍虽然患病却仍旧活着,在小说中应已去世的女婿和外孙也还健康无忧,四个人虽然经受了种种不幸与痛苦,却还能坐下吃饭聊天。对于这里的富贵来说,活着是充满希望的。他在结尾与外孙对话,“鸡长大就变成了鹅,鹅长大就变成了羊,羊长大就变成了牛,牛长大了馒头(富贵外孙)就长大了,就过上好日子了” 这句给人以温暖的希望。在这里结局也在一定程度上构建了新的主旨,即只要坚韧地活着,不被无常的命运击倒,不因生活的痛苦而自暴自弃,就一定会看见活下去的希望。电影的处理在我看来十分精妙,我并不认为在这部电影中完全还原小说中的主题是可以实现的,影视与文学之间有巨大的代购,即使情节可以生硬复制,内涵也是无法完整传达的。

从角色本身来具体分析,富贵这个人既不是大奸大恶之辈,也并非大忠大善之人,他只是一个小人物,是千千万万个普通人的影射。肯定有人会说这部电影目的在于透过小人物的命运起伏来揭示其所处的社会大背景的变化。把它作为一部史诗作品理解未尝不可,但我更倾向于认为社会大背景只是为富贵搭台,真正的主角仍是唱戏的富贵,而作品的关注点仍是人的本身。如果用现在的话来说,富贵是一个对痛感耐受度很高的人,因嗜赌而导致的家破人亡固然让他痛苦,但他却很快接受了作为佃户的身份,短暂的颓唐之后不仅为了生计开始练摊,在面对曾经算计过他的龙二时也没有表现出愤恨或不甘。富贵性格中的这种特点既有好处又有坏处,好处在于他总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接受自己所处的境遇,并且不带负面情绪地继续生活,在有限的范围内甚至还努力改善自己与家庭的生存现状;而坏处在于,这种特点的根源很有可能是性格中的麻木,因为麻木所以随波逐流逆来顺受,就像他不知道自己为什么活着,但却始终坚信自己要活着一样,有时候这也未尝不是人性的悲哀。电影中最为复杂的时间段是六十年代的文革,但我认为这一段的表现重点并不在文革本身,它固然对文革本身进行了一定反思,比如电影中春生被批斗,富贵的皮影被烧,龙二被枪毙等等,但这并不是其根本目的,这一时间段中突出表现的仍是以富贵为代表的有些麻木的普通人在面对巨大社会事件时的生活及心理状态。首先富贵等人其实并不是完全相信文革的,起码在潜意识里对于文革的一些信条和一些做法是不赞成的,他并不觉得保有自己的皮影是个错误,也不觉得春生和镇长有什么过错以至于被定为走资派,这种认知基于最基本的人性,是无意识,无自觉的。但这种天性里无意识的认知很快就被理性打败,他虽然不能理解,但也不愿与政府乃至社会对抗,他仍是随大流的,因此他烧了皮影,积极地服从上级指示,按“文革式”的生存方式生活。其次,富贵虽身处文革中,但思想并没有被社会大环境所异化,仍保存着善良与关怀这些朴实的天性。他是个本本分分的小人物,几十年的生活塑造了他自成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这也是为什么在年轻学生闹革命,打倒春生、镇长以及王医生的时候,富贵及家珍仍能出于人性的善意来理解与帮助他们。当春生有自尽念头时,即使是一直心怀怨恨的家珍也能放下过往,用一句“你还欠我们家一条命”激起了春生的求生欲望。以富贵为代表的小人物们虽然渺小,虽然普通,但却有着质朴的善良。

《活着》是中国电影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片中对于人性的反思与对于“活着”的探讨始终能为我们带来心灵上的震动,引起我们的反思与自省。我想伟大的电影大概就应如此吧。

-热门专题-
-精选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