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级

字数

体裁

话题

盲山观后感2500字 盲山观后感 观后感作文

2022-03-10 07:48:00 栏目:观后感作文 来源:蘑菇文

翻阅报纸的社会版,常常会在豆腐块大小的文章中看到诸如“女大学生遭诱拐”之类的新闻,我们只当它是生活的边角料,只是轻轻的告诉自己不要轻易相信别人。它的社会效应充其量如此,对于事件本身并不具任何意义。这样的故事层出不穷,一点也不新鲜,我们司空见惯,却也视而不见。有人说李杨的电影《盲山》根本就是一出法制在线,其实这部电影讲述的“女大学生被拐卖”这个故事的确有太多社会借鉴的成分,但它的意义在于,它是放大的,它是以一整个大荧幕的苦难来让人们正视的。看《盲山》的过程,从愤怒到失语,最终觉得一切的情绪都是枉然,因为它的“盲”,“盲”的那么全面,“盲”的那么彻底。电影讲一个女大学生白雪梅急着找工作,于是被骗,被一对谎称收中草药的男女7000块钱卖到“西北某偏僻山区”一个农民家里做媳妇。这部电影的风格近似《盲井》的平淡,没有音乐铺垫,只有偶尔凄凉长腔的民歌,镜头平实,常像纪录片一样晃动。这大约是李扬导演一种冷静且坚硬的态度,他不乐意让太多感情来包裹并主导电影的前进,让画面语言冷静下去,事情里面的冲突、野蛮、激动等等情绪就会自己露出头来。

《盲山》里,被拐卖到陕北山区的女大学生白雪梅所遭遇到的一切是社会新闻的细节化,我可以想象那些被拐卖的女子被强奸、强迫生子、与外界一生隔离的状态,但却不曾想过她们在这过程中挣扎的种种,不曾想过“事件”之外那些人的一切态度。李杨做了一只无功无过的显微镜般的角色,他的任务就是将渗透在这拐卖事件中人们丝丝缕缕的行为呈现在世人的眼前,他要用村民的“盲”来对比所谓有知者的“盲”,无疑,是一次令观者尴尬的提醒。

女大学生白雪梅被用七千块的价格买下,从一个独立的个体成为了交易的物品,她的“丈夫”在老父老母的呵斥和帮手下强奸了“老婆”,同样作为女人,“丈夫”的老母亲只会对这个女孩说:“事情已经这样了,女人家嫁谁不是嫁,你给我儿子做媳妇,不会亏待你的……”,我不确定这个母亲有多少恶,她成为帮凶大部分的成分可能只是觉得七千块不能白花,只是觉得儿子需要传宗接代。你愤怒,你憎恨,但是无用,这种大山深处的原始与无知,是让愤怒都显得无力的。仿佛你对着一个失聪者大吼大叫,而对方只见你嘴唇的蠕动,却丝毫也无法接收到你想表达的一切。

村里面人看到这个女孩来到后是一种自然而然的态度。雪梅被绑在屋子里,“丈夫”黄德贵一家请乡亲们在屋外办婚礼酒席,德贵敬酒,敬酒词都是这样的:“谁不喝完这酒,谁就一辈子打光棍,儿子孙子也打光棍,下辈子还是打光棍!”窗户边,几个孩子凑着窗口看正在床上挣扎的雪梅。头几天晚上,雪梅把矮小的黄德贵赶出了门,黄德贵没能成,他在村里朋友们面前很抬不起头,甚至他面相善良的老父亲也斥责他搞不定一个女人。

于是,老父亲和老母亲帮儿子按住雪梅让儿子强奸“老婆”。完事之后,德贵喜滋滋的坐到父亲旁边,老头以赞许的态度递给儿子一根烟。老母亲是个女人,但她只晓得7000块钱不能白花,尽管她明白这事情并不对,她只是不断说着没有道理的话。除了白雪梅的“丈夫”一家,还有那道貌岸然的小叔子,以一个知识分子的表面来行无耻之实;村委会主任对白雪梅的求救置若罔闻;邮递员这厢拿了雪梅殷切递出饱含希望的求救信,那厢就把信交到她的“丈夫”手里;村民们对这个被买来的“老婆”也只是不断夸奖雪梅的“丈夫”艳福不浅;邮递员对雪梅的态度,永远看上去那么礼貌,雪梅每次写了信交给邮递员,邮递员都认真放进自行车后的邮袋里,雪梅说谢谢,他说不用谢。问题在于,邮递员对黄德贵的态度一样地客气,他收下黄德贵给的肥硕的老母鸡,把雪梅的信交给黄德贵,黄德贵说麻烦你了,他说你也不容易。这个邮递员第一次出现的时候,雪梅脸上出现一丝笑容,主演黄璐表演的时候,这个笑笑得太狠了,让我一度以为雪梅在这时已经穷尽了希望,嘲笑所有的人都勾结串通,给所有买来的媳妇儿密布下一个逃不脱的落网,后来却发现这笑是表现雪梅又看到了希望的标志,因为她以为可以写信叫邮递员送出山去。为了逃跑,雪梅终于想出要用自己的身体做本钱,除了那个“道德的德,诚信的诚”,她还用身体向小卖部老板换五十块钱,老板跟他还价到四十块,她拿了钱,但还是没走掉。

至于最终帮助雪梅寄出求救信的失学小孩儿李青山,虽然显出一丝小孩儿的善良,但在这些人的麻木不仁里显得微不足道,他帮助雪梅,也并不显得给这重重盲山带来多少光明,而只像是剧本里一个情节安排而已。而且这个安排,稍嫌刻意。最终雪梅逃走了,但是走得很狼狈,因为即使是警察来了,拿出枪,也没办法挡住上百村民们的围攻。黄德贵凶悍地让警察拿枪抵着自己,然后叫嚣“朝这打,朝这打。” 这种把在法律和道德范围之外的事情当作常态的态度,看起来当然不会好受,电影抓的很准。即便你明白这些农民是文盲,是法盲,老早让四周的盲山给遮蔽了目光,还是会在心里对这些人产生无比的愤怒,以及和雪梅一样的茫然无助。这种原始的生存环境是一把双刃剑,它一面带来朴实,一面也带来因无知愚昧而导致的野蛮与恶。而更令人无言的是,他们对自己的恶理所当然地认可,而并不视其为恶。这是大山内人们的“盲”,是被高山阻隔的,与外界道德和法律认知的背离。然而令人难过的是,山外的世界竟也是难堪的,而这种难堪却又那么真实地存活在我们的周围。

《盲山》有个角色叫郑小兰,在白雪梅宁死不从的时候,有天她抱了孩子来劝慰:“你看我也是给卖来的,还不是这样了?先把身体保住才是,不然怎么逃?”这个演郑小兰的,真就是四五年前从四川一个县城给骗嫁到那村里,才20岁,已经是两个孩子的妈。“我们是拍摄时候才知道的。”李杨说,“她天天来剧组,我们后来就让她演戏。她丈夫不愿意,打她,她就威胁:你再打我就跟剧组走!丈夫没敢再打,后来我告诉副导演让这丈夫也来串个角色。反正是农闲,剧组一天管3顿饭,连她抱的孩子也给一份钱。”《盲山》在嘎纳放映时是有着另一个迥然不同的结局:“丈夫”的母亲以死要挟,村民暴动,以至于警察不得不停车离开,让女孩的父亲留下,虽然警察说一定会回来营救,但第二天当女孩的父亲要带女孩离开时被男人们抓住,并遭到殴打,女孩情急之下拿刀把男人砍了。然后黑屏,电影结束,这个结局更黑暗更绝望,然而我却更愿意相信它是真的,更相信这座高大的“盲山”也许是无法翻越的。 我们国内可见的是一个安全的,符合社会安定团结的“和谐”版本,就像电影里省委领导来大山视察,却早早知会村委会。听一听村委会的广播里是怎么喊的吧:“谁要是败坏了咱们村的名声和形象,一切后果由他自己负责,我们绝不会对他手软。”所以领导还没到来,被拐卖的妇女们就被藏了起来,领导们看到的是一个民风纯朴,风景如画的和谐山村,于是满意地离开。他们要的不是真正的真相,而是一个被制造出的真相,它欣欣向荣,与社会主义和谐发展。这难道不是一种更深刻更刺骨的“盲”? 也许,社会罪恶的制造者从来不是个人,也从来不是小团体,它是一个社会的整体罪恶,是直接实施者,装聋作哑者以及我们这些视而不见的观者们共同的罪恶。这种无法翻越的“盲”是眼盲,是法盲,是文盲,更是心盲。

盲山观后感2500字 盲山观后感

观后感

盲山观后感2400字 盲山观后感

昨天看了《盲山》,感触特别深。影片以写实,记录的手法,尖锐的指出社会上所存在的一些问题。影片主要讲女大学生白雪梅毕业后找不到工作,为了早点找到工作能够挣到钱帮父母还债,轻易的上了人贩子的当而被拐卖到一个山区给村民黄德贵当老婆,多次尝试逃跑却没有成功,一次次被其‘丈夫’及村民抓回,在那多年后在一个小孩的帮助下最终得的到解救的故事。或许我们第一件事就是大骂那人贩子,骂他们被金钱冲昏了头脑,在那个小山村三四十岁结不到媳妇是很正常的事情,于是出现了买卖妇女的行为,人贩子在巨大的利润面前丧失了人性,但仔细一想本不仅仅是人贩子的行为造成的,更是那个环境以及社会原因造成的。

当人们的贫困愚昧无知占主导地位时,法律这时候在这就等同于虚设。他们不了解也不关心法律,他们关心的只是自己以及那个环境下他们的道德标准。当然从另一个方面说法律制度的不健全,法律普及的范围面太窄,村民接受的法律知识和教育太少,有很大的盲点。买卖妇女的行为是违法的,私扣别人的信件也是违法的行为,村官是为人民服务的而不是见死不救放任这种行为。但是那些村民根本就不知道这些,他们只认得是他们自己的道德规范,法律意识在这根本没有生长的土壤,对他们不构成任何约束。

从伦理上来说,白雪梅被卖是黄德贵一类为了传宗接代,脱离光棍一族,适应那里的伦理道德。但是从法律层面来说,他们的行为也是不为法律所接受的。而《盲山》映射出的不仅仅是这些,还有法律所存在的缺陷。对违法的行为,不应该讨价还价,进一步强化法律的强制性。但是从上面的分析来看,我们也不能说鄙视那些警察,在村民的观念中,带走白雪梅是不合理的,因为出了钱。他们没有法律意识,只有自己的一套道德规范,讲理也讲不通,更不能硬碰硬,这样只能让事情变得更糟,所以他们才采用迂回战术。

要知道那些村民是比较野蛮的。文明与野蛮的冲突也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这个地方让人屈服的主要手段就是打骂。之前那些被拐的妇女也是在暴力的手段下屈服的,而女大学生则是文明的象征,她不惜一切代价包括女人本应该珍惜的身体也要逃离,逃离这个野蛮之地。那些本来应该是文明象征的村官,税收人员,邮递员以及那个乡村老师却都做着不文明的事,面对她的求救置若罔闻。还好最后那个小孩子救了她同时也点燃了我们对那个地方文明的希望。

白雪梅一直追求的是自由,因为她上了大学有知识她的思维理念与那个地方格格不入。人的尊严是人具有一种高于物和其他生命形式的,且令他人敬畏,独立而不可侵犯的身份或地位。我们每个人都是独立‘自决的独立个体,都是具体存在并且有意义的生命;每个人都有权利为自己维护自己的尊严。

每个人在社会中均有一定的社会价值,每个人都有权主张自己应受到充分的尊重。在影片中白雪梅的尊严与自由都受到了侵犯,因此她一次又一次的想要逃走,尽管黄德贵对她的逃跑行为一次又一次的打骂,这个念头始终没有从她的脑子里离开。一切人权都源于人与生俱来的尊严与价值,人性尊严的内涵包括自尊,尊重和受尊。人性尊严也是人的一项基本需求,白雪梅为了它不惜出卖自己的身体,先是想要通过那个老师逃离,但是那个老师看重的只是她的身体。而且事情败露那个老师一走了之。后来又靠身体换来了小卖部老板的四十元钱,准备去逃跑。

她没有想过要改变那个环境一直想要脱从离这个环境,却一次次失败。表现了人在环境中的渺小,但是她为了逃跑不惜出卖自己的身体,或许许多人对她的这种行为感到愤怒与羞耻,认为她出卖自己的尊严。但我想要说得是她这种行为固然不好,但是表现了环境对人的压迫以及人对环境的适应性,个体在社会中对环境的顺应是必须的当你想要生存的时候。就像以前看到的一篇文章,外国的一些妇女在手提包随身携带着安全套,以防止坏人强暴,将伤害降到最低。这也就是对环境的适应。你能说人家错了吗。

我们也可以从白雪梅被人贩子卖时候的无知轻易的就相信别人跟别人走,对那个吴姐和吴经理感激涕零,根本都没有对他们有防备之心。以及逃跑时候的表现,她到镇上之后直接就跑去坐车,我们想一想她逃跑的消息肯定很快的会被黄德贵他们知道,他们会立即来追直奔车站。她应该考虑周全一点,但是她没有,这就表现了当今社会的另一个问题。教育的问题,大量的学习书本上的知识,注重理论却缺乏实践。

也就是说教育制度也需要极大的改善,现在的社会需要的是知识和能力都兼有之的人才。在到处都是让人心寒的彭宇案,钓鱼执法等等一系列案件,白雪梅又怎样能够随便的没认真调查考虑就相信别人呢。就像那个山村老师在向往外面的世界的时候问她大学的生活是什么样子呢?上了大学,她却非常厌恶的来了一句没啥好说的,这时候她对大学应该是痛恨的吧,她痛恨自己被欺骗,痛恨自己上了大学却是这一样的命运。

虽然说影片揭露的以及给人的感觉都是丑陋的,但是个体在这个环境中的顺应却没有错,我们在给白雪梅同情的时候也应该想到里面所有的人都是值得同情的,就像黄德贵他开始在白雪梅不从的时候也没有过分的行为,但是这的环境不允许,这的伦理不允许他没有孩子,他的尊严也不允许。还有就是白雪梅所谓的婆婆,她也不忍心一直说女子对不住啊,但是这的伦理不允许,于是她伙同她的丈夫帮助自己的儿子强暴了白雪梅。这更是环境及社会的原因,我们应该期待的是环境本身的改变。还有一点就是我们看见那些玩耍的以及上学的都是男孩子,我们也不难想出落后地方的重男轻女以及男女比例的失衡,这也是缺乏教育缺乏知识的表现。因此,我们不仅仅是运用道德人性去批判,去希望盲山不盲。更应该的是我们外部世界的指引,外部世界的帮助给盲山更大的空间去改变。

盲山的盲并不仅仅就说的是那个山里,那里的人民盲,更重要的是对法律的盲,对知识的盲。影片结尾之前,李青山一个小孩子最基本的善良,他告诉白雪梅她的信并没有寄出去,并且跑到镇上帮助她把信寄了出去。这小小的举动给了我们所有人以希望,至少孩子的本性的善良还在,至少盲山里的人还有救还可以脱离掉盲,而真正可以彻底的去掉盲山的盲,重要的还是国家,还是教育。国家需要对这些地方更大的经济支持,更大的教育支持。发达地区多帮助那些落后地区,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当然,在此也呼吁更多的志愿者去贫困落后的地区给予其教育的帮助,让其更快得从盲山中走出来。当教育搞上去的时候,也就是盲山脱掉盲的帽子的时候。当然最最重要的是盲山里的人民自己愿意并且积极的走出盲山这座大山。相信在那个时候我们再观看盲山的时候,心里也是欣慰的吧。

-热门专题-
-精选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