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级

字数

体裁

话题

鬼子来了观后感1400字 鬼子来了观后感 观后感作文

2022-03-10 07:20:00 栏目:观后感作文 来源:蘑菇文

姜文无疑是中国电影界的大腕,他作为演员和张艺谋、谢晋、凌子风、谢飞等国内著名导演合作拍摄过很多获奖影片,和他搭档演戏的女演员也是国内顶尖的女演员如巩俐、刘晓庆、赵薇等。他自己导演的第一部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也获得空前的成功,当人们的都在期盼他导演的第二部电影《鬼子来了》时,却等到的是此部电影被禁止公映。很多人都为此抱不平,认为姜文是一个才华横溢的导演,《鬼子来了》这部片子也是一部十分优秀的片子,但毕竟最终还是没有公映,只是透过DVD等发行。一部片子完成后,不能公映不明白算不算是一部好片子,而大家有幸观赏后,觉得确实不能公映,这算不算作是一部成功的影片?我在看完此部电影时,我有一个困惑,导演是在为谁拍摄这部电影的。

长期以来,我们国家艺术工作的指导方针就是“文艺要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各种艺术只有受到老百姓的喜爱,才能算作是成功,电影同样也是要服务于人民大众才对。电影服务于大众,也不是过去极左的那一套“教条主义”的教育影片,这种“教条主义”的影片老百姓不喜欢,所以要争取“百花齐放”、“百花争艳”的方式,但并能由此否认文艺(包括电影)的教化百姓的作用。而姜大导演的《鬼子来了》这部电影,他要表达的是什么样的思想资料?他想向广大人民群众说明什么道理?能够说,姜大导演将敌占区老百姓的奴性表现的淋漓尽致,那里的老姓完全没有一点国破家亡的悲哀,甚至让人觉得这敌占区的小村庄挂甲屯是“大东亚共荣”的典范。这种电影不要说是中国人拍摄的,就是外国人拍摄的,华人华侨也要群起而攻之。

整部电影中,敌占区挂甲屯的老百姓原本是幸福地生活着,而贯穿整部电影的主题“如何处置日军俘虏”,也成为打乱小村庄平静生活的唯一麻烦,而这个麻烦并不是日本占领军带来的,是抗日的中国军人强加的,最后小村庄的灭顶之灾,究其源头还是抗日的部队引起的。也就是说如果没有抗日军队无端送上两个俘虏到挂甲屯(本身这种假想,就是对中国抗日军人的污辱,中国抗日的军队有必要在撤退丢下两个俘虏给无辜的百姓吗?),最终日本投降时,小村庄会平安无事的。电影中最后一个情节,日本军人对挂甲屯的屠杀,被解释为因日本战败的缘故,反之如果日本没有战败,小村庄也就不会被屠杀,照样能够“歌舞升平”,和日本人和平相处而无忧地生活了。在这部片子中,敌占区的老百姓完全是麻木不仁,整个就是“有奶便是娘”,中国人的骨气、民族气节丝毫不见,唯一的反抗就是那个终日躺在床上的疯子,那里不明白是姜大导演又有什么好的寓意。

姜文本人在此片中的表演,能够说是无可挑剔的,就算是其特有的黑白风格设计、最后男主人公被砍头才出现色彩,也是独具匠心、震撼人心,但作为导演,他导演的这部片子无疑是失败的。一个好的电影导演在拍摄一部片子之前,就应最先思考好你要告诉观众什么,要观众看了电影后能够明白什么道理,而不是看完电影后稀里糊涂的一头雾水。就算是你不为老百姓的需求拍电影,你至少也就应为投资者思考思考,不明白《鬼子来了》这部片子的投资者,是不是一开始就准备将投下的钱让我们姜大导演自己娱乐娱乐的?这部片子最后不能公映,损失的不是电影观众,也不是姜文姜大导演(相反拍出禁片后,导演的名气有可能变的更大了,所以才有些不良导演在不停地拍摄禁片,如田壮壮、张元、王小帅等),损失最大的是那些影片的投资者,他们成了姜大导演玩“艺术”的牺牲品。不论姜文承认不承认,《鬼子来了》这部影片的被禁,对他自己的影响还是巨大的,到目前为止他还没有办法用更多的片子来证明自己是一个优秀的导演,这么多年来他只导演了三部电影,还是不得不干自己的老本行,继续演电影。也许他只有在弄清楚“电影是为谁而拍?”这个问题后,才会有投资者请他拍电影了。

鬼子来了观后感1400字 鬼子来了观后感

来了观后感鬼子

纪录片家园观后感1700字 纪录片家园观后感

看了这部《家园》,感觉或许只有两个字能够形容:震撼!

人类欲望的无节制膨胀、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地球生态的被破坏,这早已不是新鲜的话题。各种各样的资料、图片、书籍、电视电影片也早已层出不穷。然而,何以看了《家园》仍感深深震撼?那是因为片中透过航拍而产生的那种从未有过的对那伤痕累累大地的俯视效果,那以独特女声配以直白解说而产生的直指内心的揭示,还有那以咏叹吟诵般的音乐产生的震荡……

《家园》是法国生态学家、著名摄影师扬阿尔蒂斯-贝特朗的杰作,是他那对人类、对地球那宏大的悲悯心的结晶。据说,20年来,贝特朗坚持不懈地在空中拍摄地球生态的变化。而《家园》就是他经历了15年的准备,经过18个月共217天,穿越54个国家,120个拍摄点的拍摄之后诞生的。能够想象,片中那一个个精美的镜头,那一句句隽永的解说,都是他和他的团队心血的结晶。他坦言,'这部纪录片的最大特点就是没有新鲜,没有任何事情不是已知的,不是被人类了解的',而问题只在于,'我们明白一切,但我们不去正视一切,不去相信一切,而此刻摆在全人类面前的问题就是行动,我们仅有10年去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转瞬即逝,并且我们也不明白最后是不是能成功,但我们务必这么做,也务必在这一切之前让大家明白,我们抗争的究竟是什么。'贝特朗和他的合作者为这部片子确立的核心理念便是:'当我们耗尽自然遗产之后,务必应对的是什么?'当然,《家园》展示的远不止是贝特朗那法国人式的澎湃激情。出于可信度的思考,为《家园》撰写的所有评论,由2007年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戈尔(AlGore)和美国著名的环保学者莱斯特•布朗(LesterBrown)阅读、审定。环保专家们为贝特朗带给了详细的最新数据。因此,有评论说,《家园》展现的是美国人的理性和法国人的感性,堪称完美。

当然,大千世界,无异不有。即使应对如此严峻的现实,仍然有着不同的声音。有人说,地球的温度肇因于它绕行太阳的轨道规模及形状、地轴偏向轨道的角度、放射性衰变及地壳下深埋的重力热(很深奥哦!),人类不是因素之一;也有人说,很少有人会因为一件未来有可能发生的灾难而牺牲自己此刻的生活质量,因为这是违反人性的;当然,更有人论证说,正是人的欲望在推动着社会的进步,让人放下、哪怕是节制自己的欲望,都无异于饮鸩止渴。

诚然,在造成今日地球'温室效应'的诸多因素中,人类未必是唯一原因,甚至也可能不是主要原因。就人类对世界的认知而言,对这一现象的探究还刚刚开始,结论自然不可能准确。然而,有目共睹的事实是,地球正在越来越暖,由此造成的各种影响正在显现。应对这一变化,作为地球村最有职责的公民——人类就应做点什么,而不能旁观,更不应继续造孽。这已经成了越来越多人们的共识,也是《家园》再次大声疾呼的核心观点。

同样,欲望的确是人类、社会进步的一种动力。许许多多科技发明都是因满足人类的欲望而推动、而实现的。然而,时至今日,已有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一切事物彼此关联'自然界万事万物都是相生相克,相互关联。任何事物的衍生、发展都不可能无视他事他物,这就是平衡。一旦打破了这种平衡,意想不到的变化便会发生,终将给人类自身带来灾难。这正是《家园》所宣扬的核心观点之一。其实,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理念早已提示了的真理。

至于追求生活质量是人之天性的看法虽则荒谬,却因其强大的实利价值而为众多世人固守。其实,即便是眼下人们的生活质量亦已饱受环境污染之苦。人们正在承受各种各样古怪疾病的折磨,这并不以富裕与贫困为界线。何况,任何稍有理性的人都会承认,一个人不可能只为自己活着。即使只为自己的后人思考,也不就应因为自己的所谓生活质量而让后人们承受那污秽的水质、污浊的空气,以及因日益提升的海平面而不得不做'气候移民'人们恢复理性,以头脑思考、而不再以感官思考,是时候了!

《家园》中倡导的'分享、智慧、节制的生活'个性让人感动。贝特朗认为,悲观和批判常常无济于事。他说:'我设法把《家园》拍摄成为我们对地球的一次凝望,期望这是一部有警示意味的电影。不是恐吓人们失去了那50%森林有多么可怕,而是要人们明白我们该如何对待剩下的一半。同时,我更期望《家园》能唤起我们心底的爱,建立分享、智慧和节制的生活。'《家园》以融融的暖意描绘了以色列人用地灌技术在沙漠中种植优质的粮食作物,赞扬了哥斯达黎加政府成为第一个放下军队的国家,将全部军费开支用以国民教育和绿色旅游,展现了韩国透过全民性植树,重建战争中被无情摧毁了的森林,使全国森林覆盖率到达65%……越来越多的国家和民众开始有节制、可持续、再生地伐木和捕鱼,透过替代、再生、循环、回收的方式,推动生态环境和国民生活质量的平衡发展。《家园》试图告诉人们,期望是有的,期望就在于我们的行动。

是的,行动比什么都重要。尤其是在地球早已追不上人的欲望时,我们更就应早点行动,多点行动!

-热门专题-
-精选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