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级

字数

体裁

话题

纪录片家园观后感1700字 纪录片家园观后感 观后感作文

2022-03-10 07:21:00 栏目:观后感作文 来源:蘑菇文

看了这部《家园》,感觉或许只有两个字能够形容:震撼!

人类欲望的无节制膨胀、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地球生态的被破坏,这早已不是新鲜的话题。各种各样的资料、图片、书籍、电视电影片也早已层出不穷。然而,何以看了《家园》仍感深深震撼?那是因为片中透过航拍而产生的那种从未有过的对那伤痕累累大地的俯视效果,那以独特女声配以直白解说而产生的直指内心的揭示,还有那以咏叹吟诵般的音乐产生的震荡……

《家园》是法国生态学家、著名摄影师扬阿尔蒂斯-贝特朗的杰作,是他那对人类、对地球那宏大的悲悯心的结晶。据说,20年来,贝特朗坚持不懈地在空中拍摄地球生态的变化。而《家园》就是他经历了15年的准备,经过18个月共217天,穿越54个国家,120个拍摄点的拍摄之后诞生的。能够想象,片中那一个个精美的镜头,那一句句隽永的解说,都是他和他的团队心血的结晶。他坦言,'这部纪录片的最大特点就是没有新鲜,没有任何事情不是已知的,不是被人类了解的',而问题只在于,'我们明白一切,但我们不去正视一切,不去相信一切,而此刻摆在全人类面前的问题就是行动,我们仅有10年去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转瞬即逝,并且我们也不明白最后是不是能成功,但我们务必这么做,也务必在这一切之前让大家明白,我们抗争的究竟是什么。'贝特朗和他的合作者为这部片子确立的核心理念便是:'当我们耗尽自然遗产之后,务必应对的是什么?'当然,《家园》展示的远不止是贝特朗那法国人式的澎湃激情。出于可信度的思考,为《家园》撰写的所有评论,由2007年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戈尔(AlGore)和美国著名的环保学者莱斯特•布朗(LesterBrown)阅读、审定。环保专家们为贝特朗带给了详细的最新数据。因此,有评论说,《家园》展现的是美国人的理性和法国人的感性,堪称完美。

当然,大千世界,无异不有。即使应对如此严峻的现实,仍然有着不同的声音。有人说,地球的温度肇因于它绕行太阳的轨道规模及形状、地轴偏向轨道的角度、放射性衰变及地壳下深埋的重力热(很深奥哦!),人类不是因素之一;也有人说,很少有人会因为一件未来有可能发生的灾难而牺牲自己此刻的生活质量,因为这是违反人性的;当然,更有人论证说,正是人的欲望在推动着社会的进步,让人放下、哪怕是节制自己的欲望,都无异于饮鸩止渴。

诚然,在造成今日地球'温室效应'的诸多因素中,人类未必是唯一原因,甚至也可能不是主要原因。就人类对世界的认知而言,对这一现象的探究还刚刚开始,结论自然不可能准确。然而,有目共睹的事实是,地球正在越来越暖,由此造成的各种影响正在显现。应对这一变化,作为地球村最有职责的公民——人类就应做点什么,而不能旁观,更不应继续造孽。这已经成了越来越多人们的共识,也是《家园》再次大声疾呼的核心观点。

同样,欲望的确是人类、社会进步的一种动力。许许多多科技发明都是因满足人类的欲望而推动、而实现的。然而,时至今日,已有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一切事物彼此关联'自然界万事万物都是相生相克,相互关联。任何事物的衍生、发展都不可能无视他事他物,这就是平衡。一旦打破了这种平衡,意想不到的变化便会发生,终将给人类自身带来灾难。这正是《家园》所宣扬的核心观点之一。其实,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理念早已提示了的真理。

至于追求生活质量是人之天性的看法虽则荒谬,却因其强大的实利价值而为众多世人固守。其实,即便是眼下人们的生活质量亦已饱受环境污染之苦。人们正在承受各种各样古怪疾病的折磨,这并不以富裕与贫困为界线。何况,任何稍有理性的人都会承认,一个人不可能只为自己活着。即使只为自己的后人思考,也不就应因为自己的所谓生活质量而让后人们承受那污秽的水质、污浊的空气,以及因日益提升的海平面而不得不做'气候移民'人们恢复理性,以头脑思考、而不再以感官思考,是时候了!

《家园》中倡导的'分享、智慧、节制的生活'个性让人感动。贝特朗认为,悲观和批判常常无济于事。他说:'我设法把《家园》拍摄成为我们对地球的一次凝望,期望这是一部有警示意味的电影。不是恐吓人们失去了那50%森林有多么可怕,而是要人们明白我们该如何对待剩下的一半。同时,我更期望《家园》能唤起我们心底的爱,建立分享、智慧和节制的生活。'《家园》以融融的暖意描绘了以色列人用地灌技术在沙漠中种植优质的粮食作物,赞扬了哥斯达黎加政府成为第一个放下军队的国家,将全部军费开支用以国民教育和绿色旅游,展现了韩国透过全民性植树,重建战争中被无情摧毁了的森林,使全国森林覆盖率到达65%……越来越多的国家和民众开始有节制、可持续、再生地伐木和捕鱼,透过替代、再生、循环、回收的方式,推动生态环境和国民生活质量的平衡发展。《家园》试图告诉人们,期望是有的,期望就在于我们的行动。

是的,行动比什么都重要。尤其是在地球早已追不上人的欲望时,我们更就应早点行动,多点行动!

纪录片家园观后感1700字 纪录片家园观后感

观后感纪录片家园

观后感1700字 鬼子来了观后感

《鬼子来了》是一部战争剧情片,由导演兼演员姜文执导,姜文、姜鸿波、陈强、香川照之等担任主演。该影片,主要讲述在抗日战争期间,一个村子的农民看管照顾日本俘虏却招来日本军队屠杀的故事。

剧情简介

一天夜里,有人把两个装着俘虏的麻袋押送进了村民马大三的家里,其中一个是日本兵,另一个是翻译官。本来答应好了八天以之后取人,结果此后再就也没有音讯……

这两个俘虏在村子里关的时间一久,村民们便商议将二人处死,以避免麻烦。日本兵花屋小三郎起先决意以死殉国,而翻译董汉臣则利用语言上的障碍争取求生的机会。在多次试图处死两人未果之后,村民们认定他们命不该绝,就一向把这两个俘虏秘密关押在村里。

六个月之后,花屋小三郎决定报答马大三和众村民的不杀之恩,提出与村民完成一笔交易:村民一方把他和翻译送还给宪兵队,而日军方面则以两车粮食作为交换条件。在马大三的主张下,经过一番商议,村民理解了花屋的条件,并且签字订约。众人一并护送两个俘虏回到宪兵队……

姜文电影《鬼子来了》影评

姜文的每一部影片都有很鲜明的特点,从《阳光灿烂的日子》到《寻枪》到《鬼子来了》,不管什么题材不管什么故事,都能做到贴合当时的时代背景,贴合人物性格。故事说得生动搞笑味,而且总是能给人震撼,而这种震撼是外层覆有糖衣的炮弹,先给观众尝尝甜头,乐一乐,最后才突然摆出结果,那种感觉就象炮弹直接打进观众的心里,让人回味无穷,《鬼子来了》更是如此,这也是一种独特的叙事方法,比一味的说沉闷,痛苦,所到达的效果要来得更好。

早在七、八年前的《阳光灿烂的日子》里,姜文就展示了其在国内导演同行中无与伦比令人叹服的电影叙事才华。画面是重要的,拍摄是重要的,但是把故事说清楚说得动听而又深刻更重要,影片充满了故事性,情节发展后劲十足,戏剧性变化此起彼伏,十分好看,同时,看得出来,电影形式上,姜文偏爱的不是拘谨,是自由。

《鬼子来了》,农民审问鬼子,给鬼子白面饺子吃,鬼子说汉语拜年闹出的笑话让人闹掉大牙,这样的场景让人忘记了这是个战争题材的故事片,中间有许多类似这样的搞笑桥段,迸发出黑色的喜剧效果。让人看这部影片的时候是简单的,虽然它的表现形式和老式的抗日片一样,黑白色调,熟悉的鬼子进村音乐。直到把鬼子送回日本军队后故事才出现转折点,送来粮食后,鬼子和农民的狂欢却让人感觉到一种说不出来的危机。最后大屠杀给观众的震惊经过前面的铺垫显得更让人记忆深刻,这还不够,光把日本的丑恶面目摆出来还不够,他还要让当了战俘的鬼子砍掉民族英雄马大山的头,而且还要当着“国军”和百姓的面,让人对国民党个性是吴大维的形象更感到可恨而又无奈。前面所有的铺垫,反映了在战争状况下农民的特殊思想,你能说他们愚昧吗他们其实懂得很多。路边说书的人,日本人在的时候说的是一套,国民党来了说的又是一套,你能说他们聪明有知识吗他们让人觉得可笑又可怜。这不正好反映了中国人的某些特质吗姜文太深刻了,他没有给中国人民留半点面子。

姜文的糖衣炮弹爆炸了,在屠杀农民的时候就爆炸了,最后他还用马大山的死代替了爆炸后的硝烟和惨状,顺便来了这么个余震,确切的说,象是原子弹,爆炸的威力强大,爆炸后造成的危害更可怕,看到那里,人心里都不是滋味。马大山人头落地的最后两个镜头,色彩的确是有了,红色,这红色显得多么鲜艳,象五星红旗的颜色,血的颜色。姜文是在向那场民族噩梦说再见吗不是,那面“鲜血染红的旗帜”覆盖一切前的瞬间,姜文那个死人头的笑,笑得很诡异,真正的还眨了三下眼睛,含笑九泉,他能怎样办,这样的结局,他只有苦笑,哭都没有眼泪了。让人觉得日本人可恨,可国民党这样的同胞是不是更觉得可恨呢

影片获得戛纳国际电影节评审团大奖、夏威夷电影节Netpac奖、日本每日电影奖最佳外语片等多项国际荣誉,但作为一部以抗日战争为背景的影片,《鬼子来了》在立意取向、价值观念方面与国产主旋律电影严重不合拍,所以仍被官方毫不留情地封杀了。该片让投资公司血本无归,导演姜文也吃了不少官司,但是,我们务必承认《鬼子来了》是反映抗日题材主题的国产电影中最有突破性贡献的作品,随着时间推移,影片价值会被更多的后人所认知。至少截至目前,还没有哪个导演敢于像姜文那样勇闯“禁区”,拍出真正震撼人心的力作,向观众投放糖衣炮弹。

他颠覆了以前所有抗日题材电影的常规手法,深刻到内心,用糖衣炮弹,让观众尝到了欢乐,最后也受到了震撼,这比让小学生死背历史政治课文更有效,只有当他们看到这么深刻的影片的时候,在最后糖衣炮弹爆炸的时候有所领悟,这并不是死背几年政治书能到达的效果,这才是活教材。这样的活教材也许永远进入不了国家的电影院,但是他肯定能进入每个看过《鬼子来了》的观众的心里,最深的地方。

-热门专题-
-精选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