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级

字数

体裁

话题

何以笙箫默观后感1100字 何以笙箫默观后感 观后感作文

2022-03-10 07:15:00 栏目:观后感作文 来源:蘑菇文

重温几次,周而复始,结局还是,失去你

荧幕上黄晓明饰演的何以琛在漫天雪地里慢悠悠的说出了那句经典的“爱不将就”,空留下渐渐被镜头拉远、焦点已经模糊了的Angelababy。之后,何以玫这个主角在电影里就消失掉了,仿佛得立即把所有空间都腾给两位主角,留给他们带着光环走向早就设定好的完美结局。

但她在那个世界中并没有消失,只是告别了这个故事。小说完稿的很多年后,顾漫把一句更真实的话写在《何以笙箫默》的番外篇末尾,当作是早就已经烂熟于心的那句“爱不将就”的后续,她说:“一人花开,一人花落,这些年从头到尾,无人问询。”

而那两个有人问询的主角呢?赵默笙专吃回头草,过了七年时间,回国第一天就遇到了自己爱的人。这个人不是以前爱的,是一向都爱,虽然她到最后也没明白为什么何以琛那么反复无常。只是这都不重要了。何以琛空窗了大好的七年时间去等一个自己放下了的女孩,最后还有百分百把握重新追求到手。这样的故事会不会有?会。只是时间一长,人们不再相信了。因为这样的故事更多的结局是:对方早就结婚生子,发福走样,自己还单身一人。于是彼此慢慢走出对方的朋友圈,大概这辈子再也说不上更亲密的话。难过是必须的,但是也就这么过去了。那些以爱为名,真实不虚的故事,大概只存在于小说和童话故事里,在成人之前酝酿发酵。

这几年,我们年轻时每个阶段的畅销小说都有被改编成电影的,《何以笙箫默》算是这其中还原度很高的。走进电影院的观众,能够借此缅怀一下似曾相识的青春和感情,虽然出了电影院,会继续麻木的过日子,把那些电影里忠贞不渝和历经千辛万苦,最后最后走到一齐的情节抛去脑后。真爱早已变成能登上头条的传说,那还有什么理由需要我们值得为爱放手一搏呢?究竟要过多少难关,斩几个猛将,象征真爱的“白头偕老”才能真的不顾一切飞到我们身边呢?我们凭什么要花力气去对抗每一个生活中类似过关游戏的魔怪呢?奖品只但是是一个年少时爱过的幻想而已啊。

于是更多时候我们不是向命运妥协了,不是对世事厌倦了,不是在发现自己已然成为昨日最厌恶的那类人时,变得不在乎了,不敢再提起了。不是没有活得丰盛,就放逐自己湮没在人群中。只是内心早已认定——真爱或许已经没那么重要了。

于是在每一次不留意哼起老歌,七八年后甚至更长时间看到这样一部电影时,心中震荡不已却难耐生活所迫。遥想当初那次疯狂说爱的自己;那个把某本小说里的感情故事视若感情信仰的自己;那个一向在努力相信“待到二十七岁,你若未婚,他便来娶你”这般承诺的自己,苦涩的摇摇头。现实就像紫霞仙子说的“只猜到开头,没猜到结局”,真正要吃回头草还能幸福一生的,眼下大概只有莫文蔚嫁给初恋了吧。

歌手张悬说:“发生的都值得回味,花开值得结果,我但愿人生能回味,而我不回头。”这大概正是普世的观点。散场的时候,就在回味电影里那英的插曲里唱到的“年少时候虔诚发过的誓,沉默地沉没在深海里,重温几次,周而复始,结局还是,失去你。”

还好,最后是失去了你。

何以笙箫默观后感1100字 何以笙箫默观后感

观后感笙箫默

大国崛起日本观后感1700字 大国崛起日本观后感

日本并不是我喜欢的国度,也许是民族的历史情愫的作用,但与我国大部分青年人不一样的是,我也不喜欢日本的文化,比如它的电影、漫画、音乐等,甚至反感;但对日本产品,我的观念一向在更新,年少轻狂的我在初高中曾发起过抵制日货的宣传,然而我成长中发现,家里使用的数码产品却大多是日本货,然而我对日本产品没有过兴奋,更多的只是感叹,因为对于日本科技我始终存在着许多不解。

中国当局对于中日关系的描述往往有两句:其一曰"一衣带水",其二曰"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这两个说法倒也恰当。第一句话讲的是两国地理位置接近,容易交流并相互影响。第二句话好处就比较复杂了:在中国的历史上,日本能够说是从中国获益最多的国家却同时也是对中国伤害最大的国家。在中国的盛唐时期,日本实行的大化革新,其实基本上就是对中国政治经济制度的全面复制,甚至日本文字所谓的平假名片假名其实也是来自中国的汉字。不夸张地说,若没有中华经济文化的影响,日本人生活在蛮荒蒙昧时代的日子必然会更加漫长而黑暗。而在近代历史上,从1895年到1945年整整50年的时光里:甲午海战割台湾、八国联军主力烧北京、九一八割满洲、七七事变全面侵华。日本,这个从中国获益无数的国家反过来主导了中国人民的苦难史。所有当日中国对日的民族主义仇恨都基于这样一个令人痛苦的看法:日本,如同中国母亲无私喂养了千年的一条白眼狼,在中国母亲年老体弱的时候却反过来一口口地无情啃噬欺凌!但是,在这背后,当然还有一个不那么冠冕堂皇的原因:日本这个中国老师千年来的小学生,中国老大边上年年上表进贡的小弟弟。不仅仅在过去的一百年里在军事上压倒了中国,在经济上也作为全球第二高高地俯视着发展中的中国。所以能够说中国人对于日本的感情,既有对日本侵华这一"前事"的仇恨痛苦,也有对日本重新崛起这一"今事"的嫉妒难堪。

中国当今各大论坛言论中对日本的仇恨和嫉妒情绪已然如排山倒海之势,可冷静思考之余,对日本的"爱"又不得不在每一个理性思考的国人的脑海里浮现并以矛盾的方式翻腾着。作为亚洲第一个民主化的国家,作为亚洲唯一跻身帝国列强的国家,作为亚洲唯一一个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日本以无可置疑的成绩单向世人证明了他的优秀。当然,日本的优秀和其他崛起的大国是有巨大差别的。看完《大国的崛起》,更坚定了我一向的看法:日本的崛起,不是如西班牙般的勇于闯荡冒险与开放,不是如荷兰的民间小资本家自发组织协调社会发展,也不是如英国般的科技进步引导工业革命,更不是如法国大革命那样扫荡一切旧王权。日本的崛起正在于其民族一向善变善学的特点!

《大国的崛起》里头有一幕给我比较震撼的场景是:此刻日本每年还在纪念百年前的黑船事件,就是当年美国人佩里带领几艘蒸汽战船侵略日本内海,逼迫幕府当局开放国门的历史故事。这一事件对日本的好处其实类似与中国遭遇的鸦片战争,但中日两国对待外来礼貌的敲击表现出来的绝然不一样的态度直接导致了两国之后截然迥异的命运。我们对于英法逼迫开放的反应是最先的军队抵抗,其次是民间的不满,最后是义和团式的破坏。我们的皇帝把英国人送来的蒸汽机步枪等设备丢弃在圆明园的地窖里尘封。我们的社会在左派思潮影响下一次次的文化革命扫荡了"封建残余",同时也丢掉了我们千年来的"礼义仁信"。我们的学生至今所受的教育还是悲情式的控诉多于自省式的反思。而日本人对欧洲列强逼迫开放的反应则显得灵活许多,他们直接答应了门户开放的要求,他们应对西方先进的科技设备羡慕不已并全面引进,他们的政府代表团游历欧美后对日本的政治经济体制进行了全面的改造,他们也经历了开放后的冲击但他们处理好了传统与现代的关系。更重要的是:他们的百姓如今高兴的庆祝着"黑船入关"。只有善于学习,善于改变的民族才能有这样的自信和勇气来庆祝一个本是悲伤痛苦的日子!

当我们的商人们还在忙于盗版全球最火的DVD而闻名时,如果我们的肉食者们也能学学日本人当年"盗版"西方先进制度的手法,或许我们的国家在改革开放20年后渐入瓶颈的这天能够找到真正让社会全面崛起的捷径。所谓的国情不一样,所谓的民智未开,种种的拖延改革的理由,在日本100年前以一个教育落后国家贫穷的国家开始全面西化的故事面前,显得是如此的不堪一击。

日本一百年的大国之路,的确有太多的事情需要总结。但无论怎样去总结,有一点是确切无疑的,在这天的世界,任何一个国家的崛起,能够称道的好处只是在于:对内,给它自我的人民带来幸福;对外,给世界带去和平和安全的福祉。

-热门专题-
-精选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