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级

字数

体裁

话题

纪录片观后感1000字 天地玄黄观后感 观后感作文

2022-03-10 07:07:00 栏目:观后感作文 来源:蘑菇文

这是我看过的最奇怪,也是最经典的纪录片,整个影片过程中没有一句对白,只有屏幕下方寥寥几个字对场景拍摄地点的说明,但是却是那么震撼人心,当你在回味南美印第安风情的时候,画面却把你带进了日本京都的浴室,印第安居民身上的图腾花纹瞬间化为相扑选手背后的刺青,虽然跳跃却发人深省,堪称纪录片之影片透过记录我们身处的地球上的各种场景,把我的思绪带进那悠悠长空。开场用大场景,全景方式呈现了全球各地最为壮丽的大自然的奇迹,从世界屋脊融化的雪水流到得克萨斯的拱石国家公园,从热带雨林随着季风飘向埃及法老的金字塔,用了30分钟左右的篇幅让我经历了阿根廷的瀑布之水冲洗,阿富汗风沙的吹凌,夏威夷火山的炙烤和澳大利亚埃尔斯岩烈日的威灵。资料涵盖了7大洲40多个地区的70多个奇观,能够说如果做为世界旅游参考的话,没有比这部影片记录更全的了。

之后镜头逐步转向人类社会,用热带雨林的茂密比较香港九龙的钢筋水泥森林,用成群结对迁徙的昆虫大军比较日本涉谷站路口的人群,用全自动养鸡场中在流水线上蠢蠢而动的鹅黄色的小鸡比较美国纽约派克大街上车流,一切看起来是那么的突兀有不失紧密联系,让人深思,当镜头再一次转移,我看到了埃塞俄比亚的弹药库,科威特号称死亡公路的81号公路和熊熊燃烧的油田大火,波兰的集中营和印尼的政治犯牢狱,最后在满墙犹太人的死亡照片和成堆的人类颅骨中结束了这段令人触目惊心的历程。

影片在结尾的部分用了20分钟左右的时光记录了人类在礼貌发展过程中创造的伟大奇迹,有以色列耶路撒冷的圣墓教堂、哭墙,有沙特王国圣地麦加的克尔白神殿,有伊朗的波斯波利斯(古波斯帝国都城遗址),有日本京都的龙安寺,最后回到大自然巍峨雄壮的山景。

看完影片,我静静的躺在床上回想那一幕幕动人心魄的场景,影片导演用世界各地画面给我们传递了怎样的信息?那壮丽雄伟的自然景观、人类社会的萌动、战争中无辜死亡的平民,狂热的宗教仪式等等……猛然间我醒悟了。

大自然用它博大的胸怀孕育了人类这个无所不能的生物,赋予我们灵性,赋予我们资源,赋予我们生存的空间,我们的一切都来源于它。但是人类用最恶劣的方式回报自然,砍伐树木,盲目发展工业,用钢筋水泥代替了充满绿色生机的森林,用战争中巨大的弹坑给大地添上累累伤痕,为了一己之私点燃油田,那燃烧的是自然母亲的血液啊。最后有些人悔悟了,发现自我失去了生存的目的,盲目中宗教给了他们信仰,但是他崇拜的却是幻无边际的对象,虽然在精神上找到寄托,但却无法弥补已经造成的过失,狂热的后果是给地球增加了更重的负担。当我们放眼未来,大地将还是如此恢弘,受到惩罚的最终还是人类自我。

纪录片观后感1000字 天地玄黄观后感

观后感纪录片天地

我在伊朗长大观后感2000字 我在伊朗长大观后感

朋克永远不死,而革命也尚未成功,对于玛赞来说,她对伊朗永远是满怀信心的,相信会有改变的那天。玛赞透过这一连串简单的黑白线条勾勒出一个伊朗人对于自我的国家永远的爱和想念。——有志女青年头戴黑色头巾的伊朗少女,身穿写有“Punklisneverdead。”(朋克永远不死)的外套走在大街上。那是两伊战争时期,炮火和硝烟四处弥漫着,那是伊朗国内的白色恐怖时期,人民走上大街抗议当局者的强权统治想要争取民主的无产阶级统治,很多人死于军队对起义的镇压中,无数年轻人死于那一场耗时三年却毫无好处的战争中,那些为无产阶级奋斗的人被残酷的绞死或是死在监狱中。在那样一个时代,那个伊朗少女就这样喊着属于自我的口号,穿梭在无时无刻都有宪兵巡逻的大街上,穿梭在纪律森严的社会环境中。或许她像你我一样是一个处在青春期的叛逆女孩,但是她的叛逆却是能够用勇敢来形容的。她的这份勇敢的“叛逆精神”,无关讽刺与抨击却是那么的充满着黑色幽默与教育好处。我在伊朗长大/Persepolis(2007)电影图片剧照#05大图700X458影片《我在伊朗长大》根据玛嘉·莎塔琵的同名自传漫画改编,一部以黑白色调为主,有版画的质感,总之是一部很有风格的独特的动画片,区别于主流动画片的华丽的3D场面和绚烂的色彩,就连2007年很有风格的简约主义动画片的代表《辛普森一家》也没有《我在伊朗长大》在画面风格上如此的简单,能够说2007年的欧美动画片市场在主流外又开辟了非主流的线路,而这条非主流的线路首当其冲的代表便是《我在伊朗长大》,这样一部动画片,即使还没有开始讲故事就已经被它别具风格的画面所吸引。

《我在伊朗长大》的故事背景是1979年后的伊朗,从统治伊朗长达半个世纪的专政统治被推翻,到伊斯兰无产阶级革命的胜利和失败,再到毫无任何好处的两伊战争。在这个历史礼貌古国里,生活对于还年幼的玛嘉·莎塔琵来说,无疑是既精彩却又无奈的。在革命、暴动和战争中,玛嘉用她的眼睛,用回忆述说的方式,向人们讲述了她的童年生活,讲述了她的故乡伊朗的真实面貌,整个故事没有过多悲伤的情绪,整体的表达方式是简单幽默的,那一幅幅简单几笔就勾勒出来的黑白画面却内涵丰富,涉及成长、亲情、宗教、政治等主题。我在伊朗长大/Persepolis(2007)电影图片剧照#06大图700X495影片故事分为两条主线同时进行,一条是玛嘉对儿时生活的伊朗首都德黑兰的展现,另一条是玛嘉整个青春期到成熟期的成长故事,从一个热爱摇滚的叛逆少女逐渐长成为一个成熟女人的过程。这两条主线其同并进,为我们展现了一个真实的伊朗和一个伊朗女孩真实的成长史。在对伊朗的展现描绘部分,玛嘉是真诚却又无奈的,那些为革命惨遭杀害的人或是遭战争所伤害的人,那些人是玛赞的亲人和朋友,对于年幼的玛赞来说,她是愤怒却又是无奈,微小的她是没有潜力去做什么反抗的,所以,她把几乎所有的愤怒都发泄在摇滚乐中,包括偷偷地购买摇滚磁带,和身穿写有“朋克永远不死”的外套在大街上游走,摘下头巾和朋友偷偷地喝酒聚会。这些在大部分人看来只是一个普通的处在青春期的女孩子特有的叛逆的方式,但是对于生活在伊朗的玛赞来说确不是,幼小的她就目睹了当时在特殊政治形势下越来越压抑的公民自由,所以,这些“叛逆的行为”在那个年代本来就就应是正常的行为,都是渴望自由的人们发出的呼喊,真正可悲的是这样的呼喊很可能会剥夺一个人的生命,就尤为的显得珍贵。我在伊朗长大/Persepolis(2007)电影图片剧照#16大图600X400而父母的疼爱对于玛赞来说是莫大的幸运,因为在那样的年代,在每一天每日的炮火声中,玛赞却没有因此而蒙上太多的阴影,这些都是因为亲人给与玛赞的温暖的亲情。在影片中亲情也是故事的一个主要部分,玛赞的父母教会了玛赞坚强而年老的奶奶则教会她作为一个年轻女人该如何表里如一。

玛赞的成长,从小女孩到13岁之前一向是在德黑兰度过的,像每一个处在这个年龄段的女孩子,玛赞有父母的疼爱有每一天一齐玩耍的伙伴,战争的爆发和国内的白色恐怖统治,使得玛赞不得但是早的离开父母去国外生活求学,而在国外的那一时期则是一向处在不停地搬家和痛苦地对故乡父母的思念中渡过的,那个时期使得玛赞从一个小女孩真正的长成了一个大女孩,应对朋友的相继离开应对感情的失利和男友的背判,影片通通用犀利的黑色幽默去展现。当然这个过程也是让人心碎的,玛赞的每一步成长都离不开她是伊朗人这个实事,而从不想承认自我是伊朗人到应对和骄傲自我是伊朗人这个过程,则是影片故事玛赞的成长过程中最为打动人心和最富教育好处的部分。我在伊朗长大/Persepolis(2007)电影图片剧照#10大图600X400影片在上映在戛纳获奖后,伊朗当局政府则禁止本片在伊朗国内上映,甚至施加压力给泰国此片也不能在泰国上映,理由仅仅是影片把伊朗完全妖魔化了,并不是一个真实的伊朗。这样的说辞也正好证明了玛嘉在她故事中所述说的伊朗国内的状况,很多行为规定和政策是多么的荒谬和反人性化。纵观影片,我们就能清楚地感受到玛赞对于伊朗对于家乡德黑兰的爱,虽然那个地方让玛赞多么的悲哀和失望,但是实事是玛赞是伊朗人,所以即使这个国家目前依然是满布疮痍,战争的阴影依然没有从生活在那里的人们心中消失,压抑的公民自由依然没有得到改善,但是只要一带起那块头巾,玛赞就是一个伊朗女人,她的命运依然和那块故土牵绊在一齐。就像她写在外套上的,朋克永远不死,而革命也尚未成功,对于玛赞来说,她对伊朗永远是满怀信心的,相信会有改变的那天,玛赞透过这一连串简单的黑白线条勾勒出一个伊朗人对于自我的国家永远的爱和想念。

-热门专题-
-精选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