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级

字数

体裁

话题

今天,我才真正读懂了你 400字小升初作文

2022-03-14 13:49:03 栏目:小升初作文 来源:蘑菇文

  半阕《苏幕遮》躺在木案上,我一遍又一遍地读着,读着,似乎读懂了些什么······

  “燎沉香,消溽暑。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半阕《苏幕遮》躺在木案上,我一遍又一遍地读着,读着,似乎读懂了些什么··....

  “周邦彦,字美成,号清真居士。”这是一个不甚熟悉的名字。最开始接触你时,不过囫囵读过你的几首“名词”,便认定自己已经读懂了你这个人-一如你的名、你的字、你的号--端方周正,言美且浑成,清正率真。然而,我也发现你的词赋愈读下去,愈能更深入地读懂你······

  《汴都赋》

  “发微子客游四方,无所适从······”朝廷之上,一篇华丽的《汴都赋》被文官高声地诵读着,诉说着你的少年意气。

  《宋史·文苑传》有言,说你年轻时“疏隽少检”。我不难想象,你一个眉目疏朗、才华横溢的少年郎,生活必定是十分浪漫的。确实,你自比周郎,把自己的书斋叫作“顾曲堂”,典出自“曲有误,周郎顾”,对你自己精通音律的自矜溢于言表。

  但你年少的生活就是终日玩弄音律,流连于温柔乡中吗?我深知并非如此。那篇名震朝野的《汴都赋》自古就有很大争议,许多批评家都认为这篇赋“美言不信”,只是为了讨好新党而作。我却不这样认为,当时的你还只是个初来乍到的少年,面对繁华汴京没有沉迷于花天酒地,而是思及如何才能出人头地-自然是靠你博览群书积攒下的才华与强韧的意志。因此写下了这篇洋洋洒洒的《汴都赋》,有七千余字,且多用古文奇字,或许真的有铺陈堆砌、急功近利之嫌,但我读懂了你一个少年人意气风发的自得和恣意行文的豪迈,恰如现在的我。

  你的心情,我未尝读不懂,不理解。

  我读懂了你,周美成,一个真实率性,有着可爱的少年意气的你。

  《兰陵王·柳》

  “柳阴直,烟里丝丝弄碧。”汴京城里一阕《兰陵王·柳》在李师师口中反反复复地吟唱着,唱着别离悲苦。

  宣和年间,你已至暮年,适逢政权更迭频繁,一再被贬,又一再被重用。这时,你面对早已厌倦的汴都,怀着对故人的不舍,摒弃了过往文人常用的吟诵感发,转而采用思索安排的方式-勾勒之法写下了这阕极华美,却又难唱的《兰陵王·柳》。

  常有人说你与苏东坡很相像。的确,苏东坡早年上过万言书,你早年也上过近万言的赋,但我认为你们二人在许多方面,尤其是对待苦难的态度上,还是有很大差异的。苏东坡受到打击后,以老庄的旷世观作为自己的慰藉和解脱,把自己的生死荣辱置之度外;而你遭受挫折后,开始对生死荣辱产生了畏惧。那你是否就隐居避世,变得麻木不仁了呢?在我读懂了《兰陵王·柳》之后,我可以坚定地回答:没有。这显然是首送别之词,但你写得含混,既像以行者的口吻,又像以居者的口吻,我反复推敲琢磨,如今方才领悟,这便是“客中送客”。你作为一个异乡人,如今在官场也总是一个“客”的身份,但你从未想过离开,你送别一位位官场之“客”,你也被官场纷争磨平了棱角,“学道退然,委顺知命”,但你仍然坚守在官场之中,即使无人能懂你的悲哀。苏东坡固然旷达执着,但你何尝没有坚守初心?反而,你更像生活中的大多数人,在生活中摸索前进。曾经,我们也有过不可一世的傲气,但在社会中学会了脚踏实地,尽管曾经的梦想如今已变得遥不可及,过去的锐意,如今已被消磨殆尽,但你我都没有放弃活下去的信念,仍在平凡的生活中写奇迹。

今天,我才真正读懂了你

人·事·世 -《老上海记忆》读后感

  上海最迷人的地方在于历史赋予她的情感:有清末盛宣怀带来的希望,有同时期宋子文带来的惋惜,有抗战时期顾竹轩带来的热忱·····诸如此类,数不胜数。

  上海海纳百川,兼容并蓄,中西合璧,风格独特,开放而多元,充满创意又有所扬弃。这是我最初对于上海的评价及感受。那时所谓的喜欢和了解,仅仅止步于外滩的精美绝伦、点心的细腻爽口,考过,这里真正发生过什么,有哪些人在怎样的上海做了什么样的事。暑假幸得《老上海记忆》一书。翻着看着,

  才发现,只有翻开历史,了解那些人那些事,眼里的高楼大厦、一草一木,才会真正走入内心。

  小学时我住在光启公园附近,不上学的日子里,几乎每天都会去那里散步。我看着门口的石像习以为常,对里面的“草坡”毫无兴致,常坐在一旁的石墩上拔草玩儿。那时的我并不知道,这是老上海第一个被世人所熟知的人-徐光启的墓地。

  书中介绍了徐光启传奇的一生,农业、天文、数学、军事····几乎所有的学科他都有涉猎,且颇有见地。编著《农政全书》、编译《崇祯历书》、翻译《几何原本》,确定“平行线”“三角形”“相似”等中文名词,提出火炮在战争中的应用理论·····任何一个成就拿出来都足以让人名留史册,而这一切都是徐光启牵头完成的。

  可他所处的“世”呢?明朝嘉靖年间,别人都在羡慕他的“礼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的身份,欣赏他的才华,但对他的“西学东渐”却视而不见。他研究先进科技,却被别人非议他的宰相身份;他憧憬着百年之后所有学子都可以学习《几何原本》,却遭到历史对他的毁灭,直到20世纪才真正实现他的梦想,却已过了整整三百年!

  一个天才出生在一个不接受天才的古板世界,所以天才沦为了处处都得小心谨慎的朝臣,所有美好的愿望都化为了泡沫,成为当世的笑柄,换来后世的一声悲叹。

  唉····.·

  我摘下帽子,对着徐光启的石像鞠躬,对着之前所谓的草坡行注目礼。他为上海增添了一抹悲壮。

  所以我说,上海最迷人的地方在于历史赋予她的情感:有清末盛宣怀带来的希望,有同时期宋子文带来的惋惜,有抗战时期顾竹轩带来的热忱······诸如此类,数不胜数。

  如果说,上海有着名垂青史的伟人,那这本书就记录着传奇的上海旧闻;

  如果说,上海有着不同凡响的事件,那这本书就体现了浓厚的上海情结;

  如果说,上海有着人情冷暖的世态,那这本书就刻印着令人难以忘却的记忆。

  有人、有事、有世,这才是上海。

-热门专题-
-精选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