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级

字数

体裁

话题

享受苦难 400字中考作文

2022-03-14 14:18:19 栏目:中考作文 来源:蘑菇文

  “享受苦难”成立,首先在于一个人能够凭借苦难最真切地体会到各种情感,并从中认识到最真切的自我。

  享受苦难。一个古老、宏大,却常被视作陈词滥调的命题。然而,人类对于“享受苦难”这一命题的真正理解又有多少?

  能够提出“享受苦难”这一命题的人有两种:未曾经历苦难的人和从苦难中走出来的人。至于那些正处于苦难中的人,对于苦难的讨论却往往是无言的;同时忍受(或享受)和讨论、回溯、思考苦难,太难了。

  奇怪的是,如今许多未曾经历苦难的人,反而大谈享受苦难。他们从不否认苦难的存在;然而,对于他们而言,苦难的“未发生”状态使得苦难“永远”在别处“永远”与他们无关:苦难是深不见底却永远不会回望他们的深渊;苦难是尖锐粗砺却永远不会刺痛他们的荆棘。他们一切对于苦难的姿态:凝视、研究、体验,甚至于找寻-这些“主动”的姿态表现了他们对苦难本质的彻底误解:从来不是人找到苦难,而是苦难找到了人。种种对未发生的苦难的“主动”姿态,都无非是以一种别出心裁的方式设计自己的人生,将一出名为“苦难”的戏码缝进生命。与其说他们是在享受他们所宣称的“苦难”以及从中而来的“生命真谛”“人生哲理”,不如说他们是在享受自己对生命绝对主宰的安全感,享受自己在苦难幻境中逼真尽兴的表演罢了。你看他在暴雨中跌倒又彷徨,殊不知雨是他唤来的,跌倒是他安排的。

  或许每个人都曾经如此,在我们未曾经历苦难的黄金时代,那个也无风雨也无晴却偏偏常有彩虹和极光的时代。然而,“凡人皆受苦”可不仅仅是宗教的警句,更是人类社会客观的反映。谁能保证自己一辈子远离苦难?在真正意义上的苦难面前,人类一个个颤动的灵魂,极端无助却又完全平等:每个人必将经历苦难,终将经历苦难。因此,“享受苦难”依然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这涉及人如何在必然“被动”地“接受”苦难的黑暗后,如何发挥那仅存的一簇“主动”的微光。不过,就苦难的本质而言,我们应从“走出苦难的人”的角度,来看待和探讨。

  走出苦难的人,或者说,经历过苦难且从其中最痛苦的时光恢复的人,都会认识到苦难的不可预测和难以避免,以及其对于一个人生命所产生的巨大的冲击。“享受苦难”成立,首先在于一个人能够凭借苦难最真切地体会到各种情感,并从中认识到最真切的自我。

  严重的疾病通常是苦难的一种表现形式。史铁生的《我与地坛》对于常人来说是札记,对于生病之后的“我”来说是日记。如果将史铁生和“我”深受疾病之苦后的情感合起来看,其中有愤怒、悲伤、孤独、迷茫,有种种灵魂的火山最集中而强烈的爆发;但又何尝没有欣喜、希望、释然、悲悯,有种种阳光温暖、清风静寂的美好呢?在苦难的背景下,人不仅对痛苦异常敏感,也同时打开了所有感官和感受之门。苦难降临了,像一道白炽的闪电照亮了恐惧也照亮了暗夜,像一阵紫色的薄雾笼罩了叹息也笼罩了秘密,像远方笛声骤然入耳,像疾风顷刻席卷大地。生活琐事不再平凡,每一件都能引起心灵的无限激荡,情感在无声中呐喊,生生不息,群山回响。我(或许我们,或许每个相似的人)深刻地理解了每一种情感,更能够在最终不为情感所溺,透过奔流的感情之海,清醒地看见自己,看透自己。清醒地看见我们每一种感情的全部因果,清醒地看见我们与苦难甜蜜而痛苦的朝夕相处中的每一个瞬间、每一个细节。清醒?是的,苦难的泪水使我们的眼睛清明,苦难的风雨使我们的思考洞明。苦难不仅让史铁生看见了地坛中雨燕的苍凉、落花的静美,更让他看见了地坛中的那个永恒的寻找意义和皈依的自己。苦难不仅让我看见了我长时间徘徊的那条路上每一片梧桐树叶的荣枯,更让我看见了,我自己或许正如那一片梧桐树叶。世界一旦被苦难开启便不会归于原样。一个“我”真正饱满地存在着的,充满了明暗光影和万千气象的世界。这何尝不美,何尝不是享受?

  “享受苦难”的成立更在于第二层面,在于人对他人与世界的关系上。这或许是一个“见天地”“见众生”的境界。在真正理解了自己身上级多的难之厂我们再也无法对这个世界上其他任何人的苦难无动于衷。这所谓的“享受”并不是收获一种“肤浅”的“快乐”,而是收获了一种与他人相通的能力。这其中赋予生命的意义或者享受,远大于任何“快乐”能及。我们不再愿意漠视周遭人的痛苦,不再能够忍受更多的冷眼旁观,不再允许自己消解他人的苦难也即消解他人生命的重大意义。“不再”的反面是,我们将学会重新看待这个世界。不仅看到自己方寸间的幸福,看到世界貌似完美无瑕的一面--精美的文具、可口的甜点、几部诗歌、数段闲雅;更看到有无数人在苦难之中,看到一整个不那么完美不那么尽如人意的世界另一面。化用我心中另一部“苦难之书”《房思琪的初恋乐园》中的一个比喻:苦难是窗。我们终将打破虚妄和自我的镜子,去看包括了世界和众生的窗明几净的风景。而总有一天,我们的双脚会踏进窗外的风景,走向那世界、那众生。从“理解”到终将“行动”,我们尝试着改善任何“苦难”降临后的进程,为了每一个自己。在苦难的注定降临下仍意图有所作为,进而确有所为,我想是堪称一种英雄主义的一一人类之于苦难可获得的最大享受莫过于此。

  波德莱尔在《恶之花》里写道:“撒旦啊,请怜悯我长期经受的 苦难。”

  不解其中意,但觉如咒语。

  苦难何须怜悯,只须等待它,经历它,超越它。在最终,享受它。

享受苦难

享受尘埃中的生活

  其实尘埃不过是一层轻柔的迷障,罩住了一条通往牵牛花径的捷径,却未曾完全遮掩它的方向、它的美好。

  我已经老了。

  十八岁的年纪之于其他同龄人是欢笑追逐的黄金时期,但我看着广袤的世界却泛起惆怅,为尚无建树的过去失落,也为尘埃中的未来遑遑不知何之。

  “一个期望过高的人没有能力享受他的生活。”于是我悄悄地忘了去享受,遗留在尘埃里的似乎只剩下虚幻的梦境:那里有满山的牵牛花,每朵牵牛花上停歇着一只蓝蜻蜓,衬着眼前晦暗的现实-压力、攀比、漫天遍地的书页和令人提心吊胆的分数构成的我的生活。

  年老的我遇见了一个永远年轻的人,活在历史里的人一一唐寅。他在《与文徵明书》中倾诉道:“计仆少年,居身屠酤,鼓刀涤血,获奉吾卿周旋,颉颃婆娑,皆欲以功名命世。”寄身卖肉沽酒的尘俗中,却胆敢遐想以功名闻于当世,何等疏狂轻慢!那时的我蹲在辅导老师家门外等待上课,读到这句话时不自觉的嗤笑从喉咙里滚出,像是在笑他,也是在笑斗胆追逐远不能实现的梦想的自己。莫名其妙地,我记住了这句话,记住了这个热血的年轻灵魂。

  每个蒙受尘埃的日子都一样,充满着的不过是耳畔窃窃的嗤笑:“她真的在遐想去那里呀?”不过是千篇一律的测试和朋友推心置腹的善意劝退,但又一次我逢人被问起:“你就这么笃定地相信你能成功吗?”我鬼使神差地变成了唐寅,他让我生咽下欲出口的“我也有害怕”,架起手臂,像个即将去战场收割敌人头颅的壮士一样无视对方错愕的讷讷:“我就是这样,而且我很庆幸我是这样!”白骨生肉,枯木逢春尚不能使一颗年老的心激跃,但疏狂可以,热血可以,它们把迷惘惆怅一一敲回当初冒出的地底,像割断新生儿的脐带一样充满希望与果敢。

  长久的难言之隐怎么被一个我当初嗤之以鼻的风流书生轻易地消除了呢?我未想过。但我又遇见了数不胜数的与我境遇相似或者更灰暗的“屠酤儿”,他们像是异想天开的初生牛犊,在我眼中却是披荆斩棘的开路先锋:一个挥舞着短小的骑士佩剑去与风车一决高下,一个拼死斗过数条凶鲨要带回一具大鱼枯骨证明自己,还有一个放弃医生的光明前程,回到国内以最“疲软”的笔杆试图唤醒一国的灵魂·....

  渐渐地,尘埃变得不值一提了,而起初过高的期望也变得能出于口、彰于世了。我的年老被年轻的心簇拥着、治愈着。

  再往后的人生也将充斥着相似的磨难压力,那虚幻的梦想之地可能一如既往的遥不可及。但是,再遇到别人的质疑,我愿意将话语权交给唐寅,让他教我大声承认自己仍有梦,并且仍然相信努力便能实现。或再和朋友观点矛盾时,我不再心有戚戚,沉默地接受又暗自卑微,而是大胆地将异想一吐为快,与对手“盘旋起舞”,一逞斗志。

  其实尘埃不过是一层轻柔的迷障,罩住了一条通往牵牛花径的捷径,却未曾完全遮掩它的方向、它的美好。蒙尘的日子是蛰伏的等待,而这段枯燥的生活却是人们最应珍视的,它教人寂寞地踽踽独行于理想与逸豫之间,也教人毫不松懈地向上攀缘。唐寅或许没有说出他的痛苦几何,但他必定与默默无名相伴甚久,他的卑微遭际孕育了他的才华、他的意气风发。而这正是为什么我们生活中的尘埃不仅仅是使人厌弃的挫折坎坷,也恰是打磨一个灵魂的砺石。

  之于艰难,我未见过世间最悲剧的惨境,但这世界本就是常蒙尘的,中箭的母鹿落泪,健全的公鹿嬉戏林间,有人失眠也有人酣睡,循环轮转的生活不会给人以恒久安顿,我们能做的便是大声说出埋藏心底的执念,真真切切地体会当下奋力追求、逾越尘埃的青春年华。

-热门专题-
-精选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