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级

字数

体裁

话题

通天塔 400字中考作文

2022-03-14 14:18:20 栏目:中考作文 来源:蘑菇文

  是的,是交流让人们从单薄走向完整,而争辩正是其最重要的途径 之一。

  人类也许是这个浩瀚星球上最渴望交流的生命,从数千年前人们祈求耶稣为他们建造一座通天的巴别塔开始。

  战国时的“百家争鸣”被木心先生誉为中国哲学发展最蓬勃的阶段;伽利略在又聋又瞎的潦倒晚年不惧教会的压迫,坚持为真理辩护,那一句“可是啊,地球仍在转动”唤醒了多少无知的人们;三百多年前法国启蒙思想的盛世被史学家们称为一整个时代的觉醒··..··

  这些响彻苍穹的争辩如火炬般照亮了全人类的未来。可是,当历史的洪流终于流向了这个崭新的时代,也许是过分的功利心和自尊心作祟,如今的争辩却变得琐碎化、激烈化--越来越像是一场战争,甚至不惜拳打脚踢,非要将鸡毛蒜皮的分歧争出个惊天动地来。

  直到某一天,一辆载着十五个鲜活生命的大巴车蓦然沉入环绕着美丽山城的一江碧水。

  喋喋不休的人们一瞬间哑然无言,开始重新思考争辩的意义。终于有人说,放弃吧,争辩只会浪费彼此的时间。确实,在这些太过吵闹的匆匆日子里,放弃的主张早已不是消极的表现,反如史铁生先生所说,放弃是喧嚣的解剂。可是,倘若放弃争辩,这座千百年来向着通天的方向建造的巴别塔,便要轰然坍塌。主张放弃者说,你永远没有办法改变另一个人的想法,正如你知道他永远不可能改变你的想法。且不说这观点本身是否太过绝对,像这样把争辩的意义局限在一场战争的胜负和想法的改变与被改变上,未免过于狭隘。比起这些,人们的争辩或许有着更宏伟和深远的意义。当然,一切要以文明为前提。

  文明的争辩,是一条美丽而长远的征途。语言、文字、眼神、动作,甚至心情,都是这条征途上的主角。先从一个故事讲起:新中国成立初年,北京计划拆除一大部分古建筑。当时的林徽因已是疾病缠身,得知这个消息,却二话不说跑到相关市政部门去争辩:“你们要拆毁的是具有八百年历史的“真古董”,将来你们要造的就是“假古董”!”昔日那个倾国倾城的温婉美人已然不在,那一声声歇斯底里的呼喊,却是句句深情,宛如杜鹃啼血。泪水涟涟的徽因最终没有说服他们,古建筑当然还是要拆,可她的那一份真情却深深镌刻在人们心中,流芳百世。我想,一场争辩的意义更在于此,在于这思想与思想的激烈碰撞,在于火炬在双瞳中的燃烧,在于两颗心脏激烈并真诚的跳动,在于那些澎湃的情绪在面红耳赤甚至手舞足蹈的瞬间淋漓尽致的喷发。这些奇妙的反应,尤其在今天这个越来越人工智能化的时代,是多么难得和可贵啊。

  文明的争辩还有更伟大的意义-它帮助我们塑造了一个更完整的自我。在我的记忆里,与他人争来辩去至面红耳赤的瞬间太多太多。小到与在青海湖边偶遇的女孩争论刚才从路边走过的两只羊是否一对母子,与同桌争辩某道数学题是否有更简便的做法,或者是在失眠的夜里天马行空地与福楼拜“争辩”一番包法利夫人能否有个美好的结局,或是在读朱光潜的《给青年的十二封信》中与他计较一番黛玉和宝玉为何不能终成眷属·····大多数时候,这些争辩最终没能说服也许太过固执的我,可是,我从湖边女孩的眼里看到了另一种看待生的方式,从同桌口中学到了全新的解题思路,也从福楼拜一面惋惜地恸哭一面坚称“她必须死”的矛盾中读出了这世界更深处的残酷,从朱光潜的那一句“对于悲剧、对于殃咎、对于罪孽,我总是用一副冷眼看待,一个热心惊赞”的洒脱中悟出了更广博的胸怀。我幡然醒悟,其实我从来不仅仅是我自己,我所经过的光阴、走过的山河、遇见的陌生人还有这些争辩中的收获,都在潜移默化中影响我、改变我、雕琢我、融入我,最终成为我。而这,才是更完整的我。是的,是交流让人们从单薄走向完整,而争辩正是其最重要的途径之一。

  数千年前人们关于建造巴别塔的请求,最终被耶稣拒绝。可是,几千年来,世间万物中的大多数仍在向着通天的方向建造。人们所建造的“通天塔”,也许并非客观存在,而是一个梦想,一份希望,一种方向,连绵不断地,通向更深、更远的世界,通向深奥伟大的自然,最终通向彼此敞开的真诚的心扉。

  文明的争辩,是这座通天高塔之上无比重要的台阶,是万万不可放弃的、承载着宏伟和深远意义的人类独具的天赋。

通天塔

年轻且优秀,颓废且积极

 

 

 “丧”之所以不等同于颓废,原因就在于颓废是一种状态,而“丧”更多指即时心情,五秒过后复活的马里奥还会重新站在起点。

  作为青年群体中的一分子,我很意外大众对“丧”的观念与我的完全不同。官方对“丧”的定义是颓废,绝望,悲观,自暴自弃和自我逃避。明明我也摆着“葛优躺”,在沙发上呼出一口浊气,我也双眼无神面无表情,我也不想做任何事情并戏称自己为“咸鱼”,我也苦笑着说:“为何明月不照我?”

  可我一直认为这是一种挣扎,就好像游戏失败后的小人总是先在地上躺一会儿。“丧”之所以不等同于颓废,原因就在于颓废是一种状态,而“丧”更多指即时心情,五秒过后复活的马里奥还会重新站在起点。这种挣扎是:“我怎么又死了?我还不想死。”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自暴自弃。微博上,社交媒体上,哪一条“咸鱼”没有在挣扎?上一秒呆滞地说着“我不背了我背不出”,下一秒就掏出词汇手册,这就是咸鱼的挣扎,这才是我们的“丧”。

  李清照在深夜翻了个身,或许她流泪了,又或许没有,她听着窗外雨打梧桐,想着山河破碎,人生也不过如此。金人一锤砸烂了都城汴京的琼楼玉宇,她无可奈何,她恨自己偏居一隅,可这是她无力改变的现实,这时她不“丧”吗?于是她提笔就写“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她想重回那个与丈夫情投意合、恩爱甜美、百姓有家可归有人可依的日子。国恨家仇没有让她每天自怨自艾,反而锻炼了她,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才让她成为这样一个欲将血泪祭山河的文学女神。

  她不像宋室南渡之后,那一部分已经渐渐忘了自己是从北方逃亡过来的人,江南烟柳繁华地,坐歌燕解早让他们忘记了伤痛。他们也没有那个雄心壮志再打回去,江南多好啊,打仗就要死人,不如偏安于这一隅,能享受一日且一日。

  李清照目日叹息,丧气得眉头紧锁,但她依旧以平民之身思公卿之责、念国家大事,可那些日日笙歌,看似借酒消愁实则早就抛弃了志向和底线的人,没有任何资格说自己为国家破碎而丧气。

  同样地,我在深夜翻了个身,或许我流泪了,又或许没有,我想起我那似乎遥不可及的目标,想着我自认为是一眼望不到尽头的高三,数学低分一直暴击我,如果我爬起来写了一张数学卷子,我还是一条正在挣扎的咸鱼;如果我只是翻了个身,那这一瞬间的“丧”就会无限放大为懒惰和自弃,可关键是在“丧”这个情绪之后,我不会也不甘自我放弃,依然披着斗篷像个斗士风雨兼程。

  我们之所以误解“丧”,是因为近年来各类营销文案不断地夸大消极情绪,弱化“丧”之后努力的部分,营造出一种“自我嘲讽”的假幽默,像是网易云音乐说的“我听过一万首歌,看过一千部电影,读过一百本书,却从未俘获一个人的心”。这样经过放大处理后的消极情绪给人一种情绪宣泄口,可它却不具有任何普遍意义,只是让我们沉溺在无限的自怨自艾里。

  从“佛系”到“丧”这都是当代年轻人的一种人生态度,都是我们在经历一次又一次失败之后自我安慰自我疗伤的状态。我们自嘲“咸鱼一事无成”,又期待着“明月要照咸鱼不照沟渠”;我们瘫倒在沙发上,小小年纪就感叹人生无望,又在告诉自己“上帝关上了一扇门是为了让我在被感召的道路上心无旁骛地走下去”的下一秒满血复活;动态上“又是一事无成的一天”,配图是一条咸鱼披着超人披风上下左右甩着头,一盏小灯却微弱地亮到半夜。

  “丧”文化的关键在于一边“葛优躺”感慨人生无望,一边口是心非地继续生活,这才是青年人的人生态度-年轻且优秀,颓废且积极。而定义中给出的“自暴自弃”“自我逃避”仅仅是浅薄的表面罢了。“丧”文化代表的是新一代的态度,对待生活的态度。由于时代的发展,我们或许不会再有为了信仰就翻山越岭攻下耶路撒冷的冲动,或许不会有为了新中国就拿着小米加步枪闯出一片天地的机会,老一辈只见我们被科 10技冲刷得落荒而逃自暴自弃,可我们骨子里依然有着对生活的坚持和对理想的执着。国际经济学商学学生联合会的成员以己为样,肩负发现与发展人类潜能的角色和责任。中国青年南极计划的参与者成为历来IAE团队最穷但是最年轻的一批人,他们向世界证明了虽然年轻,一无所有,但是中国青年拥有积极改变世界的信念。只不过这种坚持在洪流中站稳的挣扎被过分放大的自嘲掩盖了。

  你好,我是一条00后的咸鱼,披着红色布衫站在人生的洪流里,我摔倒好几次了,可我坚信明月会照到我,所以我依然站着。

-热门专题-
-精选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