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级

字数

体裁

话题

是告别,也是遇见 400字中考作文

2022-03-14 14:18:23 栏目:中考作文 来源:蘑菇文

  我们更不可忘记的是,人生并非只有告别,更有遇见。我们不停地遇见新的人、新的事、新的自己。

  人生的路上,我们一直在告别。孩子告别晚饭后小伙伴们急切招呼的游戏场,少年告别学校、告别家乡前往远方扎根发展,到了中年时竟忽地发现有些人已不知何时悄悄退出了我们的生命轨迹。不久前,对我影响最深的一位老师患脑溢血去世的消息传来,让“告别”于我而言,从遥远、和缓的生命过程概念变成了冰冷刺骨、不留余地的伤痛。

  可是人生的告别容不得人择拣取舍。不论告别的对象是好是坏,我们总得告别。告别往昔,告别人事,告别的背后是不可逆转的时间力量,推动着渴望再作停驻的人们往前走,别再回头。

  时光易逝,父母渐老,我们何尝不知?正如龙应台只能目送父亲的棺木在火葬场中越来越远,只能想起那一句饱含生命无奈的“不必追”,告别就是一个人、一件事的先行离去,在另一个人的人生乐章中倏忽画下的休止符。对于那个仍在这个世界继续前行的个体而言,似乎只能发出韶光易逝的唏嘘感慨,只能背负记忆与遗憾的重荷。面对注定告别的现实,只能带着痛苦回望,无法向前。

  告别真的除了痛苦,没有别的意义与价值吗?我们注定要告别逝去的人、逝去的事,整理好思绪朝着客观上再没有他们的未来迈进。对于那一个个仍存在这个世界上继续前行的个体而言,不禁唏嘘感慨:太快了,实在是太快了。他们在休止符处不约而同地做着对过去的回望,把自己的人生如电影一般在脑海中疾速回放。喜怒哀乐杂糅,记忆自有千钧之重。纵然这感受也许是痛苦的,我们甚至会埋怨自己为什么没有更快一些认识到这一点,但也许痛苦本非告别的意义,而恰恰意味着尚未真正参透告别。真正的告别应当是一种内心状态,这也就意味着告别甚至没有外在的标志。当史铁生坐在地坛中忽然意识到“死亡不是一件急于求成的事,死亡是必将降临的节日”时,他与颓丧告别,向生命的高地进发。真正的告别,不是停滞于休止符落下处自怨自艾,后悔莫及,而是在对过去的回溯中审视这本可能不相遇的两个生命,怎样彼此影响

  20造就崭新的生命轨迹,在审视中看清痛苦,与痛苦和解,并将目光再度收回至现在一一此时此刻,我当如何在不可逆转的时间中继续行走,更好地行走。

  告别的价值就在这里:告别是顽强坚韧的生命对自我的更新。过去已逝,唯有告别才能造就现在;现在也终将与我们告别,从告别中吸取的不息的更新力量,却能在人生动态的演进过程中不断地内化成为生命的一部分。从这个角度看,告别便不再是失去,不再是遗忘,而是生命与生命间有可能产生的最美交集-生命跨越了时间之界,继续影响着另一个生命的人生轨迹,造就了更丰富充盈、参差多态的人生。

  我们更不可忘记的是,人生并非只有告别,更有遇见。我们不停地遇见新的人、新的事、新的自己。告别与遇见在“新”的内核上达成了高度的统一。叶告别枝,但来年却可化作养分,为树的再次焕发生机提供助力。人在告别人,在告别往昔的一切事物。没有任何事物可以拒绝“告别”的力量。可人之幸运在于,我们可以选择好好遇见,好好经历,好好告别,并在对告别的沉思中,成就出如春天树叶一般新鲜美好的 自己。

  这是告别,也是遇见。

是告别,也是遇见

人生要有大格局

  我以为,“君子不器”之大格局,究其根本,来源于个体对自己生命终极意义的把控。

  马云曾经在书中劝诫年轻人,人生要有大格局。“大格局”实乃一种人生智慧,能让人懂得如何适时适当地进退;“大格局”也是一种生命态度,能让人具有用宏大视角审视人事的洒脱气度。“大格局”对一个人正确把握人生方向来说,意义是非凡的。

  “格局”一词在词典中解释为“一个人对事物所处位置及未来的变化的认知程度”。马云所谓“人生要有大格局”,我以为是提出了人生需要把控的命题。无论实际处境或顺或逆、或优或劣,我们能否认识“置身何处”与“前往何方”之间的关系,能否调控使之产生变化的影响元素,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宏大命题。

  有人将人生比作油画-近看只能窥见杂乱色彩的堆叠与看似无章法的笔触,只有站远以更辽阔的视角欣赏,才能发现“人生之画”的精巧构图、深刻意义与宏大叙事。更深入来说,所谓“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不论是古人所云“君子不器”,还是某校著名的民间校训“自由而无用的灵魂”,都在向我们诉说着一个简单而深刻的道理,即君子需要有大格局、大胸怀,包容万象心系天下,而绝非为眼前“小 用”所裹挟。

  我以为,“君子不器”之大格局,究其根本,来源于个体对自己生命终极意义的把控。我们说“人生要有大格局”,这应是建立在正确人生观与价值观之上的、对于生命主体的未来发展有真正深刻的洞见。有多少人,整日无所事事、碌碌无为,竟然将无追求不奋斗的苟且标榜为与世无争的逍遥与纯洁,如此的“大格局”实质是虚无与逃避;有多少人,将名利的收获与私欲的满足视为进取与奋斗,如此的“大格局”实质也是虚幻与自欺。诚然,不同的人可以也势必会有不同的活法、不同的人生境界,对于“大格局”之理解亦会有差距。但是,不为一己之私利、不让自己猥琐成苟且之徒,应该成为一种共识。我们或许无法如鲁迅为唤醒沉睡着的中国呐喊而燃尽自己的生命,却可以像凡·高一样在向日葵花地用自己独立的精神与执着的努力守护住自己纯粹的灵魂。我们可以平凡,却不应该平庸,我们可以用自己一生的践行坚守着生命的本真,无关乎功利,只关乎心灵这便是人生的终极意义,真正的大格局。

  王开岭论及物质时代人类的心灵困局时曾说:“物欲对于人的诱惑之大,远远超出了任何一个古代和近代。英雄彻底缺席了,我们再也贡献不出一个苏格拉底、鲁迅、尼采或凡·高这样清洁而神性的人物。”身处21世纪,社会正因个体的急功近利而变得愈发浮躁,我们越来越贪婪、越来越唯利是图。作为年轻人的我们应当反思,我们有没有真正地践行着“大格局”,我们是否坚守初心走在心之所向的路上,还是仅仅标榜着“大格局”-或在功利境界之中不知不觉将格局窄化,或以“佛系”掩饰自己消极被动的人生态度?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中,年轻人若能如马云所期望的那样拥有人生的大格局,实为时代的一线希望与民族未来的慰藉罢。

  人生要有大格局,不仅仅是生命个体的意义之显明,更是年轻人作为一个整体的时代担当。我始终真切地盼望我的同伴们,前行路上坚守着、铭记着,永远向前、向上、向着高处,去看一看那巍峨与矗立、自由与辽阔、澄明与纯净的远方。

-相关专题-
-热门专题-
-精选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