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级

字数

体裁

话题

成为 400字中考作文

2022-03-14 14:18:26 栏目:中考作文 来源:蘑菇文

  “成为”是人生永恒的过程,每一次或成功或失败的“成为”旅程,都是自我认知的螺旋上升。

  “成为我,成为我们,成为更多。“成为'从不是终点,在不断地成为'中,我们得以认识世界,认识自己。”美国前第一夫人米歇·尔·奥巴马在个人自传《成为》中真诚地袒露了一个年轻、普通的黑人女孩,在人生各个重要节点下的“迷茫-求索-成为”的循环。不断改变,不断成就更多,最终成为自己。她以此书,献给所有在“成为”中苦苦前行的年轻人。

  米歇尔的成长路径是大部分年轻人的缩影。我们想成为任何人,便在这些信仰和偶像的引领下,以青春的热血和激情不断拼搏,直至最终成为有所成就的人。可也有人在埋头“成为”的过程中忘却了自己,大梦初醒时却已忘记自己为何出发。

  那么正值韶华的年轻人,为何要“成为”其他人,甚至是“任何人”?“人只身来到这个陌生的世界上,寻找心灵栖居的地方。”无论是周国平先生对自我觉醒的重视,还是海德格尔强调人们要实现自我价值,灵魂才得以诗意地栖居,都使我们明白人的一生都在攀登自我实现的高峰。可何为自我?何为真我、本我?心理学家很早就告诉人们,你所经历、所体验的,是你本身自我的投射。于是我们不断地与外界进行信息交互,在各种价值判断中不懈地求索我想成为的模样,建立起自身“年轻”的价值体系,并在“成为任何人”的过程中不断充盈完善这个体系,在一次次尝试无果、灰心丧气时,在一次次心灵震动、有深切触动和共鸣时,不断地靠近真正的我。

  “成为任何人”,是一个年轻的生命不断充盈的手段,可这种“成为”是成长,而非“变为”,是“拿来”而非“照搬”。明白人生而为人的最终目的后,“成为”便只是一种成人的手段而非目的本身。我们要以“拿来主义”的精神,去提取“成为任何人”背后所蕴含的本质,而非形式,是欣赏他的品位而非衣着,是看他怎么做而非怎么说。“借助芦苇的摆动认识风,但风比芦苇更重要。”

  当然,“成为任何人”中的任何人,并不真的是“任何人”。年轻人怀着赤子之心来到这个世界上,本不应被世俗价值体系裹挟着匍匐前行。往往年轻人所想成为的样子,被世俗刻板的价值体系所局限了,除了金钱权位上的成功,心灵上的自我实现往往受到嗤之以鼻的对待。作为年轻人的我们,认识个人成就和评判个人时,应当走出沉默的螺旋,拒绝单一身份认同,以多元化、多方位的视角去认识这个世界,去寻找真正值得成为的“任何人”,从而达到自己理想的人生彼岸。

  “成为”是人生永恒的过程,每一次或成功或失败的“成为”旅程,都是自我认知的螺旋上升。这一切旅程的终点都不应妄加评判,不应因追求梦想无果而自怜,不应因得道,或暂时取得点滴成就而窃喜。一切真挚的自我求索,都无关乎外在,亦无关乎比较,以平等心和共情心去对待每一次、每一种勇敢的“成为”,让暗夜里群星璀璨,让荒地里百花怒放,让年轻的生命展现独一无二本真的模样。

成为

海日生残夜

  质疑其实并非对立于相信,而是包容于相信之中。

  有人说,从轻易相信到凡事质疑,包含了理性之光;从凡事不信到再次相信,背后是见识和格局。其实,人从出生到成人,必然会经历轻

  296信到质疑的过程。然而从不信到再次相信却令很多人疑惑,正如“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一样不易为人理解。

  从相信到质疑,是人必经的历程。孩童成长,走出家庭和学校的保护来到社会,质疑是他必备的品格。因为社会中不乏丑陋和虚假,质疑使人理性地辨明是非;青少年的青春期,某种程度上正反映了这种成长。从这个角度说,从相信到质其实是人去伪存真的过程,是一种自我保护,同时也形成了个人与外部世界的对立。

  然而很多人只停留在对世界的质疑,走到路的尽头便投入了虚无的怀抱。从质疑真实到质疑人生,他们的生命于是失去了意义。想象一个人在不断的质疑中警惕他人、排斥他人,最后否定自我的世界,质疑、直至死亡难道是人类唯一的发展方向吗?

  从质疑到再次相信,看似退,实则进,是人对待外部世界乃至人生的更高境界。“世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那就是看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再次相信并非相信被质疑的假、恶、丑,而是阅尽千帆后相信真、善、美的存在,从对立转为接受外部世界的意义。正如加缪看清了生活的荒谬后仍热爱生活,正如《荒原狼》中的哈里从纯粹理性的眼光中跳出,终于接受生活。再次相信并非愚蠢,而是勇敢和智慧,体现了人的见识和格局。再次相信的人确可被称为英雄。

  质疑与再次相信并非对立而不可同时存在。在《宽容》序言中,先驱者因为质疑而离开山谷,寻找新的天地,质疑赋予他独立而自由的意志和理性的眼光;先驱者发现新世界后再次回到山谷而非一走了之,这便是再次相信的力量。先驱者并非不知道自己回去的下场,但他相信美好终会降临,相信自己所作所为的意义,于是他慨然赴死。质疑和相信,在先驱者身上共存。

  在我看来,质疑和相信对人缺一不可。质疑使人闪烁着理性之光,在探索中寻求真相;再次相信则是信念,以超凡的见识和格局相信人类追逐的目标。质疑其实并非对立于相信,而是包容于相信之中。当人以质疑的眼光看待事物,同时依然相信着生活的意义和丑恶背后的美好,他可以说是完整的人。

  正如王湾的名句“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质疑破碎了虚华,而质疑者正从破碎处窥得真理的光芒。愿人们拥有质疑的眼光之后,再次相信生活的意义。

-热门专题-
-精选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