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级

字数

体裁

话题

光阴有限,温情永存 -读《时光是荷底的风声》有感 400字中考作文

2022-03-14 14:18:28 栏目:中考作文 来源:蘑菇文

  这篇文章里,水流代表着母爱,清风代表着母爱,我们是那一塘的莲叶,我们却总是忘记风的存在。

  清风吹起树叶,流水带走月光,台灯暖暖的灯光下映照着温柔的文字-《时光是荷底的风声》,一篇有关母爱的婉转而又震撼人心的散文。文中巧妙地以清风、水流代表母爱,用着唯美的看似平淡的语言,娓娓讲述着岁月的易逝,以及母亲是用自己的韶华换来我们的青春绚烂这样一个不争却残酷的现实。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这篇文章里,水流代表着母爱,清风代表着母爱,我们是那一塘的莲叶,我们却总是忘记风的存在。

  “所有的水流都是一次性的”“所有的风都是一次性的”,其实人生也是一次性的。就好比两个面对面擦肩而过的人,或者走了一段同行的路最后又分道扬镳的人,只是这个时候,你对面的那个人-你的母亲-一步三回头地,死死地想攥住你的手,而你呢,只是挣脱她,一蹦一跳地跑远了,可是孩子别忘了,这是条一次性的单行道啊,你走得越远,跑得越久,回头的时候就越容易看不见她的身影。

  “我们常遗忘,就像被流水滋润过的藕尖儿会忘记流水,被清风吹拂过的莲花会忘记清风。”一瞬间我想起史铁生的那句:“我想我一定使母亲做过最坏的准备了,但她从来没有对我说过“你为我想想”。”多么真实啊!我们因为失败而让她们失望的时候,她们总是战战兢兢不敢提也不敢说,生怕一不小心触到我们的痛处;我们因为成功而洋洋自得的时候呢,又总是容易忘记那个咬着牙一步一步用自己的韶光捧着我们走上来的人。

  她们也曾是意气风发、回眸一笑的少女,也曾是家中娇生惯养的小女儿,也曾像我们一样碰不得这个摸不得那个,也曾有过最灿烂美丽的年华。她们可以说是天上的天使,为了你一人下凡来到人间,把最美丽的年华给予你,最后再看着你一步步走远。

  这才是我们应该学会感恩的原因,因为有人这样爱我们,滋润我们,抚育我们,因为我们受了她年华的惠,所以就该报这个恩,抓住每一分每一秒和她在一起的时光吧。黛玉受了甘露之惠所以还了一世的眼泪,我们受了她的年华之恩所以也该捧上自己的,就像文章里说的,“唯愿珍视内心,用有限的光阴,获取无数的温存”。既然意识到了就开始行动吧,能陪伴她的时候就陪伴,能黏着她的时候就缠上去,不要害怕光阴有限,要知道有了你的陪伴,对她来说就是最大的赠礼了。

  “花苞摇动,咧开嘴角,笑得开朗一些,再开朗一些,一朵花开了,吹它的风再也找不回来。”母亲,我最灿烂的年华,幸得有你的保护,才得以绽放在人间。我的一切荣耀皆因你而来,我获得的一切奖励都应该授予你。当然我知道你不看重这些,那么祝你一生平安喜乐,身体健康。我永远爱你。

光阴有限,温情永存 -读《时光是荷底的风声》有感

我的来处,我的归所

  刘亮程总能用一种更为谦逊、悲悯的人文视角,更深刻地看到人与时间、人与自然的关系。

  一读刘亮程《一个人的村庄》

  .黄沙梁,是刘亮程的一面镜子,照见他生命的精微与博大、短暂与永恒,折射出个体对宏大生命的哲思。村庄,是我们的来处,亦是归所。刘亮程的文字质朴纯然,是具有原始野性的:

  全村的炊烟像一头乱发绞缠在一起。麦草的烟软,梭梭柴的烟硬,碱蒿子的烟最呛人。

  炊烟是村庄的头发,大一些时我才知道它是村庄的根。

  刘亮程从不起眼的“炊烟”切入,写出了不同柴草烧出炊烟的不同特点,以最简白朴拙的比喻描绘出炊烟飘散的画面;又以“根”为喻,为炊烟注入了情感的温度-这样细腻的观察,唯有农民才体悟 得到。

  在这种微观视角下,他没有大谈特谈城乡变迁、经济发展的宏大命题,也不避轻就重、刻意升华,而是在字里行间关涉村庄中一朵花的绽放、一棵草的生长,以一种平易、深情的姿态去拥抱生活的精微之美。因为,村庄是刘亮程的来处。

  本书得以区别于其他乡土文学作品的独特之处更在于:刘亮程的文字中始终透露着“一个人”的疏离。他笔下的“我”始终是一个闲散的游荡者,身为农民却不谨守农人的四时劳作,他把自己孤立成村庄中“一个人”的独立单元,让“我”的存在更像是村落生活图景的旁白。全书幽独旷邈的意境与农村生活的琐屑吊诡地合而为一,使全书笼罩在一种阴郁而韵味悠长的哲思之下。

  何以如此?刘亮程总能用一种更为谦逊、悲悯的人文视角,更深刻地看到人与时间、人与自然的关系。与其他农民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观念不同,他认为每一匹马、每一条狗,乃至每一只小虫都有自己的天地,每个生命都有自己的生存哲学-“任何一株草的死亡都是人的死亡,任何一棵树的天折都是人的夭折”-这种超越物种的悲悯和同情,源于他对人类渺小、生命短暂的清醒认识,进而生发出对万物的博爱与 敬畏。

  与这种向外体察的人文关怀相伴的,是他向内回望时产生的迷惘与空虚感。

  他静静地见证着庄稼一岁一枯荣。时间不由分说地流淌,个体生命在时间与大自然的永恒面前转瞬而衰。尽管他的笔调有些阴沉,但他让我们看到生命依然富于张力,至少,他提供了一种解答:人生固然短暂,注定走向荒芜,但人仍可凭借在大自然中留存的痕迹来赋予生命以意义。他试图用个体精神的力量来对抗人在乡村生活中的困顿与迷惘。

  刘亮程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农民,但他也拥有作家敏锐的眼光和细腻的情感。他见证着城市化浪潮拍打着苟延残喘的小村落。村子越来越空,人心越来越荒芜。“心地才是最远的荒地,很少有人一辈子种好它。”当村庄中的人们有感于生命的虚无或是饱受外界的诱惑,当城市中的人们对村庄存在太多误解时,他选择以“一个人”的视角审视现代人与乡村的关系。

  城市中的人们在人群中狂欢,在狂欢中孤独,逐渐丧失了“深入地生活”的能力。从这个意义来说,《一个人的村庄》无疑也是治愈现代病症的良药。跟随他的脚步,我们感受到黄沙梁泥土的芳香,也能在他深邃的思想中获得共鸣,继而回望自身。

  村庄,是我们的“来处”,更是我们精神的“归所”。

-热门专题-
-精选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