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级

字数

体裁

话题

小馄饨和千里香 400字中考作文

2022-03-14 14:18:28 栏目:中考作文 来源:蘑菇文

  小馄饨和千里香,老上海的味道和新上海的滋味,它们和谐交融且繁荣共生。

  “海纳百川”是上海的城市精神,正是这种精神推动着美丽的上海不断发展,大到城市建设,小到市民饮食,它无处不在却又润物无声。我喜欢吃小馄饨。家门口有家小小的馄饨店,每到周末,我们总会去那里吃早饭。“阿婆,三碗!”“晓得了!”笑眯眯胖笃笃的阿婆朝我们点头招呼后,转身变起了我百看不厌的“戏法”。小木片在肉馅碗里一刮,随即轻盈地在摊于掌心的小馄饨皮上掠过,五指捏拢再张开,手腕轻甩,瞬息之间,一只只小馄饨精准地落入竹箩中。水开,投入其中的小馄饨像是上下翻飞的粉白蝴蝶,煞是好看。片刻后,汤碗上桌,碗中挤挤挨挨,除了主角小馄饨,还有嫩黄的蛋皮丝、碧绿的葱花、清香的紫菜、咸鲜的虾皮,配合着诱人的猪油香气,令人食指大动。

  阿婆的馄饨店开了好多年,忠实“粉丝”除了老上海吃客们,还有很多在上海打拼的新上海人。若是去得晚了必定要排队等位,还经常会看到各地慕名而来的哥哥姐姐们,他们一边津津有味地品尝小馄饨,一边开心地拍照拍短视频。他们有时还会悄声争论是上海小馄饨好吃还是千里香大馄饨好吃。每每听到,我就会暗笑,心想:小孩子才做选择,在我心中上海小馄饨和千里香大馄饨都是美味。阿婆成了“网红”,她笑说,小馄饨店一定会坚持开好,自己一把年纪了还能成为“网红”,这都是小馄饨的功劳。

  我也喜欢吃千里香馄饨。少年宫旁边有家千里香馄饨店,每当放学,那袅袅不绝的葱香味就像无形的小手牵着我进店觅食。香菇鲜肉、荠菜鲜肉、虾仁鲜肉······品种多样,个个好吃。我最喜欢看掌柜一家熬制葱油。大妈将晒干的小葱切成段,放入热油中小火慢熬;小姐姐负责看火候,待到葱段变褐色,就可以关火了;再过一小会儿,焦香扑鼻的葱油就熬好了,掌柜大叔会在每一碗白白胖胖的馄饨里点上一小勺。本就美味的馄饨瞬间有了“灵魂”,不知不觉中满满一碗下肚。

  掌柜一家人配合默契,他们认真地做好每一道工序,脸上始终洋溢着真诚的笑容,热情地接待着每一位食客。最让我羡慕的是掌柜大叔的惊人记忆力,只要来过店里三次以上的客人,他都能准确记住对方的偏好,比如要不要葱和香菜,要不要加辣,等等。食物味道好,店主会待客,因而客人越来越多,生意日渐兴隆。

  小馄饨和千里香,老上海的味道和新上海的滋味,它们和谐交融且繁荣共生。和馄饨店阿婆一样勤奋聪明的老上海人,像掌柜一家这样踏实进取的新上海人,他们一起用一样的努力和汗水,用各自不一样的手艺,创造出了各色各样的不同风味,这些风味交织在一起,融合成了我们最喜欢的海纳百川的上海味道。

小馄饨和千里香

悠悠黄浦江绵绵祖孙情

  在这座城市里,我的家族被孕育着、繁衍着、成长着.....

  -口述家史:我的家族与上海

  一个人的诞生,来源于他的家庭;一个家族的诞生,得益于它所在 的土地。

  一题记

  我姓杨,历史上这个姓氏发源于山西。但我们这个家族,从我的太爷爷开始,便生活在上海了。

  20世纪初,我的太爷爷出生在上海川沙。川沙,现在是上海浦东新区的一部分,早在1557年,川沙镇已经有雏形,当时的地位与上海县不相上下。我的太爷爷就出生在川沙镇。青年时期,他只身来到上海,做了工人。彼时的上海,浦东还是一片农田,而浦西的十里洋场对这个年轻人充满着赌一把人生的诱惑。

  1931年,他和我太奶奶的第一个儿子在上海静安诞生了,那就是我的爷爷。那是个动荡的年代,工人收入的家庭,并不富裕,他们一家居住在茂名南路石库门的房子里。时光倒流七十年,20世纪30年代,茂名南路那时叫迈尔西爱路,属于法租界。梧桐掩映下的窄窄的马路低调而优雅。兰心大戏院、法国总会都在家门口。然而,对于那时是工人阶级的太爷爷一家,那些地方是可望而不可即的,一家八九口人,挤在一间狭小的亭子间里,能平稳生活已经十分不容易。

  当时的太爷爷虽然只有小学文化程度,但他早早接触过西方文化,看过黄浦江边万国建筑的霓虹,他知道读书的重要性。我的爷爷是家族里的第一个大学生,就读于南京工学院,之后在上海电力学院做老师。爷爷的青壮年时代正赶上全国支边,作为技术专家,他多次支援新疆,把上海的先进科技带过去。

  我奶奶的家庭是上海这座城市的早期移民。奶奶的祖籍在无锡,奶奶的父亲年轻时就读于圣约翰大学,然后留在上海定居,生儿育女,开枝散叶。奶奶和爷爷结婚后,家住在宁波路天津路,家的斜对面是现在的天蟾逸夫舞台。在20世纪60年代初,喜欢戏剧的奶奶和爷爷的娱乐活动就是去戏院看戏。奶奶酷爱越剧,看完戏回来,还会在弄堂里来上一段。到了70年代中期,弄堂在夏日的夜晚只要有一台黑白电视机、一盆西瓜,便是左邻右舍最欢乐的时光。

  时光的变幻如同黑白照片到彩色照片。到了我这一辈,黄浦江岸不再只有万国建筑的霓虹,浦东新区日新月异地发展起来了,浦西也变得更加有活力了。

  我的爸爸出生在上海宁波路。大学毕业后,适逢90年代初的出国潮,爸爸就是其中的一员。他在美国求学工作12年,在上海飞速发展时,又在2002年重新回到上海。我的妈妈是一个新上海人,从湖北通过人才引进来到上海。他们来自不同的地域,但是因为上海这座海纳百川

  的城市,而走到了一起。

  我出生于2008年,出生之后我一直生活在上海,我们早已不住石库新门的房子,也不住弄堂,而是居住在高层公寓里。我的家背靠苏州河,不远眺黄浦江。今天的上海仍然兼容并包东西方文化,父母让我就读于外国语中学,还经常带我去国外,他们希望我从小就有不同于父辈的视野与格局。

  未来的我会在哪里?现在我也不知道。但我知道,上海一直是一座变化着的城市,一座海纳百川的城市,一座追求卓越的城市。在这座城市里,我的家族被孕育着、繁衍着、成长着··.

-热门专题-
-精选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