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级

字数

体裁

话题

听风者 400字中考作文

2022-03-14 14:18:29 栏目:中考作文 来源:蘑菇文

  穿梭在钢筋水泥之间,毫不犹豫塞上耳机之时,我们到底错过了什么?

  风里是你的声音。

  -题记

  七月的风懒洋洋地踱着步,饶有兴趣地关注着身下川流不息的钢铁森林。这是多么司空见惯的场景-戴着耳机、神情恍惚的人们快步从身边走过,消失在车水马龙的街头。

  直到那天,我也曾是“耳机一族”中的一员。

  翻涌的银边追逐着攀上岸堤,无遮蔽的天空洒下一捧灿烂骄阳,击在锃亮的金属栏杆上,刺得让人微微眯眼。我漫无目的地在黄浦滨江步道上逛着,迎面的江风携着夏日特有的奔放掠过身侧,无意间勾起心中一抹燥热。“呼哧、呼哧··...”不同寻常的声响打破了四周的静,伴随着有节奏的“啪嗒”声,却又那么和谐。

  咦,这是什么声音?我转身搜寻着声音的源头:穿着运动服的老大爷正摆动双手,跑着步。运动鞋交替着踏在塑胶跑道上,一左一右抬起又落下,略显粗重的喘息声表明他似乎有些累了。

  淡淡的汗味随着风漫过鼻翼,我猛然发现自己一时竟没听出这是什么声音!我什么时候变得这么迟钝了?震惊与失落涌上心头,我皱起眉,注视着老大爷消失在跑道尽头,陷入了思考······

  穿梭在钢筋水泥之间,毫不犹豫塞上耳机之时,我们到底错过了什么?

  置身于科技的旋涡,电子音乐在耳蜗中轰鸣,快节奏的生活似乎从不给人们喘息的机会,如此高压下,被潮流挟持而仓促行走的芸芸大众,总是鞭挞自己紧赶慢赶抓住时代的衣角,却无意间与这个世界的纯粹渐行渐远,继而变得麻木、迟钝,逐渐与越发冰冷的钢铁森林无限趋同。加之,人耳是种神奇的过滤器,完美地隔绝了一切“不需要”的声响,久而久之,即使是再熟悉的种种,也将变得陌生起来,甚至刻意忽略。

  96当步履匆匆行走在人海之中,你是否还在意过秋蝉悲歌,雀鸟啼啭?又有多久没聆听过雨打疏桐,风啸叶飒?

  滚落到脚边的皮球打断了我渐渐低沉的思绪。“姐姐,把球踢过来好吗?谢谢!”男孩风铃般的声音中已混入了少年人的青涩,那似乎燃不尽的活力引得温热的江风都为他喝彩,在发梢额角留下亮亮的勋章。

  男孩跑远了,“啪!嗒,哒!”鞋尖踢起的卵石击在白石板上,骨碌碌滚到木栈道的缝里,不见了。我怔怔地望着他远去的方向,心弦似被猛地拨动,想要抓住那缺失的什么的感觉越发强烈。微风亲昵地与发丝共舞,在我耳边呢喃:现在重视起未逝之声并不迟。

  “咔嚓”,相机的快门声响起,定格下骄阳下的笑颜;“支付成功,哐当,哧!”易拉罐撞击着售货机掉落,拉环被人掀起,远处的我仿佛也能闻到甜丝丝的水汽;自行车的响铃、海鸥的啼叫、孩童的嬉笑-混合在风中的声音,那是生活。

  纵观上下五千年,黄浦江对岸大道似乎还萦绕着爱国游行学生的呐喊,旗帜高扬诠释着一代人的热血与斗志;从外滩钟楼的第一声钟鸣到陆家嘴金融区扎下第一束钢筋时的巨响,从殖民统治下的竭力挣扎到对未来的无限规划,人们或许会因科技的簇拥乱了步子,失了道路,可骨子里对生活的热爱从未改变。

  如今,我们生活在这最好的时代、最好的年华,为什么不去听一听生活的只言片语呢?摘下耳机,暂缓脚步,你便会发现原本沉寂黯淡的街角突然鲜明了起来。你在小贩的叫卖声中,从市井街头窥见人生百态,那是繁华喧闹、愈发美好的家乡;你在潮声浪打、游人嬉戏中乐享河清海晏、山川无恙,那是富饶宽广、轩昂大气的国之风范。

  进一步讲,选择听见“他人”,更是听清自己的过程。我们慢了下来,开始脱下包裹全身的伪装,开始在时代发展的尘埃中审视自己,无声地思考;我们开始热泪盈眶,心脏跳动,震碎了束缚内心渴望与追求的枷锁,重新与天地万物齐声共鸣。不必再畏惧青天,不必再拘泥于封闭自我的夹缝。静听之中,你已经历了晨曦、烈火、清泉,看过希望与反省、爱憎与淡泊-你已见过了众生与自己。

  我的身边,一缕缕风在宽阔的黄浦江上追逐着向前。在这个城市中,有无数这样的风,从四面八方撷着千千万万我们的声音,或低吟,或高歌,向无尽的远方奔去。

  愿所有的我们都曾听过风的歌声。

听风者

走近黄浦江,更爱上海

  小奶奶的记忆画面,和我印象中的黄浦江是大不相同的,这激起了我“故地重游”的兴趣。

  我是土生土长的上海人,从小到大,外滩、黄浦江边我没少去,家里的相册里也塞下了不少我在江边的留影,

  从短袖到棉袄,从孩童到少年。这些地方,是我的最爱。

  顺道再去看看小奶奶,我这个十一假期,爸爸提出再去江边看看,欣然接受。

  小奶奶,是外婆小时候要好的玩伴,就是现在所谓的“闺蜜”,后来嫁到了杨浦。虽然不常见,但她一直都和我们家保持着联系。我应该见过她几次,但距上一次见面已经有几年了。听说前几年她丈夫患病去世,有一段时间,她一度走不出来···..·

  为了避开路上的拥堵,那天我们早早地出发了。杨浦大桥,清晨的阳光照在黄浦江上,温馨又充满生机。沿外环高速,途经一路通畅,我们来到了小奶奶家。上海女人的时髦精致是众人皆知的,但这位小奶奶的人时打扮和优雅气质还是令人眼前一亮。她热情地拿出茶点招待我们,和大人们聊起了家常。我打量起她这间面积不大却简朴温馨的居室,客厅的照片墙上除了与家人的合影外,还挂着好几张她参加老年舞蹈队的活动照片。“你们爷叔走之后的一段时间,日子确实难熬,儿子又常年在外·····后来我和一帮小姐妹组了个舞蹈队,经常到江边挥挥扇子跳跳舞,空气又好,风景又漂亮,阿拉老开心额。”果然照片里的奶奶们个个身姿挺拔,精神矍铄,幸福洋溢。

  言谈间,听闻小奶奶聊起她以前的工作单位的厂房就是现在的上海国际时尚中心,我一下子来了兴趣,这地方爸爸两三年前带我去过,因为和其他的购物中心不同,所以我还是挺有印象的。

  现在的上海国际时尚中心,改造前是有着近百年历史、有八千多名职工的国棉十七厂,曾经供应了全国40%的棉布。但由于产业结构转型的需要、黄浦江两岸综合改造的需要,生产线停了,工人下岗了。“原来安稳的工作说没就没了,当时真是让人想不通。”小奶奶回忆道,那时江边的烟囱很多,冒的烟越黑越浓就越好,到有烟囱的厂里去当工人是很令人羡慕的,就是所谓的“铁饭碗”,可后来还是成了历史...··

  小奶奶的记忆画面,和我印象中的黄浦江是大不相同的,这激起了我“故地重游”的兴趣。我曾经很多次站在黄浦江边,与她亲密合影,却从没有想过她背后的故事。

  离开小奶奶家,我催促爸爸再带我去国际时尚中心-哦不,去国棉十七厂看看,这个名字听着离我很远,但我很想再去认识一下。再一次来到黄浦江畔的这个老厂房,看到那一排排锯齿形的屋顶和

  94那一块块古朴的清水红砖,我竟有些不可名状的感动,尤其是看到那条长长的连廊时,真有种穿越的感觉。我仿佛看到了三年前那个坐在连廊的木栅子上,抱着柱子,哈哈笑着望向镜头的我;也仿佛看到了几十年前,纺织工人们忙碌地穿梭于各个厂房的场景。阳光透过廊柱之间宽大的空间照射进来,落在木质感的地上,与廊柱落在地上的阴影形成明暗相间的长条,有如钢琴上的黑白琴键,弹奏出古朴与时尚交融的乐曲,飘荡在黄浦江畔。

  往南直走,拾级而上,来到江边的休闲平台。下午两三点的时候,游人并不多,倒是有好几个摆弄三脚架拍照的摄影爱好者。天蓝、云白,金秋的阳光温暖地照在人们身上,洒在江面上,偶有几只白鸥飞过。顺着鸟儿飞去的方向,我看到了两根立在江边的高高的烟囱,爸爸说那儿曾是杨浦发电厂,我马上想起了浦东世博园那里也有一根被制成巨型温度计的烟囱,黄浦江边矗立的这一根根烟囱背后又有什么故事呢?

  过去的黄浦江沿岸分布着灰尘漫天的水泥厂、钢渣堆叠的炼钢厂、造船厂等,遍布两岸的烟囱和塔吊曾是这座城市工业文明的象征。进入新世纪,随着城市功能的不断明确,技术的不断升级,黄浦江两岸的开发治理势在必行。

  历史悠久的旧厂房被改造,重新焕发出活力;原来封闭的码头,成为人人可以抵达的公共岸线,沿江新建的亲水平台、成片的绿地,让人们能接触到江水,接触到自然,让普通百姓享受城市发展的成果。曾经被工厂、码头、仓库包围的生产之江正成为游览之江、休闲之江。而在这背后,从普通老百姓到开发者、建设者,为了上海的美好未来,做出了他们的贡献和牺牲,也换来了黄浦江的新生。变化的时代一切都可以想象,因为我们从来就是勤劳的、智慧的民族。

  入夜,我们一家又来到外滩。黄浦江畔灯光璀璨,两岸游人如织。倚着栏杆,静静地看着黄浦江的水自西向东不断流淌。我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去认真欣赏这条母亲河,缓缓地,她从历史深处走来,欢快地,她又向着明天奔去。

-热门专题-
-精选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