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级

字数

体裁

话题

走近黄浦江,更爱上海 400字中考作文

2022-03-14 14:18:29 栏目:中考作文 来源:蘑菇文

  小奶奶的记忆画面,和我印象中的黄浦江是大不相同的,这激起了我“故地重游”的兴趣。

  我是土生土长的上海人,从小到大,外滩、黄浦江边我没少去,家里的相册里也塞下了不少我在江边的留影,

  从短袖到棉袄,从孩童到少年。这些地方,是我的最爱。

  顺道再去看看小奶奶,我这个十一假期,爸爸提出再去江边看看,欣然接受。

  小奶奶,是外婆小时候要好的玩伴,就是现在所谓的“闺蜜”,后来嫁到了杨浦。虽然不常见,但她一直都和我们家保持着联系。我应该见过她几次,但距上一次见面已经有几年了。听说前几年她丈夫患病去世,有一段时间,她一度走不出来···..·

  为了避开路上的拥堵,那天我们早早地出发了。杨浦大桥,清晨的阳光照在黄浦江上,温馨又充满生机。沿外环高速,途经一路通畅,我们来到了小奶奶家。上海女人的时髦精致是众人皆知的,但这位小奶奶的人时打扮和优雅气质还是令人眼前一亮。她热情地拿出茶点招待我们,和大人们聊起了家常。我打量起她这间面积不大却简朴温馨的居室,客厅的照片墙上除了与家人的合影外,还挂着好几张她参加老年舞蹈队的活动照片。“你们爷叔走之后的一段时间,日子确实难熬,儿子又常年在外·····后来我和一帮小姐妹组了个舞蹈队,经常到江边挥挥扇子跳跳舞,空气又好,风景又漂亮,阿拉老开心额。”果然照片里的奶奶们个个身姿挺拔,精神矍铄,幸福洋溢。

  言谈间,听闻小奶奶聊起她以前的工作单位的厂房就是现在的上海国际时尚中心,我一下子来了兴趣,这地方爸爸两三年前带我去过,因为和其他的购物中心不同,所以我还是挺有印象的。

  现在的上海国际时尚中心,改造前是有着近百年历史、有八千多名职工的国棉十七厂,曾经供应了全国40%的棉布。但由于产业结构转型的需要、黄浦江两岸综合改造的需要,生产线停了,工人下岗了。“原来安稳的工作说没就没了,当时真是让人想不通。”小奶奶回忆道,那时江边的烟囱很多,冒的烟越黑越浓就越好,到有烟囱的厂里去当工人是很令人羡慕的,就是所谓的“铁饭碗”,可后来还是成了历史...··

  小奶奶的记忆画面,和我印象中的黄浦江是大不相同的,这激起了我“故地重游”的兴趣。我曾经很多次站在黄浦江边,与她亲密合影,却从没有想过她背后的故事。

  离开小奶奶家,我催促爸爸再带我去国际时尚中心-哦不,去国棉十七厂看看,这个名字听着离我很远,但我很想再去认识一下。再一次来到黄浦江畔的这个老厂房,看到那一排排锯齿形的屋顶和

  94那一块块古朴的清水红砖,我竟有些不可名状的感动,尤其是看到那条长长的连廊时,真有种穿越的感觉。我仿佛看到了三年前那个坐在连廊的木栅子上,抱着柱子,哈哈笑着望向镜头的我;也仿佛看到了几十年前,纺织工人们忙碌地穿梭于各个厂房的场景。阳光透过廊柱之间宽大的空间照射进来,落在木质感的地上,与廊柱落在地上的阴影形成明暗相间的长条,有如钢琴上的黑白琴键,弹奏出古朴与时尚交融的乐曲,飘荡在黄浦江畔。

  往南直走,拾级而上,来到江边的休闲平台。下午两三点的时候,游人并不多,倒是有好几个摆弄三脚架拍照的摄影爱好者。天蓝、云白,金秋的阳光温暖地照在人们身上,洒在江面上,偶有几只白鸥飞过。顺着鸟儿飞去的方向,我看到了两根立在江边的高高的烟囱,爸爸说那儿曾是杨浦发电厂,我马上想起了浦东世博园那里也有一根被制成巨型温度计的烟囱,黄浦江边矗立的这一根根烟囱背后又有什么故事呢?

  过去的黄浦江沿岸分布着灰尘漫天的水泥厂、钢渣堆叠的炼钢厂、造船厂等,遍布两岸的烟囱和塔吊曾是这座城市工业文明的象征。进入新世纪,随着城市功能的不断明确,技术的不断升级,黄浦江两岸的开发治理势在必行。

  历史悠久的旧厂房被改造,重新焕发出活力;原来封闭的码头,成为人人可以抵达的公共岸线,沿江新建的亲水平台、成片的绿地,让人们能接触到江水,接触到自然,让普通百姓享受城市发展的成果。曾经被工厂、码头、仓库包围的生产之江正成为游览之江、休闲之江。而在这背后,从普通老百姓到开发者、建设者,为了上海的美好未来,做出了他们的贡献和牺牲,也换来了黄浦江的新生。变化的时代一切都可以想象,因为我们从来就是勤劳的、智慧的民族。

  入夜,我们一家又来到外滩。黄浦江畔灯光璀璨,两岸游人如织。倚着栏杆,静静地看着黄浦江的水自西向东不断流淌。我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去认真欣赏这条母亲河,缓缓地,她从历史深处走来,欢快地,她又向着明天奔去。

走近黄浦江,更爱上海

望着江水带着那抹

  那天,我撑着伞站在黄浦江畔,望着江水波涛,欢笑滚滚东逝。

  初升的太阳躲藏在一幢幢平房之后、弄堂之间,带着一丝宁静和稚嫩随着黄浦江中的一叶扁舟缓缓而下;正午的太阳已悄然升上了东方明珠的尖端、万国建筑博览群的楼顶,如热情的青年乘着黄浦江上的汽轮奔腾而下;夜晚的太阳早已落下,过去的一切好似被笼罩在黑暗之下,遗忘在每个人记忆的尘灰之中······

  过去黄浦江畔不同寻常的租界已然变成了充满着历史印记和文艺气息的万国建筑博览群;过去黄浦江畔低矮逼仄的平房、拥挤不堪的弄堂已然变成了直插云霄、高楼林立的陆家嘴·····剥去时间的外壳,剩下的也许才是曾经生活过的、如今记忆中的上海罢。

  世事变迁,想来也有许久未能一个人走过上海的街头,当即拿上相相次机奔向了记忆中乡味浓郁的黄浦江畔。恰逢上海的黄梅雨季,只得一个人撑着伞缓缓踏上儿时生活过的那块土地。这么多年来,看着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看着曾经最为熟悉的那条路、那块砖早已被一个名叫玩发时代的东西轻轻抹去,心中竟有说不出的味道。

  独自走了许久,寻了家装潢老式复古的咖啡店坐下。看着窗外的雨淅淅沥沥地打在窗上,行人行色匆匆,微微出神,眼中泛起几层涟漪,记忆如潮水倒灌进脑海,如今竟有些和记忆中的场景重叠、交织,嘴角也不禁泛起一抹笑·····“囡囡别玩了,快回家吃饭了!快快回来,雷公公要出来咯!”听到这里,我们赶快一窝蜂作鸟兽散,扔下手中的花绳就往家跑,毕竟“雷公公”出来可是要“吃人”的!想来这也是儿时最能唬住我们的事了罢。那时我家住在三楼,已是最顶层,一到黄梅天天花板就不断地往下渗水,“水漫金山”也是常有的事,我们家竟成为邻里街坊免费的浇花、搓抹布和冲马桶的水资源“提供处”。

  每逢下雨天,家人总是忙着拿拖把拖着潮湿的地板,忙得不可开交。这时雨突然下大了,雨滴从房瓦的缝隙中漏得越来越急,水桶最就要被装情,外婆焦急地打开房门在弄叠里喊:阿四阿四快过来,屋里厢额天花板快坚持不佳哩!”“来嗒来嗒!”伴着一声有力的应答,一个强壮的青年男人背着一个像是工具包一样的东西朝我们家的方向冲来,包里的工具还叮咣作响,好像是在向全街坊宣告我们家的“水情”一般。伴着碰撞的声响随之而来的还有一声声邻里街坊的问候:“依屋里厢又漏水啦,要叫阿画阿强过来帮忙吗?”“老规矩,小胖提着水桶过来了喔!”.....·时间弄堂里热闹非凡,全朝着我家“奔”了过来。“咚哗咚咚!”“阿拉来略!”刚准备打开门,一声声追不及待的声音就传进了耳朵里,打开门一个又一个毛茸茸的脑袋探出来,提着自家的脸盆驾轻就熟地冲进屋内。“阿娘!阿奶!我们又来你们家接水咯!”“诶,乖国来啦!”一声声带着笑意的问候在那间潮湿闷热狭小的屋子里连绵起伏,伴随着阿四叮叮咣咣修补天花板的声音.....

  记忆中的声音渐渐远去,唇边的笑意也渐渐淡去,那飘远的思结也回来了,回到眼前这一片繁华的景象。可如今却惊觉,这看似繁华的盛景下总缺了些什么,我停在原地陷入思虑,回过神看着身边一个个擦肩面过的行人,当下心中了然。

  沿着黄浦江走回家。雨渐渐小了、阳光穿透云层,照在江面上,照在货船上,反射出耀眼的光芒。刚迈进小区大门,走进楼道里便遇到了一个见过几次面的邻居,微笑、点头,然后顺手为我留门。门关了,可是思索继续,人与人之间的一缕情意,总是以一种新的形式紫绕在我们身边。不必惆怅过往,总有新的人间景色让人憧憬。

  那天,我撑着伞站在黄浦江畔,望着江水波涛、望着江水带着那抹欢笑滚滚东逝。

-热门专题-
-精选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