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级

字数

体裁

话题

“爱的方式”话题作文写作示例 600字高中英语作文

2022-03-15 06:50:22 栏目:高中英语作文 来源:蘑菇文

  【题目设计】

  有这样一则故事:一位医科大学毕业的高材生,因没有门路,分配回家在家开卫生所。一个偶然的机会,他成功地为一家大医院做了一例大手术,医院的主管人员说:“只要再成功地做一个接指手术,就可以到这家医院上班了。”于是这位高材生的父亲便拿起菜刀,削断自己的手指,点明让这位高材生为自己做手术。手术很成功,父亲含泪笑了,儿子却哭了。有人说这个父亲太伟大了,因为他用特殊的方式表达着真挚的父爱;也有人说,这种爱的方式并不可取,因为它太残酷了。

  请你以“爱的方式”为话题写一篇文章,题目自拟,立意自定,文体自选,不少于800字。

  【写作导引】

  爱的内容是丰富的,其方式是多样的。同为亲情,有的如和风细雨,润物无声,有的如狂风霹雳,涤荡心灵的尘埃;有的在争吵中显示出亲昵,有的在无言中享受着默契;有的在热忱中流露出关切,有的在冷语中暗含着真诚……同为乡情,有的走到天涯都舍不得故乡的一?g泥土,这是灵魂的依靠;有的在海峡彼岸久久伫立化为一块望乡石,这是心灵的执著……同为爱国情,屈原选择了投身碧涛,苏武执著于孤独守望,岳飞遗恨于九州未同,钱学森、华罗庚、朱光亚、程开甲在新中国百废待兴之际千里迢迢回归祖国……其间或缠绵或粗砺,或深沉含蓄或慷慨激昂,哪一份真情的表达不是人间最美的镜头?哪一个瞬间不能掀起人们情感的狂澜?掬起一捧浪花,折射出的就是一个美丽的世界。

  “爱的方式”的话题核心是“方式”,“爱”限制其范围。在写作时要注意话题的核心——方式这一词语,不管是写记叙文还是议论文,都要围绕这一关键词语展开。

  【佳作示例】

  上帝派来吵架的人

  张链

  我很讨厌我的家,甚至说是害怕那个永无安宁之日的家。

  我的父母,据说当初是自由恋爱结婚的。这点我毫不怀疑,不然,我很难想象母亲会离开自己的父母嫁到一个距她家乡400多公里的小山沟里。照理说,他们应该生活得很幸福,可是,他们经常吵架,常常为了一丁点儿小事就闹得不可开交,有时甚至摔东西,动手打人……我真不明白,这样的一对冤家,当初怎么会走在了一起。

  每当他们吵架时,我就将自己反锁在房间内,双手使劲地捂着耳朵。说真的,当时我挺恨他们的。因为他们总是拿我作理由来维持那个令人窒息的家。他们说是说,要不是为了孩子,我早就和你离婚了。我不知道他们不离婚的理由到底是不是完全为了我,但我真的是很需要一个和谐、宁静的家。我也希望我同别人一样,家中时时充满欢快的笑声。

  时间一天天过去了,如今我已经长大,父母已步入中年,周围的一切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唯一没变的是他们仍然吵架。

  有一天,他们又吵起来了,气氛越来越紧张,火药味越来越浓……直到我又听到那句话——“要不是为了孩子……”我再也忍不住了,拉开门大吼道:“别吵了!爸、妈,如果你们是为了我而不离婚的话,那完全没有必要。因为我已经长大了,可以自己照顾自己了。既然你们在一起生活不快乐,那就离婚吧!”

  一时间,屋里静极了。他们像是被吓坏了似的,睁着眼睛用一种好像不可思议的神情望着我。

  过了好一会儿,父亲才回过神来,冲我怒吼着,说我不讲良心,抛弃了他们。说完就摔门而去了。

  这回却是我被吓坏了。我不知道自己做错了什么。我是为他们好呀!我感到委屈极了,靠在门口,眼泪“吧嗒吧嗒”地往下掉。

  母亲走过来,替我擦掉眼泪,轻轻地说:“我真没想到,你竟然会叫我们离婚!”“可是这是你们经常说的呀。要不是为了我,你们早就离婚了。”我不解地说。“傻孩子,你还小,不懂。那只是一种生活方式而已。”

  刹那间,我明白了:父母是相爱的,只是他们的表达方式不同。我也明白了,为什么我让他们离婚时父亲会那么生气。我发现,一直以来,我真的好傻!

  突然想起了一篇散文中的一段话:“我不知道我是否爱你,我只知道离开你我会哭。我是上帝派来与你吵架的人。”我想,父母的爱情也是如此吧。这不,你听,他们又吵起来了……

  点评:

  “恩爱”与“争吵”似乎是天生的一对冤家,怎么会聚到一间屋檐下?文章的构思之巧令人赞叹。生活中司空见惯的镜头,在作者笔下这么一摆布,在表面的悖论中便显示出了平凡的生活所特有的情趣。

  呵护

  田巧云

  生命需要呵护,犹如小草需要大树的庇佑,红花需要绿叶的扶持。

  呵护是情感的流露,呵护是爱的体现。它的亲切,它的温和,它的缠绵,就像夏天的清风拂过脸颊,那么的清凉、透彻,让你感觉到它的永远存在。

  雨水滋润花朵是一种呵护,它呵护着绽开的美丽;大鸟不知疲倦地往返哺育小鸟是一种呵护,它呵护着新生命的成长;《斑羚飞渡》中老斑羚的牺牲是一种呵护,它们呵护着生命种群的延续。

  正是因为这世上有太多的呵护,就有了太多的美丽。一朵美丽的花朵,没有蜜蜂的呵护,最终会枯萎得不留下任何记忆。可是如果它拥有呵护,它便会成为果实,成为种子,给人们留下永久的回忆和新的期待。

  我们在这样的呵护中感受着爱的温暖,可是,我们有时也似乎看到太多的残忍。

  小狐狸稍稍长大,老狐狸便会拼命把它们赶出家门;北极鸥把蹒跚走路的小鸟驱下悬崖,让它们一头扎进浩瀚的海洋:残忍只是表象,而呵护与爱却深藏在里面。

  呵护有温柔,有残忍,但它们也是爱。不论温柔,还是残忍,都是希望你在人生道路上走好。动物尚且如此,何况于人乎?

  这使我想到父母。***呵护温柔而体贴,她总是在你不经意的时候,为你默默准备好一切。她会在变天的时候,在你的书包里悄悄地放一把雨伞;在你不小心划破手指时,她会小心翼翼地为你包扎;在你很晚回家时,她会一直守候在家门口,等待着。这就是母爱,母爱是一种呵护。

  然而,父亲总在你骑自行车摔倒时说,你真没用,然后头也不回地朝前走;他总是在你取得好成绩并希望他表扬你时说,别得意,然后一直皱着眉头。这就是另一种呵护,有点冷酷,却能让你懂得更多。

  有爱,才有呵护。呵护是爱的体现,也是爱的传递。

  简评:

  这篇短文的优点有三:一、紧紧扣住爱的这一特殊方式——呵护进行构思,选点巧妙,易于展开。二、文章结构精巧,由“呵护是什么”到“动物间的呵护”再到“人类的呵护”,思路清晰,层次井然。三、更值得称道的是文中对“呵护”的辩证理解:有时候表面的“残忍”也是一种呵护,因为有爱深藏其间。

“爱的方式”话题作文写作示例

人教版高中第五册一单元作文:鲁迅作品综述(3)

  在对鲁迅作品的研究中,《呐喊》和《彷徨》仍然是被关注的热点。这些小说曾被广泛、深入地研究了几十年,现在一般地解读其艺术内涵也许并不困难,重要的在于有所发现。胡尹强的《破毁铁屋子的希望——〈呐喊〉、〈彷徨〉新论》发现,《呐喊》、《彷徨》的二十来篇作品其实是有内在联系的系列小说,它们相互补充、相互阐释,从不同侧面表现了铁屋子意象所隐喻的丰富底蕴——鲁迅对20世纪初中国社会的宏观把握和感悟。作者以铁屋子意象统摄全书,全面而深刻地揭示了鲁迅对现代中国人的存在命运与状态的深刻的人道主义关怀。李靖国的《〈狂人日记〉重探》发现,狂人形象的反封建并不具备彻底性与不妥协性,但这丝毫不降低作品的思想价值。恰恰相反,鲁迅的忧愤深广,正是通过一个清醒深刻的思想者被封建宗法制度强行剥夺自由思想独立人格而致“狂”,进而刻画了传统势力和礼教连“迫害妄想”症患者病发时的种种表现都不容许存在。最后,封建宗法制度与传统文化系统居然将“狂人”治“愈”,将反封建者驯服为其忠实的维护者与奴才,以此揭示封建主义“吃人”的凶残、虚伪与“高明”,从而警示改革者必须直面惨淡的人生和淋漓的鲜血,具备坚强的心理素质。

  日本学者丸尾常喜的《“人”与“鬼”的纠葛——鲁迅小说论析》发现,鲁迅小说中有一个“鬼”的形象系列:传统文化“鬼”、民间民俗“鬼”、国民性弊端“鬼”、自身意识到的“鬼”,在这些“鬼”的意象中,《呐喊》和《彷徨》显示出独特的文化批判价值。王冰的《鲁迅作品中生命群像的存在主义哲学色彩》以存在主义哲学观点,发现鲁迅作品中有一个“佯狂”、“向死而生”的生命群像。曹书文的《论鲁迅小说创作的家族意蕴》发现,鲁迅也是中国现代家族小说的创始人,《呐喊》和《彷徨》对女性命运与精神悲剧的关注,对封建家庭叛逆知识分子形象的成功塑造,为我国现代家族小说不断走向成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缪军荣的《永远的地狱——论祥林嫂之死》发现,祥林嫂之死的原因其一是旧礼教各条律之间的内在矛盾,是族权与夫权之间的相悖;其二是愚昧大众“看客”的凶眼,通过“心理暗示”的作用使祥林嫂产生犯罪之感、自我心灵折磨以致跨入地狱之门。解志熙的《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新小说中的旧文化情绪片论》认为,《呐喊》诚然是一部悲愤控诉旧文化、旧礼教,热情鼓吹新文化、新道德的“呐喊”之作,但某些篇章如《故乡》、《社戏》等其实也自觉不自觉地流露出对旧文化和传统生活方式的眷恋与反顾。江业国的《鲁迅笔下阿Q之死的“仪式感”》认为,鲁迅描述阿Q之死的“仪式感”,既是为了在艺术上终结这个“问题人物”,更是为了使“阿Q”彻底成为关于人的存在问题的哲学思辨的艺术符号。

  不少研究鲁迅小说艺术形式的成果也颇具新意。严加炎的《复调小说:鲁迅的突出贡献》利用巴赫金的复调理论,发现鲁迅小说是有着多种声音的复调形式,正是这种形式赋予了作品以丰富、多义的美学意蕴。张直心的《神思会通:鲁迅小说的现代主义审美取向》认为,鲁迅小说创作的成功实践印证了鲁迅化的现实主义理论与西方现代主义艺术方法并非势不两立,恰恰相反,它蕴涵着集合诸种方法冲突作用力的开阔性。李春林的《鲁迅与世界现代主义文学》也持同样的观点,他特别一反那种认为鲁迅只是受西方现代主义影响的观点,提出了“平行”说:“他并未完全抛弃传统现实主义,而又融入了新的‘文学趋势’——现代主义”。

  张箭飞的《鲁迅小说的音乐式分析》认为,鲁迅小说中的许多章节和段落都契合了变奏、复格段、回旋曲、复调等音乐的旋律结构,具有独特的音乐美。赵卓的《鲁迅心理小说艺术综论》认为,鲁迅的小说大都属于心理小说,它以丰富多彩的心理结构形态和圆熟深刻的心理表现技巧,率先打开了一个全新的审美视野,是带动中国小说现代化转型的先锋创作。邹贤尧的《鲁迅小说的先锋性》把鲁迅小说放到今天的后现代文学的语境中,仍然发现了其形式的先锋和前卫:“我们在先锋作家作品中看到的‘叙事实验’、‘语言狂欢’等等,在鲁迅那里就有。鲁迅在现代文学奠基时期发出的声音,抵达遥远的今天,依然清晰而鲜活”。朱寿桐的《〈呐喊〉:叙事的变焦》认为,《呐喊》的叙事方式可分为“宏观叙事”、“中观叙事”和“微观叙事”三种。

  对下层社会不幸者精神状态的批判和鞭挞,基本上建立在鲁迅改良社会、民族进步的宏观视野上,属于“宏观叙事”,体现出的是作者对改造国民性的呐喊:“中观叙事”则指作品将叙述的背景移到比较封闭的、日常的人生场景,将主人公移向一些准“不幸”者,即被抛离了上流社会轨道而直接堕入下流社会的读书人,体现出的是作者对人性善的呼唤;而另外一些作品如《社戏》、《兔和猫》等,则主要是鲁迅自我情感的微波细流的寄托与抒发,属于“微观叙事”。这三种叙事方式共同构成了《呐喊》的“表现的深切”。

-热门专题-
-精选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