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级

字数

体裁

话题

人教版高中第五册一单元作文:鲁迅综述 600字高中英语作文

2022-03-15 06:50:23 栏目:高中英语作文 来源:蘑菇文

  陷于事务与应酬的人是很难坐下来冷静地思考与写作的。我写了二十年的剧本《鲁迅与冯雪峰》如果有机会拍成电影或电视剧的话,10月正好播放,因为10月19日是鲁迅先生逝世七十周年。许多文友都知道今年是红军长征胜利七十周年,光是电视上的纪念晚会,就有几台,可是他们并不知道今年也是鲁迅先生逝世七十周年,即使知道似乎也并不十分关注。红军在长征途中,鲁迅曾与茅盾一起,给毛主席发去过一封电报,文曰:“在你们身上,寄托着人类和中国的将来。”2001年是鲁迅先生诞辰120周年,县文联为普及鲁迅知识,弘扬鲁迅精神,曾在《台安县报》上进行过一次“读点鲁迅”知识竞赛,只收到两份有效答案,一份来自唱荫杉,一份来自孙圣祥(那时认识了孙圣祥)。许多人对鲁迅的无知与淡漠,令人失望,令我感到可悲。在鲁迅先生诞辰一百二十周年的时候,“鲁迅的世界与世界的鲁迅”国际学术讨论会曾在先生的故乡绍兴举行,来自中国、加拿大、德国、日本、韩国等国家的一百五十余名“鲁学”研究专家参加会议。包括陈漱渝、张梦阳、阿部兼也等国内外着名的鲁迅研究专家都在讨论会上发表各自的研究成果。《鲁迅讽刺艺术理论初探》、《鲁迅研究中的学术哲学问题》、《作为现代精神资源的鲁迅》、《鲁迅文化遗产的真正价值》……近百篇研究论文采取不同的方法、从不同的视角对鲁迅先生的作品、思想、经历等进行了深入的研究。2006年是鲁迅诞辰125周年暨逝世70周年,10月17日,来自日本、俄罗斯、澳大利亚、德国等5个国家及内地18个省、市、自治区的120多位鲁迅研究专家、学者齐聚浙江绍兴,举行“鲁迅:跨文化对话”国际学术研讨会。来自日本、俄罗斯、澳大利亚、德国和台湾等五个国家和地区的一百二十余位鲁迅研究专家、学者出席了这次开幕式,他们在研讨会上,从各种不同的研究角度,对鲁迅文化进行深入地探讨交流。文化部副部长郑欣淼先生在开幕式上说,鲁迅的着作是中华民族高度智慧的结晶,鲁迅先生的思想已经长在民族的血脉里,鲁迅的心灵与广大读者的心灵是相通的。从鲁迅身上看到,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每一部分,都是先贤用血汗乃至生命换来的。鲁迅逝世七十年来,中国文化学术界在传承鲁迅优秀遗产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鲁迅研究已经成为一门综合性学科。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钱理群说,鲁迅作为中华民族精神的代表,又是具有我们这个民族原创性的作家,从过去到现在始终是中国现代文学的旗手。如果研究现代文学的人对鲁迅避而不谈,那么就是在数典忘祖。众多现代文学研究专家在此间召开的一个研讨会上认为,“普及鲁迅”的路还很长,高等院校应当承担起这个任务。

  鲁迅、许广平独子周海婴日前在接受采访时说:“我希望青少年能逐步接触鲁迅的作品。过去政治上的需要,我们不去讨论。个别年轻人如果不喜欢(鲁迅),也没关系。”鲁迅之孙周令飞说:“虽然家里有很多鲁迅的书,但是孩子想不想读,要顺其自然。”(9月19日《南方都市报》)

  周海婴和周令飞的话具有现实意义。今年年初,浙江绍兴鲁迅故里百草园举行了一场活动。会上,“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的说法引起多方共鸣。

  一谈起鲁迅的形象,立马想到怒目金刚、横眉冷对;一说起鲁迅的文章,立马想到“似投枪、如匕首”。显然,这不是完整的鲁迅,如周海婴所说,是“政治上需要”的鲁迅。周令飞说:“鲁迅不单是个勇敢的战士,更是个风趣幽默、可亲可爱的长者。”鲁迅本来就是立体的、多元的,教材偏偏把他描摹为平面的、单一的。

  现任鲁迅文学馆馆长的孙郁认为:“没有阅历的人很难读懂鲁迅的书。”鲁迅的观察是尖锐的,体验是深刻的,用语是刻薄的,情感是苍凉的,不鼓励青少年多读,是有一定道理的。

  北京文化界人士19日会聚鲁迅博物馆,缅怀这位伟大的现代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贯穿整个纪念活动的是这样一种关注和思索:鲁迅到底离我们有多远?

  当天在鲁迅博物馆举行的“鲁迅逝世七十周年暨北京鲁迅博物馆建馆五十周年纪念大会”上,文化部部长孙家正发表演讲说,鲁迅的时代虽已远逝,但他那种要在没有路的地方走出路来的精神将永存。鲁迅的精神在我们现在这个提倡“和谐”的时代中,仍然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谐”永远是一个过程,是矛盾中的发展,运动中的平衡,差异中的协调,多样中的统一,其核心是人的全面发展。鲁迅倡导的启迪民智,改造国民性、利人思想及其批判精神,是我们朝这一方向前进的动力。

  鲁迅精神作为一种资源是“儒家之后最具有原典意义的存在”。鲁迅博物馆馆长孙郁表示,正是鲁迅精神使该博物馆半个世纪以来成为千百万人造访的“圣地”。他说:“鲁迅是一种开放的、未完成的精神之火,在古老的土地上扩张着,并因此而与每一代人的精神盘诘相遇,成为一种无穷的光源。”

  着名画家陈丹青探讨鲁迅的角度独树一帜。他认为,对鲁迅的讨论在中国经历了一个从准政治话题到民间话题的曲折过程,现在我们“要还原鲁迅是很难的”,因为我们和鲁迅之间已经缺乏可共享的生存经验、文化经验和政治经验。所以,作为现在我们探讨鲁迅的起点,我们首先要提出的问题“不是‘鲁迅是谁’,而是‘我们是谁’”。

  鲁迅,1881年9月25日出生于浙江绍兴。1902年,留学日本学医,后从事文艺工作。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五四运动前后,参加《新青年》杂志的工作,创作了《呐喊》《野草》《朝花夕拾》及中篇小说《阿Q正传》等作品。1936年10月19日病逝于上海,终年55岁。他的作品被翻译成70多种文字,在50多个国家流传。

  “许多人都在哀叹,这个时代的人正在远离鲁迅,好像鲁迅一旦被公众弃绝,他的价值就会随之贬低——岂不知,真正贬低鲁迅的,恰恰是有这种想法的人;事实上,鲁迅真正的价值,就体现在他与这个时代之间的断裂和错位上:只有在反对他的地方,鲁迅的价值才得以彰显;反对得越厉害,他的价值就显得越充分。正如小偷是不会喜欢警察的,我想,一个仍是‘想做奴隶而不得’或‘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也是不会喜欢鲁迅的文字的。鲁迅的文字像大光,可以清晰地照见每一个人的音容笑貌,那些相貌丑陋又想遮羞的人,当然恨不得早日铲除他,消灭之。”

  鲁迅只活了五十六岁,只写作了十八年,但鲁迅的存在像一个燃烧的火球,靠近他的人,若没有对火的经验,那必定是会被灼伤的。我们应该读点鲁迅。

人教版高中第五册一单元作文:鲁迅综述

用心倾听

  【材料及话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有一次,美国著名主持人林克莱特访问一个小朋友,问他“长大后想当什么?”小朋友天真地回答:“我要当一名飞机驾驶员。”林克莱特笑着问他:“飞机飞到太平洋上空时,突然没油了,但只有一只降落伞,你怎么办?”小朋友思考了一会儿说:“我会嘱咐机上的乘客系好安全带,然后我自己背着降落伞跳下去。”台下的观众听了这个回答,笑得七倒八歪,都在说:这个小孩,这么小就……林克莱特也在继续注视着他,看他是不是个自私自利的家伙。这时他看见小朋友的眼泪夺眶而出,其悲恸之情无法用笔墨描述。林克莱特心有所动,问道:“你为什么要这么做呢?”小朋友说:“我要去取燃料,我还要回来,我还要回来!”

  当别人说话时,你真的听懂了吗?如果没有,那该怎么办呢?请根据你对上述故事的感悟,自定立意,自选文体(除诗歌、剧本外),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思路点拨】

  2006年高考江苏卷的作文题,应该会继续强调学生作文要贴近自己、贴近生活;强调考生对主体感情的体验、对客体的感知判断能力;在说理中强调一种思辨能力,注重引导考生从生活现象中体察人生,并在思考过程中澄清自己的灵魂。

  具体说来,以下几点值得重视:一、生活哲理。即把命题定位在让考生抒写生活,从生活中发掘哲理,体味生活的真善美上。二、人生感悟。高考作文,越来越体现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和价值判断。从这个意义上说,突出对生活的思考和体验已成为命题的一个方向。三、理性思辨。即要求考生透视哲理,挖掘深层次的本质,能透过现象条分缕析;要有自己的眼光和审美,善于以理性滋润读者的心灵。四、文化素养。高考作文命题会体现当前社会背景下人们的文化意识,多元文化的渗透将使命题更具时代文化色彩。

  这个话题可从以下几点来分析:

  一、写一篇议论文,阐明倾听是人与人之间交流和沟通的重要形式——是倾听,让我们告别幼稚和浅薄;是倾听,让我们懂得了生命的意义。参考拟题:倾听生命的足音。

  二、由倾听不同对象带来的不同感受入手,写一篇抒情散文。参考拟题:倾听让我们如此美丽。

  三、记叙一次倾听朋友发牢骚的经历,揭示学会倾听的重要性,表明“通往内心深处的是耳朵,专心聆听并适当回应,对别人是一种很大的鼓舞”。参考拟题:那一次,我一言未发。

  四、以一个失明女孩的日记的形式,表现倾听外界声音对人的思想影响。参考拟题:倾听自己的心跳。

  五、采用片段组合的形式,由倾听世界各地不和谐的声音(比如非洲儿童饥饿的哭喊、耶路撒冷轰鸣的枪声等)表现对热点问题的关注。参考拟题:你听!你听!

  【例文展示】

  用心倾听

  □邵宇洁

  某份杂志曾做过一次调查:什么人最受欢迎?答案是善于倾听的人。这一回答或许并不全面,但从中可以看出人们都渴望被倾听,渴望着与人分享心中的点点滴滴。倾听不是沉默,它是倾诉的载体——诉者与听者通过它进行交流。倾听可以是一种享受,一种放松,也可以是一种分担,一种关怀。它是人与人,心与心,灵魂与灵魂,感情与感情的交融和共鸣。

  海伦·凯勒作为盲者,道出了“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的心声,而所有的失聪者,他们内心深处也一定会有“假如让我倾听三天”的呼喊。是啊,行走在一个彻底静寂的世界,犹如流浪在荒漠中,是多么孤独和恐惧。当我们陶醉于莫扎特生机勃勃的《春》时,当我们伤感于《梁祝》凄凉优美的旋律时,当我们沉迷于动感的流行乐时,当我们散步于鸟语林阴时,甚至当我们在“寒蝉凄切”声中与朋友告别时,你是否想到过倾听也是一种幸福,想到过它对于失聪者而言,是一种遥不可及的奢望?

  相对于生理上的失聪者,更多的人在心理上也“听力不佳”,因为生命中的另一种音符——心灵的倾诉,是我们难以用耳朵听清的。有这样一则真实的故事,一位女大学生向来以自己卖豆腐的哑巴父亲为耻。但是,当她遭遇车祸被宣告“死亡”后,是父亲仍执意要求医生救治她;在她成为植物人的日子里,是父亲悉心地照顾她,真是天也动容,地也深受感动,她终于奇迹般地苏醒过来,并承担起抚养父亲和偿还医疗费用的责任。原来当她处于昏迷之中时,父亲以他强烈的爱发出了模糊的“呼喊”,召唤、引领着她重新回到世间。她终于明白了,原来从小到大父亲就一直在用行动“絮叨”着他的爱,只是自己封闭的心没有听到罢了。这无疑是一种生命的倾听,倾听的是诚挚的爱,是莫大的幸福。

-热门专题-
-精选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