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级

字数

体裁

话题

万中原《孤岛少年》读后感 读后感作文

2022-03-10 06:06:00 栏目:读后感作文 来源:蘑菇文
1939年11月13日,上海沦为被日寇四面包围只剩下称为“孤岛”的租界区。生活在“岛”上的万中原,从忧思、激愤、奔走、呐喊中觉醒过来投奔新四军,离休后他回忆了这个被恶魔攫走了快乐威胁着生存的年月,想起了同仇敌忾抗争日、汪的初中同学,用十年时间写出小说《孤岛少年》。1993年出版,受到文学界的好评和青少年读者的广泛欢迎,为此1997年再版。在今天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之际,浙江文艺出版社今年第三次重印发行。

《孤岛少年》的故事情节相当生动。1939年暮春,矗立在黄浦江、苏州河口的百老汇大厦,逃出了被汉奸俞大荣骗去受尽日寇蹂躏的沈姐姐,回家以死表示对仇敌的抗争。正在初中念书的弟弟沈兴和同学季志祥、吴根法为了报这个仇,为了寻找中国的希望,积极参加抗日反汪活动。通过错综复杂的多角斗争,伴随男女同学之间的感情纠葛,产生种种故事,最后杀死了汉奸俞大荣,但遭到日、汪和租界巡捕房会同搜捕,季志祥逃往大后方重庆,沈兴在共产党人张世瑜的影响下到苏北抗日根据地,吴根法送走季、沈二同学留在“孤岛”上继续斗争。

全书再现了那个年代的历史氛围、人际往来、方言习俗,描绘了十里洋场的光陆怪离和春夏秋冬的都市景色,富有上海气息。在人物刻划上,作者着力塑造沈兴、季志祥、吴根法、顾铭珍等机智、勇敢的中学生形象,通过他们一连串显得迷离莫测、复杂多变的抗争活动,给读者了解这一特殊历史时期的远东大都市和上海人民拥有的爱国主义传统,听到“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祖国的青少年是怎样“发出最后的吼声”的……

党的十六大提出“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孤岛少年》通过一个故事接着一个故事的演绎,让读者感知我们的中华民族精神。在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之际重读,更让人思索万千,鼓起信心,怀念起那段岁月的人与事。

万中原《孤岛少年》读后感

中原读后感孤岛少年

“八○后生态文丛”读后感

近期读到文汇出版社不久前出版的一套“80后生态文丛”,其不为人们熟知的写作阵容以及崭新的内容让我有眼前一亮之感。丛书包括黑天才的《脏》、阿聊的《太阳底下的混子》、秦惑的《烟花烫》、阿冢的《钥匙在窗栏的阳光下》和水陶陶的《百合长出翅膀飞了》。

五本小说的作者不是被奉为“青春偶像”的明星作家,而是一群默默无闻、但却执著于文学理想的年轻人。他们或亲身经历过流浪的生活、如今在乡村小学支教;或搞过乐队、跑过艺术团,最终却仍安安静静地选择了写作;也许是相对于同龄人更为丰富的感悟以及稍显沧桑的人生阅历吧,从他们笔下流露出的,往往是对于生存艰难的真切体验,以及对于成长创痛更加理性的思考。

《脏》所展现的是一个拾荒者的世界。这是一个绝少被关注的群体,然而作者黑天才却偏要从这个挣扎在城市边缘的特殊群体中挖掘生命的形态、探讨生存的苦难以及真实。小说中借垃圾场“老板”的口说:“真正的脏只有一种,就是被其他同样活着的人同情、怜悯。我们也很脏,但我们靠自己活着。靠眼睛靠嗅觉靠一双手活着。……人生下来就不干净,我们不能让自己更脏。”而《太阳底下的混子》则以嘲讽的心态和幽默的笔调,对传统观念中教师的神圣形象进行了解构。尽管小说从题目到内容都极易给人造成误解,但作者有着多年的执教经历,他对笔下那四位看似荒诞消极、实则充满了正气与激情的年轻教师,仍毫不吝惜地给予了赞赏和同情。

相比之下,另外三本小说则更多地关注了成长的创痛和忧伤。“成长”永远是一个欲说还休的话题。生活的变故、爱情的挫折、人际关系的冷漠和畸形,这些往往会使年轻的心灵显得格外不堪一击。然而令人颇感欣喜的是,这三本书的作者尽管也表现出了叛逆逃逸的姿态,却没有像他们的许多同龄写作者一样,一味用玩世不恭的调侃或尖刻激烈的诅咒来宣泄愤懑;相反,他们的笔下流露出了让人感动的真诚以及格外可贵的担当意识。

这样的五部作品,毫无疑问也有“80人”的浮躁以及文学初习者的稚拙;但假如你愿意听听他们的声音,并随着他们的述说一起去“领受”那些成长中的孤独、焦躁、疼痛以及蜕变,或许你便也能感受到他们年轻的勇气和执著。

-热门专题-
-精选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