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级

字数

体裁

话题

《我的秘密之花》读后感 读后感作文

2022-03-10 06:06:00 栏目:读后感作文 来源:蘑菇文
《我的秘密之花》陈晓云著 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

《我的秘密之花》被定位为一本解读电影和女性的电影随笔,主题上似乎并无过人的创意,在气质和格调上却和市面上那些汹涌而来的“电影随笔”大相径庭。同样写的是世界影史上这些经典人物和故事,该书并不像很多“电影爱好者”的观后感那样随心所欲,让文字流于形式上的美感,置电影于所谓生活之后,敷衍出一篇又一篇类似于日志而非影评的四不像。看得出,《我的秘密之花》真正地把握住了形式与内容间的节奏,尽最大努力挖掘电影中鲜为人察的韵味。它用优雅的文字来渲染、升华美妙的影像和个性的品味,而非以浮华的形式来遮掩思想上的苍白和经验上的浅薄。这是此类图书的可取之道,也是《我的秘密之花》的优势所在。

女人是欲望之源,因此,电影里的女人们往往被攻击、被妖魔化、被看作男权社会的附庸。她们只是在轰轰烈烈的大千世界之一角抚摸思想的吉光片羽。她们在爱情的遭遇战中,在个体生命意义的找寻中,在寻求理想的路上,一点点成熟并看着自己遍体鳞伤,然后,强大起来——《我的秘密之花》写出了女性世界的真相。那些电影里的女人们,她们被塑造成高洁的圣女或者放荡的妓女,带刺的仙人掌或是娇柔的玫瑰花,沧桑的妇人或是怪异的少女,甚至是灵魂被扭曲的、憎恨男性身体的复仇者……而这本书,却还女人于女人。她们什么也不是!不是男性视角下的任何贞女荡妇,不是生殖工具或欲念对象,她们就是她们自己。她们是猛虎嗅着的蔷薇,或是嗅着蔷薇的猛虎……在影像中,她们被定义,而在影像拓展出来的文字世界里,她们被饱含敬意地还原为本来的面目。《我的秘密之花》因此而高出了其它电影随笔许多。而其妙处,又绝非三言两语所能道尽。总之,女人的一切——她们的美丽与哀愁,她们的愤争与渴望,她们的找寻与失落,她们的出生与死亡,她们的一天又一天……《我的秘密之花》悉数点到。只需要慢慢去感觉,慢慢去点头,慢慢去叹息。

打开这本书,仿佛打开了潘多拉的魔盒。盒子的神秘与刺激,让人欲远离而不能。仿佛一切罪恶鱼贯而出,仿佛女人制造了太多的诱惑与动荡。然而,它又给人希望。希望正是在绝望深处诞生的婴儿,因一声脆弱而懵懂的啼哭让人倍感欣慰。没有苍白的女人,只有苍白的故事。没有不需抚慰的灵魂,只有无力的电影、无力的笔。所幸的是,《我的秘密之花》选择了最像她们自己的女性、最值得珍存的电影。这本书,以女人和电影成就了自己。

有些书,只要在书店的架子前匆匆翻阅,就可放回原处。而有一些,乍看时不够浮华不够刺激不够快感,而错失后惴惴然想起,便顿生悔意。大概《我的秘密之花》就是这样一本书吧,纵使多年之后,你取下再次阅读,感慨自然又生几分——女人的话题永远不会过时,电影的话题永远不会过时,而电影中的女人,更是永远鲜活,永远饱含着生命丰润的质感。

《我的秘密之花》读后感

读后感之花秘密

《水岚村纪事:1949年》读后感

《水岚村纪事:1949年》王振忠/著李玉祥/摄三联书店

山村少年詹庆良的日记,辗转五十多年之后,流入上海一位学者手中。仿佛冥冥之中的注定,学者前往他所在的婺源县古坦乡水岚村,在这个云水深处的小山村,遇见的第一个人,竟然就是当年的英姿少年今时的耄耋老人詹庆良。

于是我们有机会看到一份1949年前后僻远乡村的社会生活记录。独特的徽州文化传统、天灾兵燹的茫然和惊悸、少年读书郎的欢欣与担忧、凡夫俗子的个人世界、细腻烦扰的日常生活情节,都在詹庆良的日记中得以呈现。

由于作者是研究徽州社会文化史方面的专家,除了詹庆良的日记,书中还引用了徽州的众多的乡土文献,使得一本薄薄的小书,得以生动而抒情地再现当时当地民间社会的浮生况味。

但是真正令人动容并感慨良多的是山村少年詹庆良的生命景观。他幼年即父母双亡,长成后在伯父的资助下,念了三四个年头的书塾。那时上一些新学,也照旧要教授四书五经,日记更是每天必录。他笔头颇勤,行文措辞也很讲究,从中可以看出他底子不薄,又极擅长描摹风景,抒发情怀。

然而少年詹庆良于碧树红花中的人生梦想,被时间这“狂暴的西风,秋之生命的呼吸”拂过,一切往迹皆消失在苍茫明灭之间。1950年前后辍学的詹庆良,留在水岚村务农,曾经当过大队会计,一辈子都没有走出过大山,没有机会去实现经书里的治国平天下。本书作者感慨这与世隔绝的水岚村人的命运:“他们中的不少人,即使也曾有过幻想,有过憧憬,但最终都犹如清溪回流边的碧树红花,带着春天的回忆,在这不为人知的大山深处与周遭的草木同朽。”因之生发出这样的疑问来:“知识是否真的改变了人的命运,还是命运本身就给人以不同的机遇?”

这虽然可以引发读者对他人命运的悲慨,却无益于认识人生的丰美。拥有天赋和才华的詹庆良,固然没有成为胡适那样对中华文化影响深巨的大师,也未成为山外面一个配享国家俸禄的干部职员,只是垄头一个寂寂老农,但他无损于生命的自在。文天祥说:“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知识不是工具,而是目的。我们读书,游玩,写字,受苦,失望,是因为这一切都是生命。

少年詹庆良有一颗敏感而精致的心灵,他在时代的变迁里,安然度过自己的漫长人生,读书,务农,做个受人尊敬的博识老农,这才是真实的生命。作者那过分抒情的姿态和流露出的惋惜心情,不过是世俗社会中最通俗也最没有创见的看法而已。退一步说,在詹庆良的一生中,他已经利用他的天赋敏感和所学所想做了一件伟大的事:为一个小村庄立传。他的日记流传,水岚村因之不灭。

-热门专题-
-精选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