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级

字数

体裁

话题

《英雄不露相》读后感 读后感作文

2022-03-10 06:06:00 栏目:读后感作文 来源:蘑菇文
世上熙熙攘攘,都是为了利益二字;成本极小,获益至大,首推诈骗;小到几张钞票,再到财、色齐飞,大到银行飞地,皆可入其彀中。外国的诈骗也不少,最近,读了法国现代作家德尼奥(Jean-Fran?oisDeni-au)的《英雄不露相》(Unhérotresdiscret,法国OlivierOrban出版社1997年袖珍版)。作家不见经传,中国也好像没有翻译过他什么作品;一口气读下来,竟觉得许多人和事似曾相识,不禁浮想联翩。同类故事在世界文学并不少见,如俄国果戈里的《钦差大臣》,如德国汤玛斯·曼的《骗子克鲁尔的自白》等等,这本小说却叫人内心震撼。

故事讲的是1944年冬到1945年春,二战中快要解放时的巴黎,一名叫做阿尔贝·德乌瑟的人忽发大奇想。他厌倦了自己卑微的生存状态,决心赌一把;他要自己“发明”一篇新的生活,从而登上荣誉和财富的宝座。靠他那故弄玄虚、灵机应变、谨言慎行的阴鸷之功,外加形势的混乱,人事的混杂,人心的浑浊,风气的污浊,阿尔贝

居然一举成功。阿尔贝出身贫寒的农民家庭,从小死了父亲,同寡母苦度光阴,这就养成了他孤僻内向的性格。他喜欢地理、历史和作文,这给他一片可以驰心想象的天地。阿尔贝中学会考没有通过,只好呆在家里。他相信自己有写作天才,常常挂在嘴巴上的一句话就是:“我要写一本大书”。破锅有烂灶,李大有张嫂,村子里有个姑娘伊薇特,却给这句大话打动了芳心,两人结了婚。有一天,阿尔贝突然不告而别,消失得无影无踪。阿尔贝究竟到哪儿去了呢?他来到了给德国占领的巴黎。

“世上最美妙的生活是自己发明的生活”,话说得不错,可是,要看你发明的什么样生活?阿尔贝要发明自己的生活,他的契机来自一位偶然碰到的“上尉”,接着,从上尉开始他又结识了一些法国的抵抗分子。最后,一位很有权势的人物出现了,居然让他当了“秘书”,从此平步青云。

阿尔贝一介宵小,怎么能够混得进抵抗组织?特别他第一次“入场券”是怎么得手的?原来,有一次他探得了组织的头儿脑儿聚会,就去试试运气。哪里想到,才到大门口,就给一名女郎拦住,要查他的邀请函,这一下使让他傻了眼。不过,阿尔贝马上灵机一动,瞅准了一个高级干部模样的人,就上前打招呼。高干一时想不起来,此人是阿谁,出于礼貌,也没有盘根究底。女郎眼看阿尔贝跟高干谈得很热络,边谈就边走进去了。不久,阿尔贝却从大堂里面又踅了回来。这时,作者忽作神来之笔,下面一段描绘颇精彩。阿尔贝以一种天生的体贴关怀,又带着对女郎的委婉责备,以一种干部腔调说道:

“小姐,您工作没做好哇!”

女郎涨红了脸蛋……阿尔贝接着说:

“您看清楚了,我是从里面出来的,在那儿我跟我的同事在谈话,看没看见?可是,您却没有在进门时核实我的身份,您没有让我出示邀请函,您的工作这就有失误了。可是,您还不是唯一一个工作失误的,您看,我这么个人就没有收到邀请函嘛!您有没有必要检查一下名单,看看我的名字是不是遗漏了。我的名字是——”

女郎给阿尔贝的从容不迫和一本正经吓倒了,忙不迭把阿尔贝的姓名、地址等等信息添加到“干部名册”上去。就这样,阿尔贝轻轻松松地混进了抵抗组织的干部阵营。他官位愈做愈高,而且,还和一名有法属印度支那王室血统的女郎结了婚……可是,好景不长,伊薇特终于找上门来,于是一切瞬间坍塌,他终于锒铛入狱。阿尔贝待人处世有一项独到的本事,就是城府极深,凡事从不发表自己的看法,因此,书名直译是“一位城府极深的英雄”。

这本小说本来不出名。1995年是二战胜利五十周年,法国根据这部小说拍成了电影,立即引起了轰动,“像一架飞机一样掠过法国电影的田园风光”;影片还在1996年加纳电影节得了大奖。不过,人们在纪念胜利的同时,必然要再数罪恶,看一看某些人在神圣的名义之下,到底干了些什么见不得人的勾当。

《英雄不露相》读后感

露相读后感英雄

《鲁迅自选集》读后感

去年出国前,接到好几家出版社约稿,都是叫我从旧文中“随便选选”,弄成一个本子,凑在某某“丛书”里。小子何德,竟蒙如此恩待,于是唯唯诺诺,马上动手。先立一个或几个主题,分若干小辑,这几篇给甲社,那几篇给乙社,五本“自选集”模样的东西顷刻告成,眼前就浮现了它们将同时推出的壮观场面,而且读者若干,稿费几何——这么一想,不免志得意满,虽然有一件似乎不太稳妥的事在脑子里一闪,也迅速掐灭了。

一年后拿到新书五本,略微一翻,才明白当初在脑子里一闪而过的是什么,丝毫高兴不起来了:不少文章选重复了。其实,即使为了凑字数,也无须那样猴急,抽掉几篇,厚薄也相宜了。总还是过于自爱,希望自己的大作让更多的人看到罢,但结果不仅对不起读者,也害了自己的大作。

有一位朋友,每天早上对着镜子自批脸颊四次(一边两次),这才“定定心心”开始一天的工作。我这篇文章,要谈鲁迅在1932年底编辑、次年3月由天马书店出版的《自选集》,却先说了一通自己的鸡毛蒜皮事情,倒并非受这位朋友影响,实在只是想借这机会,谈图书出版与现代文学史的一个现象。

中国现代高产作家,恐怕只有鲁迅一人自觉按照编年方式整理著作,由此避免小说、散文、杂文作品重出于不同的单行本。这是作者之福,读者之福。其他作家如周作人——更不要说当代的我辈——就很惨了,虽是“自编文集”,也缭乱不堪。笔者因为犯过这错误,所以悔愧至深。

不记得是竹内好还是木山英雄曾经说过,鲁迅一生都在撰写《鲁迅全集》,意识是说,逐年编辑自己的作品的习惯,预先确定了他写下的片言只语在未来的“全集”中的位置,而这也足以使《全集》之外任何自己或别人的选本,都无害其著作体系的完整性。

即使这样,鲁迅生前也只编了一本《自选集》,这就更要令当时和后来无数作者尤其是像我这样半吊子的鲁迅研究者惭愧得“汗不敢出”了。

讲究书的版本形式,乃一切爱书写书者的习性,但鲁迅这方面似乎特别严格。他曾经针对清修《四库全书》而反复致慨于满族统治者对汉人书籍精心的“谋杀”。对一些谋取暴利或达到别样目的的“聚珍本”、“校注本”,他不仅指出校对乃至断句上的错误,更不放过出版和编辑者随意变乱古人著作版式的漫不经心、甚或自以为高明的恶劣行为。新出版的图书天地过窄,他也极其不满,以至于上升到民族精神的高度加以深究。在《鲁迅全集》里,关于“书的还魂和再造”的现象的论述很多,但我们也注意到,鲁迅谈论版本形式往往意有他属,不同于那些喜欢炫耀见识高卓或收藏宏富的博雅之士。总的精神,无非“朴实”、“认真”四字。

《鲁迅自选集》选《野草》七篇、《呐喊》、《彷徨》各五篇、《朝花夕拾》三篇、《故事新编》两篇,共二十二篇。因为鲁迅生前只有这本《自选集》,“编选意图”就特别引起学者们的兴趣。张铁荣先生在《中华读书报》(2005年6月1日)上著文,对此多有论述。有一段话是这么说的:

“他仅仅从《呐喊》中选取了自己最满意的5篇小说,作者自己并没有把这两篇‘听将令’的代表作《药》和《明天》选进去,这大概表明了他所说的‘听将令’是一种自谦和托词,也可以看出对这两篇作品不甚满意。如果没有《鲁迅自选集》的出版,我们就很难知道来自作者的这一心灵深处的信息。其次,关于从彷徨选取的5篇也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这里面删去了《兄弟》、《孤独者》和《祝福》很值得研究,起码说明此时的鲁迅已经从兄弟失和的阴影中脱出,在心绪上也和彷徨时代完全不同了。当然从《故事新编》中只选取了两篇就是《奔月》和《铸剑》,这是最符合鲁迅精神的作品,至于为何删去了《补天》——就很值得对1933年的鲁迅进行具体分析了。”

《鲁迅自选集》是鲁迅应天马书店之请编选的,以鲁迅对“选本”问题的敏感,他在这次的“自选动作”中参进一些特殊用意,也是可以想象的,但张铁荣先生这一段话也过于坐实、过犹不及了。

鲁迅在《自选集》的“序言”里说得明白,他接受邀请,编这本《自选集》,主要是同意出版者的说法,“能够节省读者的耗费”,至于“以为由作者自选,该能比别人格外知道的清楚”,他就并不赞同、而且因此感到“很难”了:“因为我向来就没有格外出力或格外偷懒的作品,所以也没有自以为格外高妙,配得上特别提拔出来的作品。没有法,就将材料,写法,略有些不同,可供读者参考的东西,取出二十二篇来,凑成了一本,但将太给人一种‘重压之感’的文字,却特地竭力抽掉了。” 共2页,当前第1页1

-热门专题-
-精选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