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级

字数

体裁

话题

《鲁迅自选集》读后感 读后感作文

2022-03-10 06:06:00 栏目:读后感作文 来源:蘑菇文
去年出国前,接到好几家出版社约稿,都是叫我从旧文中“随便选选”,弄成一个本子,凑在某某“丛书”里。小子何德,竟蒙如此恩待,于是唯唯诺诺,马上动手。先立一个或几个主题,分若干小辑,这几篇给甲社,那几篇给乙社,五本“自选集”模样的东西顷刻告成,眼前就浮现了它们将同时推出的壮观场面,而且读者若干,稿费几何——这么一想,不免志得意满,虽然有一件似乎不太稳妥的事在脑子里一闪,也迅速掐灭了。

一年后拿到新书五本,略微一翻,才明白当初在脑子里一闪而过的是什么,丝毫高兴不起来了:不少文章选重复了。其实,即使为了凑字数,也无须那样猴急,抽掉几篇,厚薄也相宜了。总还是过于自爱,希望自己的大作让更多的人看到罢,但结果不仅对不起读者,也害了自己的大作。

有一位朋友,每天早上对着镜子自批脸颊四次(一边两次),这才“定定心心”开始一天的工作。我这篇文章,要谈鲁迅在1932年底编辑、次年3月由天马书店出版的《自选集》,却先说了一通自己的鸡毛蒜皮事情,倒并非受这位朋友影响,实在只是想借这机会,谈图书出版与现代文学史的一个现象。

中国现代高产作家,恐怕只有鲁迅一人自觉按照编年方式整理著作,由此避免小说、散文、杂文作品重出于不同的单行本。这是作者之福,读者之福。其他作家如周作人——更不要说当代的我辈——就很惨了,虽是“自编文集”,也缭乱不堪。笔者因为犯过这错误,所以悔愧至深。

不记得是竹内好还是木山英雄曾经说过,鲁迅一生都在撰写《鲁迅全集》,意识是说,逐年编辑自己的作品的习惯,预先确定了他写下的片言只语在未来的“全集”中的位置,而这也足以使《全集》之外任何自己或别人的选本,都无害其著作体系的完整性。

即使这样,鲁迅生前也只编了一本《自选集》,这就更要令当时和后来无数作者尤其是像我这样半吊子的鲁迅研究者惭愧得“汗不敢出”了。

讲究书的版本形式,乃一切爱书写书者的习性,但鲁迅这方面似乎特别严格。他曾经针对清修《四库全书》而反复致慨于满族统治者对汉人书籍精心的“谋杀”。对一些谋取暴利或达到别样目的的“聚珍本”、“校注本”,他不仅指出校对乃至断句上的错误,更不放过出版和编辑者随意变乱古人著作版式的漫不经心、甚或自以为高明的恶劣行为。新出版的图书天地过窄,他也极其不满,以至于上升到民族精神的高度加以深究。在《鲁迅全集》里,关于“书的还魂和再造”的现象的论述很多,但我们也注意到,鲁迅谈论版本形式往往意有他属,不同于那些喜欢炫耀见识高卓或收藏宏富的博雅之士。总的精神,无非“朴实”、“认真”四字。

《鲁迅自选集》选《野草》七篇、《呐喊》、《彷徨》各五篇、《朝花夕拾》三篇、《故事新编》两篇,共二十二篇。因为鲁迅生前只有这本《自选集》,“编选意图”就特别引起学者们的兴趣。张铁荣先生在《中华读书报》(2005年6月1日)上著文,对此多有论述。有一段话是这么说的:

“他仅仅从《呐喊》中选取了自己最满意的5篇小说,作者自己并没有把这两篇‘听将令’的代表作《药》和《明天》选进去,这大概表明了他所说的‘听将令’是一种自谦和托词,也可以看出对这两篇作品不甚满意。如果没有《鲁迅自选集》的出版,我们就很难知道来自作者的这一心灵深处的信息。其次,关于从彷徨选取的5篇也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这里面删去了《兄弟》、《孤独者》和《祝福》很值得研究,起码说明此时的鲁迅已经从兄弟失和的阴影中脱出,在心绪上也和彷徨时代完全不同了。当然从《故事新编》中只选取了两篇就是《奔月》和《铸剑》,这是最符合鲁迅精神的作品,至于为何删去了《补天》——就很值得对1933年的鲁迅进行具体分析了。”

《鲁迅自选集》是鲁迅应天马书店之请编选的,以鲁迅对“选本”问题的敏感,他在这次的“自选动作”中参进一些特殊用意,也是可以想象的,但张铁荣先生这一段话也过于坐实、过犹不及了。

鲁迅在《自选集》的“序言”里说得明白,他接受邀请,编这本《自选集》,主要是同意出版者的说法,“能够节省读者的耗费”,至于“以为由作者自选,该能比别人格外知道的清楚”,他就并不赞同、而且因此感到“很难”了:“因为我向来就没有格外出力或格外偷懒的作品,所以也没有自以为格外高妙,配得上特别提拔出来的作品。没有法,就将材料,写法,略有些不同,可供读者参考的东西,取出二十二篇来,凑成了一本,但将太给人一种‘重压之感’的文字,却特地竭力抽掉了。” 共2页,当前第1页1

《鲁迅自选集》读后感

鲁迅读后感自选集

《侏儒与交际花》读后感

萨拉·邓楠特小说《侏儒与交际花》

油画似的封面很美。白皙圆润的女子,娇懒地倚在睡榻上。翻开书页,才会知道她的身后也很美——文艺复兴时代的威尼斯。

16世纪的意大利好像给了英国女作家萨拉·邓楠特(Sarah Dunant)无穷的灵感。她的上一部小说《维纳斯的诞生》(The Birth of Venus)取景佛罗伦萨,讲述了绘画、激情与权术交织的故事;新登书架的《侏儒与交际花》(In the Company of the Courtesan)重回威尼斯,呈现了时代、美色同诱惑并存的传奇。

侏儒布诺奇伶牙俐齿道出故事。“我的小姐,费尔梅塔·白琪丽正捻着镊儿轻轻修剪眉毛,又撅起小嘴细细描上朱红。谁料想,这时节罗马军队攻破城墙,军队像决了堤的洪水似的涌进圣城!士兵们个个饥肠辘辘、凶神恶煞,成群结伙烧杀抢掠!”

费尔梅塔和布诺奇抓起几把宝石,吞下肚,匆匆忙忙逃难去。他们的终点是费尔梅塔出生的地方——威尼斯。这座城市是碧水孕育出的奇迹,是东西方商贾云集的繁华之地。矛盾的一切在这里和谐地共生:满眼富贵华丽,却暗涌腐臭;人人笃信宗教,但不讳谈利益;景色美不胜收,也藏污纳垢。

布奇诺对费尔梅塔的感情,和这些矛盾一样费人思量。他爱费尔梅塔,也爱叮当响的银钱;他是她的情夫,也把她推入别的男人怀中。他是垂涎费尔梅塔的美色,却无法得到回报吗?或者,他原本就只想把她好生呵护,像哥哥对妹妹一样?他甘愿做她生意上的伙伴,是不是担心开口求爱徒然无功?又或者,他虽然表面上无所畏惧,心底却害怕自己做不好情人?

到了威尼斯,新的生活在冒险中开始了。这样两个人在一起,少不了勇气和计谋,他们很快打进威尼斯的社交界。这对搭档可不一般。费尔梅塔迅速成为有名的交际花,她的名声盖过了城中其他所有美貌女子。酒宴舞会间,从来不缺她的身影;达官贵人前,常常可见她的笑颜。布诺奇眼明脑快,伶牙俐齿,帮着美人儿俘获一个又一个甘愿豢养她的男人。

当然,书里不能只有他们两个人的故事。一回威尼斯,费尔梅塔就得到了母亲的死讯。母亲年轻时也是有名的交际花,然而正是门前络绎不绝的男人让她的晚景无比凄凉:她染上一身的病,身体和精神就这样被吞噬殆尽,最后在极度的痛苦中死去。费尔梅塔还与儿时的好朋友德拉伽重逢,其时德拉伽已经是远近闻名的方术医生,也有人说她是巫婆。逃出罗马之前,费尔梅塔险些被疯狂的兵士撕下头皮;在威尼斯,正是在德拉伽的调治下,吓人的伤口才慢慢愈合。彼得罗·阿莱蒂诺也在书中现身,历史上,这位诗人确有其人;小说里,他曾热恋着费尔梅塔,并且追随她从罗马一路来到威尼斯。

如此一来,邓楠特的魔笔点到之处,一幅生动的图画呼之欲出:光艳照人的交际花,裙下拜倒的许多男子,身边机灵的侏儒,背后亲爱的朋友,水波倒映的威尼斯。一切都生动得仿佛油彩尚未干透。

《侏儒与交际花》有的章节美得像童话——文明苏醒时候的城市,娇媚可人的女子,她如花的笑颜,瀑布般的金发;有的章节又锋利得似剪刀——剪开水城华丽的外衣,露出其下赤裸的肉欲,血色的罪恶,低沉的啜泣。邓楠特是写历史小说的好手,她的世界里虚构和真实交融,残酷与柔情缠绕;近看是两个颜色明亮的人儿演出一幕幕悲喜剧,为爱也为利;远景却是一个城市的轮廓,或者不如说整个欧洲的轮廓,在新教初起的时代,酝酿着不安与骚动。

这本书不是为那些心灵脆弱的人写的。真正的读者,能在其中读到人类灵魂的长镜头。看进五百年的深处,依稀有个狐妖走来,身影绰约。

-热门专题-
-精选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