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级

字数

体裁

话题

《侏儒与交际花》读后感 读后感作文

2022-03-10 06:06:00 栏目:读后感作文 来源:蘑菇文
萨拉·邓楠特小说《侏儒与交际花》

油画似的封面很美。白皙圆润的女子,娇懒地倚在睡榻上。翻开书页,才会知道她的身后也很美——文艺复兴时代的威尼斯。

16世纪的意大利好像给了英国女作家萨拉·邓楠特(Sarah Dunant)无穷的灵感。她的上一部小说《维纳斯的诞生》(The Birth of Venus)取景佛罗伦萨,讲述了绘画、激情与权术交织的故事;新登书架的《侏儒与交际花》(In the Company of the Courtesan)重回威尼斯,呈现了时代、美色同诱惑并存的传奇。

侏儒布诺奇伶牙俐齿道出故事。“我的小姐,费尔梅塔·白琪丽正捻着镊儿轻轻修剪眉毛,又撅起小嘴细细描上朱红。谁料想,这时节罗马军队攻破城墙,军队像决了堤的洪水似的涌进圣城!士兵们个个饥肠辘辘、凶神恶煞,成群结伙烧杀抢掠!”

费尔梅塔和布诺奇抓起几把宝石,吞下肚,匆匆忙忙逃难去。他们的终点是费尔梅塔出生的地方——威尼斯。这座城市是碧水孕育出的奇迹,是东西方商贾云集的繁华之地。矛盾的一切在这里和谐地共生:满眼富贵华丽,却暗涌腐臭;人人笃信宗教,但不讳谈利益;景色美不胜收,也藏污纳垢。

布奇诺对费尔梅塔的感情,和这些矛盾一样费人思量。他爱费尔梅塔,也爱叮当响的银钱;他是她的情夫,也把她推入别的男人怀中。他是垂涎费尔梅塔的美色,却无法得到回报吗?或者,他原本就只想把她好生呵护,像哥哥对妹妹一样?他甘愿做她生意上的伙伴,是不是担心开口求爱徒然无功?又或者,他虽然表面上无所畏惧,心底却害怕自己做不好情人?

到了威尼斯,新的生活在冒险中开始了。这样两个人在一起,少不了勇气和计谋,他们很快打进威尼斯的社交界。这对搭档可不一般。费尔梅塔迅速成为有名的交际花,她的名声盖过了城中其他所有美貌女子。酒宴舞会间,从来不缺她的身影;达官贵人前,常常可见她的笑颜。布诺奇眼明脑快,伶牙俐齿,帮着美人儿俘获一个又一个甘愿豢养她的男人。

当然,书里不能只有他们两个人的故事。一回威尼斯,费尔梅塔就得到了母亲的死讯。母亲年轻时也是有名的交际花,然而正是门前络绎不绝的男人让她的晚景无比凄凉:她染上一身的病,身体和精神就这样被吞噬殆尽,最后在极度的痛苦中死去。费尔梅塔还与儿时的好朋友德拉伽重逢,其时德拉伽已经是远近闻名的方术医生,也有人说她是巫婆。逃出罗马之前,费尔梅塔险些被疯狂的兵士撕下头皮;在威尼斯,正是在德拉伽的调治下,吓人的伤口才慢慢愈合。彼得罗·阿莱蒂诺也在书中现身,历史上,这位诗人确有其人;小说里,他曾热恋着费尔梅塔,并且追随她从罗马一路来到威尼斯。

如此一来,邓楠特的魔笔点到之处,一幅生动的图画呼之欲出:光艳照人的交际花,裙下拜倒的许多男子,身边机灵的侏儒,背后亲爱的朋友,水波倒映的威尼斯。一切都生动得仿佛油彩尚未干透。

《侏儒与交际花》有的章节美得像童话——文明苏醒时候的城市,娇媚可人的女子,她如花的笑颜,瀑布般的金发;有的章节又锋利得似剪刀——剪开水城华丽的外衣,露出其下赤裸的肉欲,血色的罪恶,低沉的啜泣。邓楠特是写历史小说的好手,她的世界里虚构和真实交融,残酷与柔情缠绕;近看是两个颜色明亮的人儿演出一幕幕悲喜剧,为爱也为利;远景却是一个城市的轮廓,或者不如说整个欧洲的轮廓,在新教初起的时代,酝酿着不安与骚动。

这本书不是为那些心灵脆弱的人写的。真正的读者,能在其中读到人类灵魂的长镜头。看进五百年的深处,依稀有个狐妖走来,身影绰约。

《侏儒与交际花》读后感

交际花侏儒读后感

《复旦往事》读后感

有的书写得轰轰烈烈、热热闹闹,读时也许有点兴奋,但读过后却留不下多少印象;另一种书看似平平实实,内里却涌动着惊涛骇浪,读后令人久久不能平静、难以忘怀。吴中杰教授的新作《复旦往事》就属于后面一种。

《复旦往事》最能拨动心弦的是它所展示的那种扑面而来的逼人真实。中杰先生对此书的最大追求就是真实,就是“以翔实为要”,“将生活如实记录下来”,“用不着作家去虚构什么”,因为在他看来,“中国现实之离奇,远甚于作家的艺术想象”。事实正是如此,作者也正是尽力实践其追求:在广泛地亲自采访和阅读历史文献、记载,掌握大量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以政治运动为主线,将全国解放以来的复旦往事一件件、一桩桩“如实记录下来”,而不作任何艺术加工和虚构,完全靠事实说话,靠叙述的真实取胜。从1951至1952年复旦教师参加土改工作和接下来冲击灵魂的思想改造运动导致刘大杰教授跳黄浦的惊人事件,到1955年的反胡风运动贾植芳先生突然被捕、1956年“双百方针”出台后的学界特例——美学大讨论和1957年反右斗争中复旦许多名人(如孙大雨、王造时、陈仁炳、陈子展、王中等等)不幸成为“‘阳谋’下的落网者”,从大跃进岁月里大炼钢铁、抓麻雀的群众运动和组织学生“大兵团作战”集体编写大部头教材,到60年代初期短暂的宽松和1962年起重新大抓阶级斗争、高举反修防修旗帜、反对“三名三高”,再到组织师生参加“四清运动”,“到农村去上阶级斗争主课”,一直到“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轰轰烈烈地开展,……一幅幅图景、一幕幕活剧,极其真实地展现在我们面前。这里许多被写到的当事人现在还健在,他们都可以为这种真实性作证。我们曾经在复旦学习、生活,许多事情我们也曾经历或听说过,我们也从《复旦往事》中引发许多回忆和联想。比如我们入学不久就听说中文系有“三吴一潘”是“白专的典型”,要我们有所警惕,但我们听了这几位老师(除了胡锡涛没有给我们上过课外)的课后却深深喜欢上了他们的课,对他们的学识十分佩服,吴中杰老师教“文学概论”课条分缕析、深入浅出,对鲁迅许多作品烂熟于胸、能够成段背诵;吴欢章老师讲“现代文学作品选”时饱含激情、文采飞扬;潘旭澜老师的“现代文学史”课上得脉络清晰、有理论深度,都给我们留下了至今难忘的印象。至于文化大革命开头几年发生在复旦的“斗鬼风”、“批判资产阶级反动路线”、“夺权斗争”、两次“炮打张春桥”等重大事件,都是我们亲身参加、经历或者旁观、听闻到的,《复旦往事》作者则将亲身经历与广泛收集相关材料、信息很好地结合起来,对这些事件一一作了全方位的细致描绘,有些事情当年我们只知道表面的或大概的情况,个中内情并不清楚,读了此书,其真相和来龙去脉便一清二楚了,使我们彷佛回到了当年的情景中。这就是真实的力量!中杰先生之所以能够以朴实无华的笔触给我们提供一幅五十年来复旦大学风雨沧桑历史变迁的真实画卷,我们认为,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在于这一段历史大部分是他亲身经历过的,如他所说,“除了思想改造运动之外,20世纪下半叶的政治运动我都身历其境,可以说是与复旦共同经历了半个世纪的风风雨雨”,这大概就是该书给人巨大真实感的奥秘所在。

《复旦往事》的成功还在于它不仅真实记录了复旦大学几十年来的风风雨雨,而且实际上勾勒出了中国高等学校历经各种政治运动的洗礼而曲折发展的共同历史,更展示出中国知识分子在“左”的路线统治下充满磨难、艰辛的命运和的乐观、坚强的心路历程。我们非常佩服中杰先生写作此书时严谨求实的作风,无论是写思想改造运动、批判胡风“反革命集团”运动,还是写大鸣大放、反右派斗争,作者都引用了大量当年的报刊社论、报道和内部文件、领导讲话等一手材料,作为复旦发生的种种事件的背景材料,使读者感到,这不仅仅是作者一个人眼中复旦一个学校的往事实录,而且更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文化教育界真实的历史写照。我们就听说不少兄弟单位的朋友读了本书后觉得跟他们那儿的情况差不多,因此感到十分真切。这从侧面反映出本书有很强的历史感。 共2页,当前第1页1

-热门专题-
-精选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