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级

字数

体裁

话题

《一代才子钱钟书》读后感 读后感作文

2022-03-10 06:05:00 栏目:读后感作文 来源:蘑菇文
《一代才子钱钟书》 汤晏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钱钟书与王国维、陈寅恪被誉为20世纪中国学界三座巍巍“文化昆仑”,柯灵及郑朝宗先生称钱钟书是“300年难得一见的天才”。1980年代以来,“钱学”日渐增温,赫然已成显学,钱钟书的各种事迹被不断放大,有关其轶事花絮、生平传记时有出现。不过,无论如何,在我读过的大约近千部(篇)传记中,汤晏先生的《一代才子钱钟书》乃是值得向读者特别推荐的一本。

为人立传,真实性乃是“革命的首要问题”,也是任何一位读者都会首先升起的一个问号。正是在这一点上,该著首先征服了我。汤晏先生毕业于台湾大学历史系,后为美国纽约大学史学博士,扎实的史学功底,严正的治史态度,字字有来历,笔笔有出处,言必有征,征必务详,以宋诗精神为钱钟书作传,乃是该著最放光彩之处。用书中所引殷海光之语“看脚注就可以盘老底”,该著脚注细密详备流光溢彩,可谓之最,非沉潜史家不能为也。如对钱钟书的各阶段评价,多引各路人物原语原评;对钱钟书的博闻强记浩瀚学问,全用一一实例;出处凿凿,追根溯源,决不轻信耳食途说。再如对书中所涉各式人物,一律附小传式介绍,仅此一项,耗功之巨自在不言。甚至像罗家伦办事“虎头蛇尾”、清华园来历及当时面积、上海租界的面积与人口、西南联大教授名单、刘文典如何看不起沈从文与朱自清,包括吴宓与毛文彦的传奇恋爱、李健吾受日军宪兵酷刑——吃饱奶油蛋糕后灌自来水,都交待得既清晰又简洁。书后的索引,更是方便读者循径索骥。

除了惟真求实,作者刻意追求“略他人之所详,详他人之所略”,“取材严谨,行文简洁”,由于取精用宏,择要而叙,笔致简净,全书不过26.9万字。此外,对学者与众多“钱迷”来说,该书澄清了一系列讹误,如钱钟书否认说过“整个清华没有一个教授有资格充当钱某人的导师”、罗家伦召见钱钟书在大一而非大三大四、牛津大学当年并没有聘其为讲师、钱钟书舍联大而赴蓝田国师的“难言之隐”……书中不少有关传主的“经典段子”,如钱钟书考清华时数学到底多少分,是否破格录取,钱钟书留英到底获得什么学位,是否说过那些狂言狂语——“叶公超太懒,吴宓太笨,陈福田太俗”;钱钟书在什么情况下发表拒寿名言——“招邀不三不四之闲人,谈讲不痛不痒之废话,花费不明不白之冤钱也”;钱钟书在斯坦福大学如何当众指斥冯友兰,是否属“忘恩负义”(冯为钱清华师长,力荐破格聘钱为西南联大外文系教授);《围城》中各式原型人物是谁,《猫》中所影射的人物是谁,《管锥编》为什么用文言,《围城》汇校本讼案详末,《围城续集》《围城大结局》等续貂之作的侵权事件……

汤晏先生与钱钟书夫妇有20余年的交往,撰著之时多次去电去函求征杨绛先生,杨绛认为此传“不采用无根据的传闻,不凭‘想当然’的推理来断定过去,力求历史的真实;遇到不确切的事,不惮其烦地老远一次次来信问我,不敢强不知以为知。我很佩服这种精神。”况且,汤晏先生是外边人,顾忌少,符合胡适所说的——“传记文学写得好,必须能够没有忌讳。”正因为站得远,没了身在漩涡的丝丝绊绊,在涉及具体人事时便能持允论衡。

作者很注意传主的各阶段教育,描述甚细。从考察成才角度,意义宏富。原来,除了书香门第这一重要条件,钱钟书的少年灵异实出于严父督学,也是苦学出身。幼年钱钟书可是受了一定的皮肉之苦——钢铁是这样炼成的。汤晏先生对帮助钱钟书成长的一些关键人物十分关注,不吝揄扬,如清华校长罗家伦“对清华的另一贡献是破格录取了钱钟书”。对传主留法期间放弃获得学位,“只求学问不求学位”,并不予以认同。作者还认为“《管锥编》是避世主义下的作品,也是钱钟书妥协下的结果。如果在太平盛世,他不会去写这种书的,他会去创作小说或写文学史”,并批评“钱钟书胆子小,不敢写”。 共2页,当前第1页1

《一代才子钱钟书》读后感

读后感才子钱钟书

道德经读后感

   作为充分体现中国古代朴素辩证法神韵的《道德经》,用不多的字数,阐述了道家对宇宙本原和基本存在方式,事物的产生、发展、变化的规律及社会观、人生观的基本思想。虽然文章大部分用近乎诗体的语言,有些晦涩难懂,但用“博大精深”来形容它丝毫也不过分。
       我对《道德经》的理解主要是讲求“无为”,“尊重规律”。
       第一段“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是说作为世界本源的道是可以用语言来形容的,但并不是永恒的。“名可名,非常名。”说的是可以称呼的名不是恒常的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是说天地刚刚呈现时是没有名的,万事万物逐渐出现时才有了各自的名(但并不永恒)。“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意思是之所以经常在没有欲求时来探究它的奥妙,有的时候探究它的倪端。“此两者,同出而异名。”是说有和无这两方面都同出于道却有不同的名称。“同谓之玄”都同样可以被认为深远微妙,难以把握。“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这里指的是这种玄而又玄的道是一切奥妙的门径。
       这一段作为《道德经》的起始,详细阐述了老此文来源于文秘写作网对规律的理解。在《道德经》里,道指的就是规律。而道家思想对规律的最根本的见解就是“规律是自然的,变化的,不为人所控制的。”对待规律的根本态度是“充分尊重规律,然后才是利用规律。”这是一种非常朴素的辩证思想。全面体现了我国古代人民对大自然的探索与思考,而这种探索与思考不是盲目的,是非常有计划、有科学根据的,它不仅对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影响也远远超出了中国的范围。
       老此文来源于文秘写作网认为坚持按规律办事,一切都会顺利,而违背规律会得到大自然的惩罚。在第三十九章中,他是这样阐述的:“昔之得一者”古来大凡按规律办事的人,“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天下正。”这句话承接上句举了很多例此文来源于文秘写作网证明尊重规律的好处。上天尊重规律可以清澈,大地尊重规律可以安宁,神灵尊重规律可以带来安宁,河流尊重规律可以水满,自然界万事万物尊重规律就可以生生不息,君侯大王尊重规律就可以得到天下。“其致之”推而言之。“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发;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侯王无以正,将恐蹶。”说的是天空不清澈就可能会爆裂,大地不安宁就可能会塌陷,神明不显灵就可能会消失,河流没有水就可能枯竭,万事万物不能生长就可能灭亡,君王不能统治天下就可能颠覆。“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所以富贵以穷贱作为根本,高贵以低下作为基础。“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X,此非以贱为本邪非乎?”这局是举例说明上面一句,意思是所以说侯王都用孤、寡、不X这类贬义词自称。这难道不是以贱为根本吗?难道不是吗?“故致数舆与舆。世故不XX欲如玉,XX如石。”这是对上面的申论与例证的总结,说的是所以最高的荣誉就是没有荣誉,于是不要要求像美玉那样美丽,像石头那样坚硬。
       由此可见,以老此文来源于文秘写作网位代表人物的道家学派对规律是十分尊重的,这在几千年前的中国是很难能可贵的,这种辩证法虽然很不健全,但却具有非常强的科学性,这对现在我们的唯物论十分有帮助,为后来人们对唯物论的更深一步的研究奠定了一个十分坚实且广泛的基础。而且,从这一段中,我们也可以体会到老此文来源于文秘写作网对无为的崇拜。
       在现实和一些文艺作品中,我们常常会看到云游四方的道人,他们虚幻而飘渺,空灵且高傲。从他们身上我们看到的是飘逸,感受到的都是那种无为。
       老此文来源于文秘写作网说:“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知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智。”所以说圣人的治理方法是让人谦虚,让人博学,减弱人的志向,增强人的体魄,让百姓没有知识和欲望,所以智者也不敢滋事妄为,以自然无为的态度治理天下便没有做不好的事。共2页,当前第1页1
-热门专题-
-精选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