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级

字数

体裁

话题

咬文嚼字读后感 读后感作文

2022-03-10 06:03:00 栏目:读后感作文 来源:蘑菇文
《咬文嚼字》是一份严肃、严谨而可读性强的杂志,本人虽然已经较长时间不再从事文字工作,但是仍然爱看这一类杂志和文章。最近一期(2007年第4期)的《咬文嚼字》,有四篇文章各有一处说法不确,现特提出不同看法,愿与四位作者商榷。
??第十六页《应是“奈河桥”》说:
??“奈河”是佛教所传地狱中的河名,河上有桥名奈河桥。
??谢按:关于奈河桥引用较多的是《宣室志》的记载:
??董观,太原人,善阴阳占候之术。唐元和中,与僧灵习善……行十余里,一水广不数尺,流而西南。观问习,习曰:“此俗所谓奈河。其源出于地府耶。”观即视其水,皆血,而腥秽不可近。
??观其语文,近乎道教;但是道教经典中也难以找到有关奈河桥或奈何桥的记载(或者有记载但本人未曾见到)。迄今并无佛教三藏记载奈河桥或奈何桥的发现,灵习也说奈河是“俗所谓”的,因此,说“‘奈河’是佛教所传地狱中的河名”没有依据。
??《错把“行拘”当“刑拘”》一文(第二十一页)认为:
??被行拘者是影响治安管理的人,有错误行为,但其行为并不构成犯罪。
??根据有关教材:
??行政拘留是指法定的行政机关(专指公安机关)依法对违反行政法律规范的人,在短期内限制人身自由的一种行政处罚。行政拘留是最严厉的一种行政处罚,通常适用于严重违反治安管理但不构成犯罪,而警告、罚款处罚不足以惩戒的情况。
??因此被行拘者不只是影响治安管理的人,其行为性质更不是社会规范意义上的“错误”,而是法律规范意义上的“违法(一般违法)”。
??在第二十九页,作者先引了一段他认为有语病的文字:
??宋黄庭坚《戏咏蜡梅二首》宋任渊注:“峪书此诗后云‘京、洛间……(中略)蜡梅’”
??然后作者说:
??宋人任渊注释黄庭坚《戏咏蜡梅二首》,用的是黄庭坚的诗后语,可见这段注释是黄庭坚自己的话。“峪”下加了人名线,表明黄庭坚自称“峪”。
??谢按:宋人任渊注释黄庭坚《戏咏蜡梅二首》,的确“用”了黄庭坚自己写的诗后语,但这段诗后语是从“京、洛间”开始,到“蜡梅”结束的,《汉语大字典》的编写者已经用引号标明了。而“峪书此诗后云”这几个字,却是注释者任渊的话。所以应该说“这段注释是任渊引用了黄庭坚自己的话”,而不能说“这段注释是黄庭坚自己的话”,这样,“峪”也就不是黄庭坚自称,而是任渊对他的称呼。至于作者说“‘峪’下加了人名线,表明黄庭坚自称‘峪’”,也是没有依据的,因为人名线并不表明这个人名是用于自称的。当然,《汉语大字典》的编写者没有检查出“山谷”两个字被印成“峪”字,其失误已经被作者指出,这里不再重复。
??最后来谈谈《伯夷与子牙无干》一文(第三十五页)。作者说:
??子牙即姜子牙,是小说《封神演义》中的人物,名尚。曾在昆仑山跟元始天尊学道,后奉师命下山辅佐周室……
??谢按:姜尚是历史人物,关于其事迹,正史多有记载,《伯夷与子牙无干》一文也正是想伯夷和姜尚之间的关系才阐述起姜尚的生平的,但不知道为什么竟然说姜尚“是小说《封神演义》中的人物”,还拿那些荒诞不经的小说情节来介绍他的身份。
??以上是本人的几点浅陋见解,不敢说都没有穿凿和谬误之处。标题《咬咬〈咬文嚼字〉》有点狂妄,其实只是想显得好玩一点,编者、作者、读者或将原谅我乎?

咬文嚼字读后感

咬文嚼字读后感

感恩的心读后感2篇

初读唐晓龙的《感恩的心》一书,封面赫然一句“以一颗感恩的心去面对生命中的每一个人”引起了读者的共鸣,发人深省。
这个浮华的社会上,各种纷繁而又无限美好的诱惑无时不刻不在吸引着人们的善变的目光,不知不觉中人与人之间少了关爱,淡薄了情谊。《感恩的心》这本装帧谈不上精美,词藻算不上华丽的书用一句句朴实的话语,一个个生动翔实的例子向我们讲述着中华传统美德在默默中的延续,也引导着我们在翻阅本书的时候不断的思考、反省。
常在网络上看到有人说,忘记感恩是人的天性。的确,当我们从偶然中来到这个鲜活的世界上,在我们刚睁开眼睛审视这个陌生的人世时,我们就已经让周围关心我们的父母、亲人欣喜若狂,同时也让我们父母在接下来的人生中开始了无尽的担忧与期待。他们担心的是我们的健康,是我们人生旅途的坎坷与否;他们期待的是我们第一句含糊不清的“爸爸、妈妈”,我们第一次得到老师的表扬,第一次拿回优异的成绩单,以及我们成长过程中许许多多的第一次。书中一句朴实的“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提醒着我们每一个人,要对父母怀有一颗感恩的心,提醒着我们在任何场合和时间不能因为各种各样的苍白的理由和借口去敷衍父母无时不在的关心和爱护。在忙碌的工作、生活中,曾经有一个真实而又感人的例子感动了无数的中国人,也感动了我。一位令人肃然起敬的小女孩以她自己带着重病的亲人刻苦读书,她数年如一日的孝行感动了她的同学、校友,生活在同一个城市的普通市民,以及全国各地无数看到相关报道的人,在论坛的留言簿上留言的人将自己真实的感悟毫无保留的留在了网页上,传为佳话。这种类似的例子在我们现实生活中肯定不止一例,但是正是这种未经加工的生动实例唤醒了我们内心伸出那颗感恩的心,使我们扪心自问——面对父母无私的爱,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对父母感恩戴徳!我们有什么理由去忘却父母生身之恩、养育之情!我们对父母付出了多少!我们对父母的关心又有多少!
网上流传有这样饱含哲理的一句话——一个人只有怀有一颗感恩的心,才更懂得尊重的意义。在大学时看邓小平的记录片中,正是怀着感恩的心,一代伟人邓小平在古稀之年饱含深情的说:“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深的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这需要多么博大的胸怀才能说出这样一句话,放眼整个中国,也只有邓小平才有资格说出这句让无数国人认同的话语。邓小平以他朴实、务实的态度为我们中国的迅速发展与强大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为国人创造了美好的生活,使国人在世界上的地位得到了飞速提升。在他让我们中国人赢得尊重的同时,他也得到了我们全国人民的尊敬与爱戴,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尊重。他之所以得到这些是因为他在他的整个一生当中怀揣着一颗拳拳的赤子之心,始终感恩我们共同的祖国与人民。正因为如此,他才在古稀之年说出了那句感动亿万中国人民的话,他无愧于我们整个中华民族,无愧于伟人的称号。从邓小平身上我们可以看到,如果他不是一个常怀感恩祖国之心的人他能为中国做出那么大的贡献,并且得到我们全民族的敬仰和世界的尊重么?
书中有这样一段话:感谢朋友无私的帮助,感谢同事的一臂之力,感谢上级的赏识和鼓励。的确,在社会分工日益细化的现在社会,个人的力量越发显得渺小,缺少了朋友的帮助,我们生活当中步履维艰。如果没有领导的赏识和鼓励,我们得不到优越的工作环境和良好的发展机会,缺少了同事的鼎立协助,我们将在工作中碌碌无为、一事无成。常怀感恩之心,才能使我们以知足的心去体察和珍惜身边的一切事物;常怀感恩之心,才能让我们在平淡无奇的日子里,发掘出生活的多姿多彩;常坏感恩之心,才能让我们更加热爱生活,应对生活中一次又一次的挑战。每一个人在启蒙教育初期都会学习“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道德教育,而在很多人的一生当中,有多少人能发自内心的说他在他的一生中真正时时刻刻都履行了这一道德规范?读完此书后调整好良好的心态,去积极应对生活中各种事物,才能体会到生活和工作的乐趣。共2页,当前第1页1

-热门专题-
-精选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