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级

字数

体裁

话题

阳阳新作《炼爱》读后感 读后感作文

2022-03-10 05:59:00 栏目:读后感作文 来源:蘑菇文
中秋下午,把阳阳的新书带上人迹寥寥的长城。坐在最尽头一个烽火台背阳的台阶上,细读《炼爱》的每一个篇章。因为知道阳阳在看似清淡的细节中,总是隐藏着沉郁的表达,像平静的深海,惊涛骇浪只在海底发生。所以阳阳的文字和选曲表面上能使不少人迷醉,可看得懂十分成色的能有几个?这个暗香浮动的城市里,多数爱情只是疑似爱情,男人女人不动声色地玩着暧昧,说着梦呓的勾引,心里装满卑微的算计和欲望。

真爱多么稀有,多么无敌。阳阳遇到了……两颗几百年前失散的棋子,当今世白子遇到数世前在一场战役中彼此救赎的那颗黑子,怎能暴殄天物?不幸黑子已先一步落入别的棋盘,很难在同一空间与她持续对弈,那么,请原谅缘分的缺陷,笑着欢送它。阳阳在她的文字中做到了……把平面的爱绵延向空间,将有限的长度拉伸为无限的宽度,用微尘般的生命和勇敢的心,曲线救爱——那便是炼爱!

在《炼爱》中,懂得阳阳入世的姿态和出世的情怀的,恐怕只有她和那个用她的青花瓷杯喝茶的人——她的黑子。因为棋逢对手,所以惺惺相惜,很多年,不被打扰,哪怕不被祝福,他们有着自己隐语和苦乐。那颗黑子在她的字里行间以不同人称,在不同时空出现。力量之强大稳固使她即使身陷离“奇迹”最远的角度,也依然不曾乱了方寸。他给她的恋和炼,使她在尚且年轻时就深刻起来。一方面让她的心性沉到冰点,灵性到可以在水面上打坐。另一方面又让她以燎原整个森林的火势来燃烧,灰烬的余温能使两个分开的个体好好生存、静静期待。在她的《石头记》和《补玉》里,不知他能否领会她的心有嘱托。只是我还是感觉她的爱情犹如一个含冤过世的人,让人死不瞑目。

封面上阳阳披着妖娆却可疑的白纱,主人沉静复杂的表情使它看上去更像一条个性自我的公主裙,而非昭示公众的婚纱。她始终是他的公主,只是公主长了翅膀。白纱是炼爱一场的衣裳、炼成后褪去的蝉衣,她的身心永远自由。

阳阳新作《炼爱》读后感

阳新读后感

《启蒙运动的生意》读后感

《启蒙运动的生意》——仅看书名就令人感到好奇:启蒙运动向来与伏尔泰、孟德斯鸠、狄德罗等法国哲人的天才思想联系在一起,而与有利可图的生意何干呢?普林斯顿大学著名的欧洲文化史教授罗伯特·达恩顿通过追踪被视作启蒙运动象征的《百科全书》的出版、修订及销售过程,从社会史、图书史、商业史等角度描绘了一个栩栩如生的启蒙时代。本书的核心人物并非《百科全书》的著名主编狄德罗,而是十八世纪法国的传媒大王庞库克及其合伙人。正是通过他们的努力,《百科全书》才有了更多廉价的版本,并在法国及其他欧洲国家大规模传播,从而到达了普通读者的手中。

达恩顿为《百科全书》做传,将其“生平”的方方面面(如造书、传播、盗版)都专立章节一一勾勒,并展示出启蒙时代的撰稿人、出版商、印刷商、印刷工人以及读者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从而构筑了与《百科全书》息息相关的社会生活和人物世界。我们看到:善于钻营的书商与法兰西学院、科学院的院士们打着交道;出版商之间展开贸易战、进行磋商、达成妥协;商人们为纸张供应绞尽脑汁,为瓜分利益陷入分裂。居于这个世界中心的正是庞库克,他的一生就是一则传奇。学徒出身的他,到了十八世纪七八十年代,就摇身变成了出版业的巨头。在其职业生涯中总共投资过16种报纸,还出版了大量多卷本图书。当时的出版商多趋于保守,总通过出版经典、法律文集和宗教著作获取稳定但有限的收入。庞库克则不同,他敢于向新书和大套的书投资。为了降低这些生意的资金风险,“他建立合伙关系,出售股份,形成复杂的借贷关系”。总之,他为图书贸易注入了企业家的精神。在庞库克及其合伙人的经营下,《百科全书》迎来了澎湃的定购洪流,在出版史上创造了一个奇迹。

在这个成功的商业故事背后,令人不解的是,《百科全书》在1751年第一卷问世时就被当局视作危险书籍,“一直遭到旧正统和旧制度辩护者的公开抨击”。二十余年后法国政府何以容许离经叛道的书大兴其道?这首先在于路易十六统治初期要比路易十五末年开明些,而更重要的是庞库克学会了依靠当局运作生意,他结交权贵寻求保护,降低《百科全书》挑战权威的调门,将商业利益置于意识形态之上。用作者的话说,他“是在体制的中心做投机生意的”。除了向政府靠拢,出版商们还要向公众推销其产品。十八世纪出版商的营销策略是,要想卖出《百科全书》就不能让它看起来高不可攀。他们认为,“很多人会为了显得像是有知识的时髦人物而购买《百科全书》”,因此在销售宣传中他们在品味、学识上做文章。更妙的是,这部书虽得到了政府的默许甚至支持,但表面上当局没有放弃对它的压制,它不能在法国报刊上登广告。如此一来,出版商得到了双重好处:“在利用未被公开承认的官方的保护的同时,可以利用非法出版物的吸引力牟利”。由此可见,商业利润的驱动、营销策略的成功、读者的求知欲及附庸风雅的追求都促使了启蒙运动的深入发展。那么,《百科全书》的定购者究竟是哪些人?它受到哪个社会阶层的偏爱?达恩顿对这一问题的实证分析得出了令人惊讶的结论:商业和工业资产阶级对《百科全书》没有什么兴趣,此书对贵族、法官、神职人员等传统精英倒更具吸引力。

本书的英文版诞生于1979年。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自下而上的历史学”理论方兴未艾,同时印刷文化史也日益受到重视,正是在这样的学术背景之下,达恩顿决心围绕《百科全书》撰写从下往上看的启蒙运动史。这其中涉及到了经济和技术的历史、印刷工人的历史以及图书管理和广告的历史,等等。在达恩顿看来,印刷工并非“只是没有个性的下层工人……就像狄德罗把自己的灵魂贯注进《百科全书》的文字中去一样,他们也把自己的个性印在了百科全书的书页上”。对劳工、印刷技术以及商业运作的关注,都是建立在广博的史料基础之上的。作者仔细考察了印制《百科全书》的瑞士纳沙泰尔印刷公司遗留下的全部文献,对这些庞杂无序、晦涩难懂的史料的精心梳理,体现出作者非凡的洞察力。另外,早年担任记者的短暂经历,也使作者对出版史的观察更加敏锐。这些条件促使此书在出版当年就荣获了美国历史学会的LeoGershoy奖,并成为出版史研究的典范之作。

(《启蒙运动的生意:<百科全书>出版史(1775-1800)》,罗伯特·达恩顿著,叶桐、顾杭译,三联书店2005年12月版)

-热门专题-
-精选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