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级

字数

体裁

话题

钱汉东《寻访中华名窑》读后感 读后感作文

2022-03-10 05:59:00 栏目:读后感作文 来源:蘑菇文
散文家钱汉东是一个很有生活情趣的人,由于对传统文化的炽烈热情,工余之瑕,浸沉于古玩鉴赏,达到入迷的程度。鉴赏必须要有实物,博物馆的大门敞开着,但不可能天天泡在博物馆里,于是他开始从市场、甚至摊贩手里,逐步精选了一些瓷器收藏起来,晨风月夕,加以观摩甄审。就这样,他对瓷器从鉴赏走向收藏,再迈步跨入了瓷器研究者的行列。这一发展的过程顺理成章,但在当初,他自己未必料想得到。

2002年6月,钱汉东的《人间瓷话》在学林出版社问世。美国国际合作委员会主席陈香梅女士为之写了序文,指出“他用散文笔调轻松地品赏古陶瓷,用文化人特有的视角写出了他内心的真切感受。”对这本书的文风和可读性做出了很高的评价。另一篇序文是上海博物馆馆长陈燮君先生写的,对书中所收《雷峰地宫与瓷无缘》、《烽烟催生长沙窑》诸文的学术成就也作了毫无保留的肯定。《人间瓷话》出版不久,就被上海市振兴中华读书指导委员会推荐为2002年读书活动用书,也是作品深受读者欢迎有力的证明。

《人间瓷话》的出版之后的第三年,钱汉东又有研究瓷器的新著《寻访中华名窑》出版,无论对他个人,还是对学术界,应该说是一件十分值得庆幸的大事。

把《人间瓷话》和《寻访中华名窑》两本书作一比较,可以发现在三个方面有显著的提高:

一、钱汉东当初从散文家的角度,写鉴赏瓷器的文章,主要是凭兴趣,而且只能“有啥写啥”,《龙山黑陶举世一绝》用了《辞海》较多的释文以及20世纪30年代考古家尹达的论述。图片则是蛋壳黑陶高柄杯、黑陶罐、黑陶圈足豆三帧。主要论点认为当时人们用黑陶作礼器、神器,所技艺显得特别精巧。在《寻访中华名窑》的《在青岛品龙山文化》则是作者亲自到离青岛不远的胶州三里河村实地考察龙山文化的调查报告,也引述了1974年、1975年在遗址发掘的经过和收获,内容自然丰富多了,图片也作了调整。

把《人间瓷话》的《神奇的马家窑》等文和《寻访中华名窑》的《破译马家窑彩陶之谜》等文作比较,都会发现虽然内容大体相似,但后来写的更准确、更全面而系统化,而且经常有新的第一手材料。

又如反映辽代契丹文化的赤峰窑,《人间瓷话》未有记载,作者为了填补这一巨大空白,亲自于2004年金秋到了赤峰市西南60公里的缸瓦村,对现场作了周密的考察,并与赤峰市博物馆馆长刘冰作了学术交流,写出了图文并茂的《草原瓷都赤峰窑》一文,对辽金元文化贡献甚大。这一类的例子,不胜枚举。正因为钱汉东立志要展示中华古代名窑的全景,所以凡是中国陶瓷史上所有的空白凡是能填补的,他都填补了。

二、经过对中华名窑的全面考察,他对每一座名窑的历史演变,整个兴旺走向衰落的过程以及名窑之间彼此的关系有了系统的认识,甚至国内外的前辈学者对中国古代文物、瓷器的研究成果也看得更具体更准确了,因此其学术价值也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2004年写成的《苍凉的西夏灵武窑》内容十分精辟,特别提到1997年出土的西夏黑釉槽心瓦。他还从遗址上采集了“一些姜黄釉瓷片”,发现灵武窑曾受耀州窑的影响。这种种,为我们了解基本已失传的给人以无限神秘感的西夏文化提供非常有价值的信息。

再如对曾任瑞典地质调查所所长的安特生,作者在《破译马家窑彩陶之谜》一文中,专门写了《安特生其人其事》,十分客观地论述了他发现周口店“北京人头骨化石”以及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寺注文化、辛店文化的重大功绩。附带地阐述许多事实,安特生并非偷盗敦煌文物的伯希和之流。

三、《人间瓷话》主要是坐冷板凳写出来的,而《寻访中华名窑》是长时期田野考古的报告。工作的方式方法决定了《寻访中华名窑》的文学色彩更浓厚,诗情画意随时有所涌现。例如《杜甫故里唐三彩窑》说到“举世闻名的昭陵六骏,是唐太宗李世民命著名艺术家阎立本主持设计的,将自己生前骑乘过的六匹骏马以高浮雕形式刻画上石,作为自己陵墓的永久纪念物。它凝聚了这位一生戎马生涯的开国皇帝对战马的生死情结,对大唐创业艰难的深切眷顾。”文字流畅而激情充沛,在考古学术论著中迄无先例。

又如《中华瓷魁汝窑》有这样一段话:“面对这堆美不胜收的汝窑瓷片,我看到了皇室的奢华,看到工艺的绝伦;……我仿佛聆听了一次生命诞生的过程,生命的博大与渺小,永恒与短暂,竟然那么和谐自然地融会在一起。”这是在评述汝窑美丽的瓷片之后说的作者的感觉,却又很像抒情的散文,很容易引发读者的同感,从而加深对汝窑的印象。

以上,我分别谈了此书三个方面的特点。但是,还有一些想法、看法:

任何一本书,不外包括内容与形式两个方面的问题,学者写学术论著,当然要考虑怎样才有可读性。散文作家的作品首先有取材问题,专写春华秋月也不行。我认为《寻访中华名窑》的意义和价值,决不仅限于书的本身,而是对所有的学者、作家都有启发。

一位作者要兼有新闻记者的敏感、作家的才华文采和学者的渊博精深,并非易事。在前辈之中也不多,萧乾先生是一位,别的人我一时还举不出。如今钱汉东在向这个方向努力,前途未可限量。

我曾说过此书是中国陶瓷研发史上的里程碑。现在要作补充说明:因为在此之前,学术界并没有出版过在全中国进行地毯式寻访的全面调查古代名窑的著作,此书是空前的一本。而这一大批古代名窑如今得到妥善保护,或建立了博物馆的,仅是一小部分,有的淹没在荒烟蔓草之中已极难寻访、遗存散失殆尽。铁路、公路、飞机场一直在兴建、扩建,地震、洪水、泥石流等灾害不断发生,现在能寻访到的名窑,若干年后也可能荡然无存,那时再写此书,困难将更多,不可能再掌握到如此多的第一手材料,因此,此书不仅空前,而且也是绝后的。从这两点来看,《寻访中华名窑》当然是中国陶瓷研究史的里程碑。

钱汉东《寻访中华名窑》读后感

寻访读后感中华钱汉东

《炼爱》读后感

中秋下午,把阳阳的新书带上人迹寥寥的长城。坐在最尽头一个烽火台背阳的台阶上,细读《炼爱》的每一个篇章。因为知道阳阳在看似清淡的细节中,总是隐藏着沉郁的表达,像平静的深海,惊涛骇浪只在海底发生。所以阳阳的文字和选曲表面上能使不少人迷醉,可看得懂十分成色的能有几个?这个暗香浮动的城市里,多数爱情只是疑似爱情,男人女人不动声色地玩着暧昧,说着梦呓的勾引,心里装满卑微的算计和欲望。

真爱多么稀有,多么无敌。阳阳遇到了……两颗几百年前失散的棋子,当今世白子遇到数世前在一场战役中彼此救赎的那颗黑子,怎能暴殄天物?不幸黑子已先一步落入别的棋盘,很难在同一空间与她持续对弈,那么,请原谅缘分的缺陷,笑着欢送它。阳阳在她的文字中做到了……把平面的爱绵延向空间,将有限的长度拉伸为无限的宽度,用微尘般的生命和勇敢的心,曲线救爱——那便是炼爱!

在《炼爱》中,懂得阳阳入世的姿态和出世的情怀的,恐怕只有她和那个用她的青花瓷杯喝茶的人——她的黑子。因为棋逢对手,所以惺惺相惜,很多年,不被打扰,哪怕不被祝福,他们有着自己隐语和苦乐。那颗黑子在她的字里行间以不同人称,在不同时空出现。力量之强大稳固使她即使身陷离“奇迹”最远的角度,也依然不曾乱了方寸。他给她的恋和炼,使她在尚且年轻时就深刻起来。一方面让她的心性沉到冰点,灵性到可以在水面上打坐。另一方面又让她以燎原整个森林的火势来燃烧,灰烬的余温能使两个分开的个体好好生存、静静期待。在她的《石头记》和《补玉》里,不知他能否领会她的心有嘱托。只是我还是感觉她的爱情犹如一个含冤过世的人,让人死不瞑目。

封面上阳阳披着妖娆却可疑的白纱,主人沉静复杂的表情使它看上去更像一条个性自我的公主裙,而非昭示公众的婚纱。她始终是他的公主,只是公主长了翅膀。白纱是炼爱一场的衣裳、炼成后褪去的蝉衣,她的身心永远自由。

-热门专题-
-精选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