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级

字数

体裁

话题

沈嘉禄《美女鸭头颈》读后感 读后感作文

2022-03-10 05:59:00 栏目:读后感作文 来源:蘑菇文
对于能吃的人,我向来羡慕。我羡慕他们有一副好胃口,特别是有的人大腹便便,似乎有一副“大肚能容,容天下可容之物”的风度。如果他不光能吃,而且还能写。将美食的体验和感觉一篇一篇地写出来,吃而优则家,这就叫我不光是羡慕,简直是钦佩了。作家沈嘉禄兄就是这样一位让我佩服的美食家。

其实嘉禄兄照我的观察,他的胃口很一般,应该说他倒不是能吃,而是会吃,当然也更会写。所以,许多大餐小鲜在常人的嘴里只是一嚼而过,但到了嘉禄兄的笔下,则拉拉扯扯、洋洋洒洒可写出许多道道来,不论是西餐的洋历史还是中餐的土渊源,是时尚都市中的美食潮流还是家常酬酢间的风土习俗,他都能一一拉来笔下,中外今古,妙喻联想,让你读得趣味和滋味一起涌上心头。尤其是像我这类“囫囵吞枣”之人,虽时常叨光与他同餐,但读了他的美食妙文,却常常后悔自己吃得太粗糙,有时真恨不能马上返回重吃一遍。

这本由上海书店出版的新著《美女鸭头颈》,已是沈嘉禄先生的第三本美食专集,其用纸与装帧乃至插图都非常的精美,再辅之以嘉禄兄惯有的幽默调侃文字,餐桌上的生香活色都被他活龙活现地转移成纸上风云了。在《美女鸭头颈》的书序上,还配刊了一方著名篆刻家陆康先生的印章“澹处还他滋味多”,点缀得恰到好处。嘉禄兄为人澹然,但他趣味甚高,无论是琴棋书画,还是收藏鉴赏,他都有不俗的玩法,所以我称他是一个具有艺术趣味的美食家,这样的朋友写起吃的文字来,总难免是多滋多味的!

沈嘉禄《美女鸭头颈》读后感

头颈读后感美女沈嘉禄

名著读后感之《爱的教育》读后感

《爱的教育》自二十年代被夏丐尊先生译介来后,被誉为著名的儿童读物。为教育界及一般人士所喜读。

这是一部小书,这是一部巨著。意大利的文学在中华的译介,除了但丁那部著名的《神曲》,多少华章,尚不及这部小书对无数人的益处。 


我是在高中一年级读到这本书的,安立柯这个小孩子的所行所为、所思所想,让一个初经启蒙的少年胸中似乎有火焰在燃烧。那些书中的故事让我把它居为奇书一部,拿书中的章节向多少同学炫耀。

《爱的教育》其实包含了两个部分,即《爱的教育》和《续爱的教育》。前者是丐尊先生据日译本翻译,后者是亚米契斯的朋友所著,也是据三浦关造的译本来的,对前者是一个合适的补充。

这个补充体现在哪里呢?体现在二者的分别与心理进展的连续性上。《爱的教育》是安立柯做小学生的心理记述,主人公是安立柯及其父母,续集则是他做中学生时的记述,主人公是他的舅父白契。正像译者所说的,可以看到,亚米契斯的《爱的教育》是感情教育,软教育,而续集所写的却是意志教育,硬教育、《爱的教育》中含有多量的感伤性,而续集中却含有较多的兴奋性。

夏先生的话比什么都能说明问题:

“我在四年前始得此书的日译本,记得曾流了泪三日夜读毕,就是后来在翻译或随便阅读时,还深深地感到刺激,不觉眼睛润湿。这不是悲哀的眼泪,乃是惭愧和感激的眼泪。除了人的资格以外,我在家中早已是二子二女的父亲,在教育界是执过十余年的教鞭的教师。平日为人为父为师的态度,读了这书好像丑女见了美人,自己难堪起来,不觉惭愧了流泪。书中叙述亲子之爱,师生之情,朋友之谊,乡国之感,社会之同情,都已近于理想的世界,虽是幻影,使人读了觉到理想世界的情味,以为世间要如此才好。于是不觉就感激了流泪。

这书一般被认为是有名的儿童读物,但我以为不但儿童应读,实可作为普通的读物。特别地应介绍给与儿童有直接关系的父母教师们,叫大家流些惭愧或感激之泪。”

然而就是这部能让大家“流些惭愧或感激之泪”的作品,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不能仅仅作为一种儿童读物继续地广泛阅读下去。这不能说不是一种遗憾。

在我们的中小学教育中,“爱的教育”这四个字,说来容易,做起来又何其难!在教育的整体认识上,作为一个完整教育过程的学校教育,它永远不是也不可能是以儿童为目的的,它首先考虑的是现实社会中各种矛盾的存在和社会本身的发展,是一代代的儿童将成长为什么样的人的问题。在这一点上,教育不仅仅是自由的,也是强制的。集体教学的形式一经奠定,所谓“因材施教”只能是一个需要不断努力的目标。

从这一点上来说,《爱的教育》也在用成人的标准要求一种教育,我们毕竟不能与儿童一样生活在儿童的世界中,儿童也在成长,他们也不会永远地停留在儿童的标准上。这也是为什么我们看到安立柯进入中学后没有任何的惊诧,而是觉得顺理成章的缘由。

说到这里,我又想起书中关于儿童爱国的那些故事来,那时我常常想起法国作家都德的《最后一课》,觉得在精神上有着惊人的相似。在历史进展的过程中,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曾联系得如此紧密,这不是小丸子她们可以说明的一种东西。而国家,正处在惊人的变动中。

这就是我为什么要写写这本曾经影响过很多人,但现在已波澜不惊的《爱的教育》的原因。不仅仅因为我短暂的教师经历,也因为在采访中我看到的那些贫穷的儿童和深受伤害的幼稚心灵。

 

-热门专题-
-精选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