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级

字数

体裁

话题

拿什么书给我们的孩子 《365夜故事》读后感 读后感作文

2022-03-10 05:56:00 栏目:读后感作文 来源:蘑菇文
拿什么书给我们的孩子 童话故事像一只神鸟,让孩子们骑在背上,然后张开彩色的翅膀,飞向一个广阔、新鲜而神奇的天地。最新彩图版的《365夜故事》不仅给了孩子365个神奇故事:《小女巫琳达》《嘘,别吵》《面子最重要》《给你一个惊喜》……还给了孩子365个美丽图画,美丽的图画就像翅膀,帮助孩子们和故事一起飞翔。做过多年幼儿园老师,说起孩子来就滔滔不绝欢天喜地的王一梅,因为给孩子写好听的故事,而获得了国家图书奖、冰心图书奖、作协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最近她又给孩子们写了三本故事书:《住在楼上的猫》《书本里的蚂蚁》《蔷薇别墅的老鼠》,她说它们是感动少儿的故事,故事里有很多的真、善、美。同样是故事,《迪迦奥特曼》则告诉孩子们怎样战胜假、恶、丑,告诉孩子们什么是勇敢和正义,告诉孩子们勇敢和正义的力量。如果说真、善、美的故事闪耀着人性的迷人的光芒,那么,勇敢、正义、坚定的故事,同样闪耀着人性的灿烂光芒——帮助弱小,疾恶如仇,伸张正义,坚毅顽强,勇往直前,梦想永存。梦想、希望、正义和勇气,是《迪迦奥特曼》的主题,也正是人之初的小朋友们的心灵之音。小朋友跟随迪迦奥特曼,和他一起经历艰难,和他一起享受胜利,从中感受理想主义的美丽色彩和英雄主义的豪迈情怀。从《迪迦奥特曼》这么受孩子们的追捧,我们可以感觉到孩子们是多么向往勇敢和正义。

两位最卓越的儿童画家、作家何艳荣、王晓明老师用他们或充满温情,或充满幽默的新作“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从小养成好习惯》《瞧我多能干》《小小手,真灵巧》《我爱我的幼儿园》)、“行为哈哈镜”(《大喷嚏》《笨狼冰淇淋》《对牛弹琴》《爱不释手》)来告诉孩子们做事的道理,做人的道理。

除了“情商”,小朋友的“智商”也是不容忽视的。最近出版的这一类的游戏、认知书也有好多,最受欢迎的主要有:“米老师到我家”(米老鼠)、“迪斯尼描红系列”“米老鼠教你……”“迪迦奥特曼卡通王”(简笔画、蒙纸画、涂涂色、添添画)、“迪迦奥特曼游戏王·大搜索”(怪兽的魔镜、被追的路西亚、真假奥特曼)……通过让孩子们动手动脑,培养锻炼他们的观察力、想象力、判断力、记忆力。

美国教育家霍力斯·曼说:“一个没有书的家,就像一间没有窗的房子”。慈爱而聪明的父母当然不会让孩子在黑暗中摸索的,不会的。

拿什么书给我们的孩子 《365夜故事》读后感

给我们读后感拿什么孩子故事

《谈性正浓》读后感

《谈性正浓》:于性之外的趣味

说来惭愧,有时候和几个无聊友人(同性)看到电视里火辣的丰乳广告,就感叹“现在的孩子真幸福啊,我们那时候……”是的,在丹碧丝广告刚泛滥的时候,我们这代人的青春气就已经过去了。但是青春期过去了,只是性朦胧阶段过去了,情感往往在涉及婚姻的时候,才真正显露出我们关于性与爱的教育的先天不足。曾看到有人说这个网络资讯时代是“审美不能自理”的时代,其实也是“感情不能自理”的时代,只要去看看各大门户网站的首页,然后从那些“泛红”的标题点击进去,必然可以到达一群不能自理者的乐园——“两性论坛”之类。这是一个巨大的落差,一边是高速前行、色情泛滥的网络时代,一边是从未有过正确的性导向和爱教育的无知者。所以,拿到这本《谈性正浓》的时候——更准确说看到一个“百名作家”的超豪华谈话阵容的时候,并翻开目录有“换妻”这样的题目跃到瞳孔里的时候——如果封面是纯白色的,会有人误以为是本“性爱白皮书”。

当然这是夸张的说法,《少女之心》这些书从来不曾在民间消失,但是“精英谈性”无疑在中国是罕见的,更何况是大规模的一群赫赫有名的精英。印象中李敖之女李文有篇杂文也叫“谈性正浓的种群”,开篇好像说要解放观念首先解放语言,她举荤段子之例,而《谈性正浓》这部书里是用文字对谈(形式虽是座谈,但看得出作家们是用文字交流),文字有遮蔽性,更何况是公开的文字,所以包括主编荆歌在内,每逢一个话题,都自我撇清——我没网恋过、我没外遇过、我没换妻过(这个更要说想也没想过)。这种撇清当然不利于话题的深入,但在遮掩之下,作家们仍然有许多有意思的见解——或者只是说一种形容,也很有意思,比如毕飞宇谈到萨冈的性描写“像一条船颠簸在海上,简单极了”;或者诗人汤海山讲性感“是等着路过的风景,和心理那点秘不外宣的东西逢着了、撞着了”,这些随手能翻到的句子,是对谈话者遮掩之外的意趣。

李文讲荤段子可以调节气氛,《谈性正浓》里也“收集”了一些“段子”,仅《换妻》一节就有五六个“段子”,有杂志上的小道消息,有亲耳所闻者,有博览群书得来的——这几点都是作家们有的“特有资源”,小说家诗人导演都是日常生活的观察家,他们对身边发生的事、报纸上的社会新闻有格外的敏感和体悟,当然读书更是必修课,所以《谈性正浓》带给我们的其实要比“性”,甚至单纯的情感,这个话题更多、更广泛。

此书封面上的宣传语是“一部敏感话题的对话录,一部情感生活的指南书”——我觉得“指南”倒也未必,这些作家常常“指东打西”,更或许就像诗人说“功夫在诗外”,它提供了性和感情之外的一些随想和领悟。有些思想的片断,做成小说太短,做成诗太小,收录在一本谈话录中,以免如唾随风也好。惟一的遗憾是,这部谈话录,味道还不够“浓”,或者说这些精英们多少显得有点保守。

-热门专题-
-精选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