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级

字数

体裁

话题

高考:阅卷老师青睐怎样的作文 800字高考作文

2022-03-15 07:22:19 栏目:高考作文 来源:蘑菇文

  一、2007年高考作文命题的特点及趋势

  分析研究2007年全国高考作文命题对备考2008年高考作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当前高三语文作文备考必须认真分析研究2007年高考作文命题的特点并由此分析未来高考作文命题的走向,以增强作文备考的针对性与实效性。

  2007年高考作文命题有什么特点,哪些地方值得我们特别关注呢?与往年相比,我认为以下三点应当引起我们重视。

  1、命题作文明显增多

  在2007年全国高考的十八套语文试卷中,有五套试卷采用了材料作文,三套试卷采用了话题作文,十套试卷采用了命题作文。

  2006年高考作文中的命题作文只有5篇,加上重庆卷的片段作文“车站一瞥”也不过6篇,2005年高考作文中的命题作文只有3篇(北京卷、天津卷、辽宁卷),2004年只有1篇(北京卷),而2007年则有10篇,占据了2007年高考作文的半壁江山,命题作文呈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

  命题作文是不是高考作文命题的理想形式,我们可以讨论。但它的强势回归让人更深的感受到了高考作文命题改革的艰难与无奈。尽管命题作文卷土重来的原因有很多,但是无论其原因是什么,也无论其理由是否成立,现在,我们都不能不对这曾经热极一时也曾备受冷落而今又强势重现的传统命题形式另眼相看。

  2、命题形式多元化,逐步从开放走向限制。

  从近十多年的高考作文命题形式来看,我们发现,它经历了一个由材料作文到话题作文再到命题作文,材料作文、话题作文和命题作文多元化并存的发展轨迹,总体趋势是从开放走向限制。

  2005年全国各地高考作文,命题方式丰富多彩,除了话题作文之外,命题作文、材料作文等几种形式都出现了,呈现出交融的局面。2005年,话题作文的霸主地位首次受到了冲击,材料作文和命题作文合起来已经占到16道作文题中的7道,几乎瓜分了半壁江山。2006年话题作文进一步萎缩,只有7道题目,而当年的命题作文已占到6道,几乎与话题作文平分秋色了,另外的4道作文题属于材料作文。到了2007年,这种格局进一步明朗化,本年度命题作文已经完全取代了以往话题作文的统治地位,占据了18道作文题中的10道,材料作文有5道,也开始超过话题作文的4道。

  话题作文倍受冷落,命题作文逐步升温,这已经是一种不容置辩的事实。出现这种局面决非偶然。由于上文已经谈到的话题作文存在种种弊端,话题作文导致的宿构、套作、抄袭越来越多,使话题作文这些年年受到了各方面的非议批评,话题作文生存的空间越来越狭小。而话题作文的弱点正是命题作文的优点。命题作文对题意有严格明确的限定,能有效防范宿构、套作和抄袭,确保考生公平竞争;并且,由于话题作文的开放性,使作文阅卷很难制订一致的阅卷评分尺度,难以控制作文阅卷的主观差异,而命题作文的限定性便于制定统一的便于操作的评分标准,更方便阅卷。此外,命题作文在中国历史上漫长的科举考试中一直沿用至今,包括港台地区至今仍延续这一形式,世界各国的作文考试也主要采用这一形式,因此从历史和地域的角度看,命题作文更具备继承性,更能与世界接轨。

  可以预见的是,随着命题作文在近三年的命制实践中积累的经验更加丰富,特别是伴随着京津沪等地一些颇受好评的作文题的影响的扩大,更由于命题作文试题异彩纷呈,能更加鲜明地体现地域的经济、政治、文化特色,命题作文必将受到更多省市高考命题组专家的青睐,许多近年来没有尝试过命题作文的省市很可能会借鉴启用这一形式,原来已经使用命题作文的省市或许会继续延续这一成功的做法。当然,也不排除原来连年采用命题作文形式的省市为了避免猜题压题,而有意避开命题作文,如2004年、2005年、2006年一直采用命题作文形式的北京市在2007年又回过头来采用材料作文形式。

  但高考作文的命题形式由开放性的话题作文逐步回归限制性的命题作文,这一整体趋势是清楚的。

  3、贴近考生生活,引导考生写自己,写现实,为考生提供了展示个性的平台

  我们总是希望并要求考生写作文要叙写自己的生活,要表达自己的独到见解,要抒发自己的真实情感,文中有“我”,力戒空泛。然而要做到这一点,往往需要两个条件,一是命题必须贴近考生生活,二是考生必须关注现实生活,否则就难以做到。

  我们希望考生写出有个性的作文,这就要求作文命题能够成为考生反映现实生活、展示自我个性的平台,使考生面对作文题就有写自己、写生活的欲望,这样才有可能出现更多的内容丰富、个性鲜明的作文,同时更好地引导高中作文教学,使高考作文正确发挥其导向作用。

  我认为,从总体上看,2007年高考作文题贴近学生生活,导向科学合理,为考生表现个性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平台。

  2007年高考的一些作文题明确要求考生写自己的生活与感受。如湖南卷的命题作文“诗意地生活”,要求考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与感受”来写;辽宁卷的命题作文“我能”,要求考生联系自己的“感受和认识”来写;浙江卷的话题作文“行走在消逝中”提示考生“可讲述你自己或身边的故事,抒发你的真情实感,也可阐明你的思想观点”:这些作文题都十分明确地传达了命题者的意图与导向。命题者希望考生多写自己的生活,多写自己的感受,希望作文题能够成为考生充分展示自我的平台,这些都具有良好的导向作用。

  有些作文题虽然没有对考生直接提出写自己的生活、感受和认识的要求,但是题目本身贴近考生生活,能引导考生去触摸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内容。如重庆卷的话题作文“酸甜苦辣说高考”,没有回避高考这一与考生联系特别紧密的学习和生活的内容,让考生写他们所熟悉的高考,写他们对高考的各种感受。江西卷的命题作文“语文,心中的一泓清泉”和“语文,想说爱你不容易”,让考生写自己对语文的感受或看法,既贴近考生的认知范围,又与平时的语文学习联系密切,而且题目本身又极富有人文色彩和文学情趣,有利于抒写考生的个性情怀,有利于考场上的即兴发挥。此外,湖北卷作文题所引发的对母语的思考,全国卷(Ⅱ)作文题所引发的对捐助的思考等,题目内容涉及课堂内外现实生活的不同方面。这些题目不仅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真实体验,而且具有较为广阔的变化空间,有利于引导考生关注现实生活,更好地表现个性,考生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这样为考生搭起了充分展示自我的平台。

  二、阅卷教师的心理趋向

  1.书写漂亮,工整干净,没有错别字。这是取悦阅卷老师的第一步。

  2.拟一个好题,这是取悦阅卷老师的第二步。

  3.开门见山,直奔主题。这是取悦阅卷老师的第三步。

  800字的文章,不容许考生转弯抹角。

  90秒的时间,老师最喜欢一眼见“底”。

  4.有深度,有广度。

  深度,是指作文的思想性和思辨性。

  广度,是指作文的所体现的知识面。

  5.自然为文,突出“三真”。

  ——真实的情感流露;抒情自然,流露自然。爱和恨都是有原因的,都是有积累的过程的。符合学生阶段的情感实际。如学生喜欢的是超级女声,很少喜欢京剧(也有例外)。

  ——真实的经历呈现;学生自己的经历,符合中学生年龄阶段的人生经历。

  ——真实的思维展示;体现思辨性。哲学方法分析问题。辨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注意的观点。

高考:阅卷老师青睐怎样的作文

高考作文漏洞百出许多语文老师深感心痛

  鲁迅被“四人帮”迫害致死,苏东坡在北海放羊19年,张飞和宋江穿越时空成了拜把子的兄弟……这些不是科幻小说里的内容,而是这两年高考作文里出现的种种错误。这些常识性错误让许多语文老师感到心痛,也引发了更多人的思考。

  “鲁迅在‘四人帮’攻击他的时候,拿起手里的笔反抗,最后坚强地牺牲了”;“薛宝钗在大观园里吟唱道:你是风儿,我是沙”;“宋江拜把子兄弟张飞把他从狱里了出来,然后一起亡命天涯”;“孔子从小读书勤奋刻苦,有一次进京赶考,终于考上了”……

  许多人不愿意相信,上面这些漏洞百出的文章是来自高考考生的作文,因为错的实在太离谱。但事实上,在2003年到2006年高考作文阅卷中,老师们发现了比这更多的错误。

  有的是缺乏文史知识,没有起码的时代概念,写作中相关的人物、时间、事件、地点乱成了一锅粥;有的是对历史名人、经典名著张冠李戴、胡拉乱凑。

  看着一条条的错误,全国模范教师、西安市青年路小学语文老师陈晓鸥的微笑渐渐消失了,代替而来的是阵阵叹息声。

  陈晓鸥说,听了以后觉得挺难受的,因为我在小学教了16年了。我觉得是孩子们欠缺文化沉淀,积累不够,所以才会闹这样子的笑话,我们小学教师的责任是非常大的。为了要进这个门从小学中年级开始,唯一的目的就是孩子升学,我带着毕业班的孩子 离毕业还有半年的,都不太好好学了,我说孩子们你们怎么了,孩子们一笑说,老师你放心 我们现在只考奥数,连语文卷子都没有了。我听了,可难过了,突然觉得传道授业解惑都不重要了。

  陈老师直率地说,语文教学之所以有今天的尴尬局面,根本原因是应试教育造成的。一些小学生连汉字都还没写好,就陷入到各种数学、英语的竞赛中去了。

  小学是这样,那中学呢?江西省玉山一中的丁田老师25年来一直从事高中语文教学,他对学生在写作中越来越多的常识性错误已经习惯了。他觉得出错不能全怪学生,关键是“考试成绩”至上是各个学校的通行做法,而且和老师的奖金、职称紧密相关,学生们没有太多的空闲时间去课外阅读。

  丁田说,语文不是一朝一夕上来的 本来语文教学不等于是一种高考,应该是一种文化的熏陶 、文化的长城 ,就是现在大学里的大学生、研究生包括高中里面的学生,语文的程度,使我们老师觉得很悲哀、很无奈。

  江苏南通如皋中学的施潇潇刚刚参加完高考,被清华大学录取。她比较能理解同学们的失误,学生们面临的考试压力太大了,不能要求他们面面俱到。“我觉得这其中的原因比较复杂,因为像我们这一代人,从小上学就是为了高考时考一个好大学,形势所趋,因为大家都是这样子。”

  对于错误,小学老师、中学老师和高考考生都有自己的体会和苦衷;对于心痛,他们都希望在上了大学以后,学生们能够挤出时间,为自己补上这一课。

  复旦大学社会学系教授于海希望青少年明白一个道理,为文字、为分数而阅读,为考试、为应付而写作,终究是一种功利行为。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和文史知识是一项基本要求,而且对于青少年的精神、道德、责任和修养的培养都至关重要。

  于海说,这种教育实际上是让我们整个学习面都非常窄了,中小学生的阅读能力都在下降,无论学什么,最重要的是文史是一个基础的东西,这谁也不能越过的。谁都要思考、谁都要和别人打交道、谁都要有基本的表达能力,这是文史。所以,现在的应试教育大大压缩了每个孩子基本的文史传统。这个文史不光是一种修养的问题。的确是从这里面培养某种精神、道德价值、人的责任、人格的要求。

-热门专题-
-精选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