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级

字数

体裁

话题

高考作文立意创新12招?出奇制胜法 800字高考作文

2022-03-15 07:22:19 栏目:高考作文 来源:蘑菇文

  考场作文立意多求稳妥,确保一个稳定,但如果人人满足于此,阅读岂不疲倦?也有一类文章,它们以“险”取胜,“意”在人外,闪出智慧的灵光,令人读后不由拍案称奇,这种“奇”指的是不落窠臼,独辟蹊径,走的是险道,险得成功,实际是一种创新。创新也就是创造。什么是创造?创造有两个要件,一是“创”,二是“造”。所谓“创”就是打破常规,想出新的;所谓“造”就是在打破常规的基础上构建有实际意义的东西。有人把这个过程概括为“荒谬的合理化”,也即提出超越常理、违背常规甚至有些荒谬的构想和创意,然后想办法使之合理化,让别人认为合情合理。

  在我们的生活中,面对同一事物或同一材料,人们往往会有不同的感受和不同的看法。而只有善于思考的人,才能有新奇独立的感受和心得。例如,同是看赛跑,人们总是赞美跑在最前面的人,嘲笑跑在最后面的人。但是鲁迅先生却赞美“那虽然落后而非跑至终点不止”的人。他把着眼点放在“不耻最后”者身上,发掘出他们身上的那种顽强不屈的精神。这个立意与众不同,不但新奇,而且深刻。那么怎样“出奇”呢?

  一、出奇,要有甘冒风险的勇气。出奇是一种可贵的创新思维,更是一种可贵的精神境界,没有一点冒险精神,满足于四平八稳,如何能摧枯拉朽,推陈出新?凡有创新品质的学生,即使在大的立意观点方面一时无法全面突破,也应尽量在细小的方面“跳一跳”。

  二、出奇,要有拒绝平庸的气度。拒绝平庸就要突破模式的束缚。模式是出奇的死敌,只有突破模式的桎梏,才能写出与众不同的东西;只有从模式中突围出来,才能让创新的思想在蓝天上自由飞翔。当然,我们鼓励“出奇”,但对“出奇”的认识要全面辩证。出奇要有基础,脱离了自己的实际就会走火入魔,沦为猎奇或胡说八道。出奇也不会是横空出世、亘古未有之奇。对多数考生来说,只能是较之一般人在某一点上新一点、深一点、广一点,巧一点。

  例文1

  曹雪芹所著《红楼梦》当之无愧是中国历史上成就最高的一部小说。其中涉及的许多问题,不同知识结构,不同认识角度和不同世界观的学者有着不同的见解,由此而形成的“红学”研究令世人瞩目。作为一个无名后辈,冒昧谈谈我对《红楼梦》最深刻的认识??反腐败。

  《红楼梦》中的贾府本是烈火烹油、鲜红簇锦的钟鸣鼎食之家,可就是因为有一帮腐败分子,搞得天怒人怨,使“白玉为堂金作马”的赫赫贾府彻底覆灭。贾府中的反腐败斗争之所以失败,首先是领导对反腐败工作失之于软,失之于宽。贾府的最高领导人贾政,自己也算是一个廉洁的干部,有时也真想动动真格,对贾府的腐败问题进行整顿。可是当贾母一出面作梗,王夫人一吹枕头风,其“真格”也就变成了“银样蜡枪头”。

  其次,权贵勾结,包庇腐败分子。贾母在贾府中虽无官无职,但她却以贾府的太皇太后自居。她重用腐败分子王熙凤,包庇穷凶极恶的贾琏。贾琏在外养情妇、蓄小蜜,被人抓住把柄,告到贾母处,贾母却包庇说:“小孩子们年轻,馋嘴儿猫似的,怎么保得住不这么着。”

  再次,硕鼠当权,一手遮天。贾府中最大的硕鼠非王熙凤莫属。这个泼辣妇人常与其他腐败分子同流合污。她“弄权铁槛寺”,贪贿害命两条,争风吃醋,设计害死尤三姐、鲍二家的。她还靠着官家的权力,凡是贾府有什么美差、肥缺、工程什么的,谁送礼多就派谁去。除此以外,还带出一大帮蛀虫,弄得贾府乌烟瘴气,加速了贾府这座大厦的倾覆。

  最后,腐败分子拒绝教育,压制监督,也是反腐失败的重要原因。贾府的焦大,自以为劳苦功高,刚想对贾府中“扒灰的扒灰,养小叔子的养小叔子”的不正之风进行监督,却被捆了个五花大绑,塞了一嘴马粪,扔进了后厨房。“从《红楼梦》中,经学家看到了《易》,革命家看到了排满,道学家看到了淫,才子看到了缠绵,流言家看到宫闱秘事。”(鲁迅语)而我却看到了反腐败。

  这也算是别具一格吧!

  对同一事物不同的人有不同看法,辩证客观地去看问题是首先重要的。

  这是一篇出奇制胜的好文章。没想到该考生竟能以《红楼梦》里引出反腐败的话题,更没想到由此说出那么多道理,选材新颖,思路开阔。大家定会边读边想,甚至有时会笑出声,因为他使我们联想到不少现实问题。这既体现了该生对社会生活的深切关注,也展示了本文较高的认识价值。

  例文2

  多彩的人生构成多彩的生活,多彩的生活蕴含着多彩的答案。

  ??题记

  “1+1=?”面对这道简单而又复杂的计算题,答案彼此不一,丰富多彩。

  而我要说:1+1=1。请听:

  1个老师+1个家长=1张天罗地网;

  1张试卷+1支笔杆=1个学生紧绷的心。

  学生时代的我用我的学习生活解答了这道意味深长的计算题。这是学生特有的经历,这是我们共同的感受。

  而老师则说:1+1=2。请看:

  1个理想+1分拼搏=2份期盼??老师的期盼和家长的期盼。

  1分汗水+1分耕耘=2个成果??1张大学录取通知书和1个光明美好的前途。

  对于老师的答案,我们无可厚非。我们深深理解老师的答案。这是他们用他们那颗期盼我们成才的心为我们的人生做出的最好诠释。

  你看,校园中的答案竟如此丰富。走出校园,走进人生,我们继续寻觅着它的答案。

  爷爷说:1+1=3。

  1分勇敢+1分战斗=3个幸福??你的幸福,我的幸福和他的幸福。

  1个志向+1份奋斗=3个温暖??咱家庭的温暖,社会大家庭的温暖和祖国大家庭的温暖。

  是呀,爷爷生长在那个动荡的年代,为社会而战斗,为祖国而奋斗,这是他用他那饱经沧桑的人生而做出的答案。

  爸爸却说:1+1=4。

  1分真诚+1份关怀=4个人的快乐??爸爸的快乐、妈妈的快乐、还有姐姐和我的快乐。

  1分智慧+1分能力=4分满意??社会的满意、单位的满意、家庭的满意、还有个人的满意。

  这是爸爸用他的人生,他的生活做出的回答。

  面对如此丰富多彩的答案,我终于明白:多彩的人生构成多彩的生活,多彩的生活必然蕴含着多彩的答案。

  朋友拍拍我的肩膀说:“1+1可以等于许多,等于人生、等于生活、等于前途、等于命运、等于……”

  的确,世界是千变万化的,疑问是层出不穷的,答案是丰富多彩的。无论1+1等于几,只要我们走好自己的人生,必然会找到一个满意的答案。

  “1+1=?”等待你、我、他在生活中细细体会,等待我们用人生为它做出更新更好的诠释与回答!

  本文的成功之处在于平中显奇、文笔巧妙。在数学领域,“1+1”的答案具有唯一性,绝不会千变万化和丰富多彩。但是,当作者把不同的人生体验和感受注入其中之后,“死题”顿时变“活”,“1+1”居然出现了分别等于1、2、3、4的奇观。如此推演下,其答案当然有成百上千乃至无穷。

  例文3

  APEC让全世界刮起了“唐装热”。看着那不同肤色、不同国籍的人们着一身相同的唐装时,我不禁呐喊:我爱唐装!

  曾经,这样的传统服装让国人排斥,单调乏味,不及洋装轻便舒适,人们抱怨过,人们责难过,穿着这样的衣服甚至让他们羞愧。我不禁要问:一件衣服,有那么多过错吗?

  我们明白,错的不是衣服,而是人们戴上有色眼镜去审视它的眼光。民族落后,让人们自卑自怜,人们似乎不是很喜爱自己的祖国,因为祖国的沉沦让他们被扣上“东亚病夫”的帽子。于是,一切与祖国、民族、传统沾边的东西全是不好的。动画片不及日本的生动,名著不及俄国的内涵,手机不及美国的先进,甚至连文字也没有英语简单,一旦丧失了民族自豪感,一旦蒙上了落后的阴影,我们便陷入了抵制国货、崇洋媚外的深渊。

  可为何,唐装还是那件唐装,如今却走上了国际大舞台,并绽放着美丽的花朵呢?为何唐装还是那件唐装,如今却成为一种时尚潮流呢?原来,这是中国经济腾飞之后,是中国重振泱泱大国雄风之后,是人们足以骄傲地自称“我是炎黄子孙”之后,对民族热爱最直率的呈现。爱祖国,爱唐装,爱这个能让我们扬眉吐气的国家的一切。我们的“海尔”拒绝了多少想要分一杯甜水的外企,我们的陶瓷惊艳了多少黄头发蓝眼睛。

  因为民族的爱,撒播对唐装的爱。

  人的感情左右着人的判断力。回想那不屑于唐装的年代,真的是衣服本身的原因吗?谁能否认当我们一想到它的传统就嗤之以鼻的偏激呢?谁又能否认其实我们根本没心情去看它一眼,就更别提客观评判它的轻率呢?

  唐装以上等丝绸制成,其精湛的刺诱艺术更凝聚着中华五千年的文明??这样的认识,难道不是基于我们发自内心的赞叹吗?这样的改观,难道不是因为我们心中充满的民族之爱吗?

  民族的自立自强拾回了人们久违的判断力,真爱唐装也罢,因爱中华民族而爱唐装也罢,我只想高呼:我爱唐装!

  这是一篇极富创意的文章。反映了作者独特的个性和立意的新奇。初看原文,似乎与主旨无关,等品完全篇后,不觉拍案叫绝。原来情感的亲疏爱憎,不单指人与人之间,它还可以通过“唐装”这一具体的事物加以体现,角度之巧,胜人一筹。

  例文4

  久违的荷花终于开了,在清丽荷叶的衬托下愈发出落得标致。

  花是白的,纯洁的那种。

  每年的这个季节我都会来到公园,为的是欣赏这纯洁的白,更为的是纪念一个“死囚”的无悔抉择……

  三十多年前,中国大地上爆发了一场撼动天地的“革命”。于是四处在“打走资”、“抓苏修”、“打倒‘反革命'”。

  接着,中国的“莎土比亚”在剧院看大门,中国的经济学家在扫厕所,中国的教育家住进了牛棚……无数的人疯狂了。

  而她??一个省委宣传部的年轻干事疑惑了:这,就是革命?她面临着生死抉择:是跟别人一起疯狂,还是勇敢地站起来?最终她选择了后者。

  于是,在这场运动开始后不久,她就说出了令人震惊的话语:“我怀疑有人在利用主席的威望搞名堂!”

  人们渐渐不能容忍她,同事们开始疏远她,以前的战友甚至在背后恶毒攻击她。

  这时她又面临着抉择:“是放弃,还是坚持?”她坚决地选择了后者。

  终于,“四人帮”不能容忍她了,她下了监狱。然而在狱中,她仍不“悔悟”,仍在坚持着真理,仍在进行着真理的宣传。囚牢能锁住她的躯体,却不能锁住她的言语。

  接着,她被判了死刑,临刑前望着台下高喊着口号的疯狂的人们,她继续进行着真理的宣传。于是,一把手术刀插进了她的喉咙。但手术刀能停止她的言语,却不能停止她的思想。

  这时一个声音在她的耳畔响起:“你为你的抉择感到后悔吗?”她从心底里回答:“不!我为自己的抉择感到自豪!”一声枪响,她停止了思想。但子弹能结束她的思想,却不能结束真理。

  三十多年后的今天,我们不再唤她为“死囚”,而是怀着敬仰的心称她为:张志新烈士。

  又是一个荷花盛开的季节,我一边欣赏着这出水芙蓉,一边吟着一首小诗:

  她把带血的头颅,

  掷在生命的天平上,

  让所有的苟活者,

  都失去了重量!

  这篇作文的出奇制胜之处在于选材的独特。如今的中学生,知道张志新的恐怕不多。面对“心灵的选择”这个话题,这位考生一下子就想到了几乎被人遗忘的张志新,选材的确不同凡响,回响着历史与文化的强音和旋律。显示了该生丰富的文化积累。

高考作文立意创新12招?出奇制胜法

这些高考作文得了高分

  不要轻易说“不”,这个说难不难说易也不易的高考作文题,却也拦住了不少考生。昨日,记者从广东省教育考试院拿到了部分优秀作文,并由专家作出点评。这些作文并非尽善尽美,有的也存在模仿痕迹,有的甚至还有不少错别字。但考生在短短的时间内写出了观点,写出了内容,得到点评老师的一致认可。

  不要轻易说“不”

  说“不”,在轻浮者那里,是一种无知浅薄的炫耀,而在智者那里,则是一种洞明世事的睿智拒绝。说“不”,在意气用事者那里,则是一种狂妄的表现和无谓的牺牲,而在真正的勇者那里,则是一种大义凛然的坚守和毫不怯懦的抗争。

  所以,请不要轻易说“不”。它不是逞强的工具,也不是逃避的借口,然而生活中的我们,却从不吝啬说“不”。推选班长,为逃避重担,以“‘不’敢天下先”标榜自我而无人毛遂自荐;而上学迟到,却以强悍的姿态拒绝让门卫登记姓名,来表现自己的勇敢,殊不知,老子当时说出“吾有三宝:一曰慈,一曰俭,一曰不敢为天下先”,是在一个诸侯争霸、天下大乱的时刻,他的“勇于不敢”,是劝诫人们不要为争名遂利蜂拥而上,以致兵戈相见,生灵涂炭,这是智者渴望人们和睦的呼喊;而不是逃避职责的理由。而勇敢,不是蛮横不讲理,孔子说过“知耻近乎勇”对自己的错误检点省察幡然知耻,那才是勇敢。

  不要轻易说“不”,在世事尚未洞明,人情尚未练达的时候,在没有深刻理解什么是“不”之前,理智地运用“不”。

  不要轻易说“不”,还因为它需要我们付出代价,有时候,甚至是血的代价,生命的代价。败兵垓下的项羽对乌江亭长说“不”,放弃东山再起的机会,自刎乌江,从此霸王别姬成为一曲绝唱。而韩信,不对漂母说“不”,不拒绝她的帮助,忍辱负重,终成一代名将。究其原因项羽太在乎他的英雄气概,殊不知大丈夫能屈能伸,像韩信。假如项羽不轻易说“不”,那历史恐怕就要改写,项羽或许就不仅仅是一个悲剧英雄了。

  说“不”,有时是一个生死攸关的选择,请慎重考虑,请三思而行。

  当然,在邪恶势力面前说“不”,如同文天祥在元朝招降“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绝唱,在混浊世事面前说“不”,如屈原投江,如陶潜归隐,在挫折困难面前说“不”,如贝多芬“扼住命运咽喉”的呐喊,如千手观音创造的奇迹……这些,都是经过深思熟虑后对心灵里一方净土的坚守,对人间邪恶势力、残酷现实,不公命运的有力抗争。他们,才是真正的勇者。所以,请不要轻易说“不”。

  【点评】

  这篇文章通过分析轻易说“不”者之懦、之蛮、之怨;而不轻易说“不”者之智、之勇、之高洁、之顽强等;对比论证出为什么不要轻易说“不”的深刻道理。以内容项评价,这篇文章准确地把握“不轻易”和“不说‘不’”这两重意思,切合题意,全文中心突出,材料丰富,论证深透,内容充实,感情真挚。

  从表达项评价,这篇文章议论文文体特征鲜明;对比论证思路严谨。这是一篇优秀的作文,但文中有3个错别字。(语文评卷组作文题组长陈妙云)

  不要轻易说“不”

  什么是“不”?那是对事物可能性的一种否定。当你说出“不”字的时候,你也就认为某件事不可能发生,没有希望。然而,世事无绝对。世上几乎没有事情是绝对可能或绝对不可能的。所以,朋友,请不要不加以认真思索,就轻易说“不”。

  不轻易说“不”,这是一种智慧。

  十几年前,互联网在中国还没有造成重大影响。一个外国记者采访某外资企业老板时问:“您以为互联网在中国有市场吗?”那位老板几乎不假思索地说:“不,那不可能,中国技术太落后,经济也不行。”但这句话却启发了当时正从事翻译工作的马云。他仔细地分析,中国有十几亿人口,且随着改革开放,经济也逐渐发展,如果利用互联网发展贸易,不是有很大的市场吗?于是他敏锐地从别人说“不”的事业里看到了商机。马云也成为了著名网站“阿里巴巴”的总裁,他的智慧也为人称道。

  如果当时马云只看到困难,就轻易地说“不”,那么现在还哪有功成名就可言?由此可见,有些看似不可能的事,请不要轻易对它们说“不”。有时候经过仔细分析,认真思考,所谓的不可能也是有可能的。

  不轻易说“不”,这是一种力量。

  汶川地震造成了无数生命的消逝,无数家庭的残缺。看着泪流满面,伤心欲绝的灾区人民,我想对你们说:“不要轻易对生活的希望说“不”,灾难让你们失去了家园,失去了亲人,但生活还要继续。”不轻易放弃,不轻易对生活的希望说“不”,这是一种坚强,是一种在困难面前挺直脊梁的力量。我深信,这种力量能为灾区人民抚平伤痛,勇敢地走下去。

  我们不要轻易说“不”,但对于一些事情,我们却要不假思索地说“不”。

  当达赖在制造分裂中国的舆论时,我们大声说“不”;当CNN作出侮辱中国人民的言论时,我们大声说“不”;当莎朗·斯通提出“地震报应论”时,我们大声说“不”。不轻易说“不”不等于面对可能损伤民族,伤害国人的事也忍气吞声!

  一个懂得什么时候该说“不”,什么时候不能轻易说“不”的国家才是一个真正的强国,才能在民族之林中屹立不倒。

  在奥运即将到来之际,让我们理性对待“不”字,扬起一叶民族之魂的风帆。

  【点评】

  此篇文章的作者具有一种宏观大度的气质和思辨的逻辑。文章开篇即辨正提出了观点:请不要不加以认真思索,就轻易说“不”。

  文章的作者在如此短的时间内,能够对此观点有如此的理解与把握,实属不易,而且语言表达也非常清晰和准确,卷面几乎没有出现任何的涂擦痕迹,是一篇质量较高的高考文章。(华南师范大学张静)

  母亲,我不要您的“不”

  从小时候起,母亲您就信仰着“慈母多败儿”的宗旨,一直严厉地要求我,由于有您的理智与成熟,年少无知的我在您无数次的回答“不”中,我避免了很多可能无法挽回的错误,也学会如何处事待人。

  然而,我已经在世上过了18个春秋,相比起您的人生阅历,可能算不上什么,但您应该知道,我成长了。时代在变,我在变,然而,母亲您口中的“不”依然未变。

  每一次当我向您提及我的计划和目标时,我几乎可以预测到,您会回答“不”。难道您心目中,我依然只是一个冲动的少年吗?在成长的过程中,我学会了理智的分析,也逐渐找到了自己人生道路的方向。或者您为我悉心安排了一条理想的道路,但掌握方向的我,哪怕开往了充满风雨的险境,我也将勇敢面对,义无反顾。然而,要我成为您的一个“克隆”,这对我来说多么残忍。

  还记得某年暑假,我向您提及我要当义工的时候,您慈祥的脸突然充满陌生感,一句决断的“不”,把一个跃跃欲试的我的热情全部驱散。看见了坚决得不容许任何上诉的表情,我只得放弃。然而,当其他同学在当义工后变得更加成熟稳重后,您知道我心里有多心痛和后悔吗?难道你不认为假如您在那时候答应和鼓励我,将会是对我的最大恩赐吗?流失的机会已经无法挽回,我提出只是想让您明白我的感受。

  您也记得我上高三以来的成就吧。通过自己制订的计划,在学习上不断进步,在学生会上丰富了阅历和经验。这些事实都告诉您,该对自己的儿子刮目相看了。在我做每一件事之前,我也有细心的考虑,然后再作出决定。当我由于对您的尊重和信任而询问您时,更希望得到母亲您的肯定。您的每一句“不”,都是对我至高无上的指令,正因为如此,母亲您更应该在每一次使用这个权利时,慎重地考虑,不要轻易地驳回我的建议。总有一天,我会面对各种困难和挑战,而母亲您不在身边,如果现在您不让我有更多的尝试,将来我凭什么去应付呢?

  母亲啊,请不要轻易对我说“不”。

  【点评】

  这篇作文的作者紧紧围绕题目,情理交融,写出了自己面对母亲的“成熟和理智”的“教育专制”,从内心发出的“请不要轻易说不”的真诚告白。

  这是一篇充满真情实感的文章。母亲面对长大的孩子依然轻易地不假思索地说“不”,没有考虑到孩子成长路上的自主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这也是一篇说理质朴的作文。作者在晓之以情的同时,动之以理。作者面对母亲的非理性的“轻易”,用“当义工”和“高三进步”的事例,与母亲娓娓“论”来,让人信服。

-热门专题-
-精选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