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级

字数

体裁

话题

高考半命题作文写作技巧 800字高考作文

2022-03-15 07:22:26 栏目:高考作文 来源:蘑菇文

  半命题作文是指命题人限定了作文题目的一部分内容,然后留出一部分内容由作者按要求自己填写完整,再进行写作的作文命题形式。这种作文形式的主要标志是作文题目中留有空缺。其特点是有较大的开放度、灵活性,给人留下广阔的创作空间,又有一定的限制性。这两年中考全国有不少的省市采用了半命题作文的形式。半命题作文根据有无提示语可分为有提示语和没有提示语两种形式;根据题目空缺的位置可分为前空式、中空式和后空式。

  写这类作文的前提是要按要求补全题目。需要注意的问题是:

  1.斟酌已给出的半个题目信息,再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写作特长、写作内容等将其补全,成为全命题作文,巧妙地让陌生的新题变成自己熟悉的旧题,从容地完成一篇熟悉的作文。例如有关“读书”“亲情”“学校生活”之类的作文相信同学们已经写过不计其数的文章,我们可以将2005年重庆中考作文题“那是一首歌”写成“读书经历是一首歌”“母爱是一首歌”“学习生活是一首歌”。也可以将2005年江苏省无锡市中考作文题“精彩”演变成相类似的形式。

  2.注意审清题面要求,明确选材范围。如2003年湛江中考作文题要分清“生活”与“生命”的不同。

  3.标题切忌大而空,要力求展示个性风采。标题是一篇文章的“眉目”,它关系到一篇文章的格调、精神和色彩,好的标题能使人产生强烈的阅读愿望。

  4.立意要鲜明,集中,新颖。

  例如:“生活因__更精彩”和“生命因__更精彩”都是半命题作文,限制较少。空缺处可以填名词、动词、形容词,如音乐、读书、挫折、爱等,也可以填短语,如得到关注、奋力拼搏、遭遇苦难等。题目一旦确立,就要善于从平凡的生活彩链中挖掘出最耀眼、最闪光的那一节来写,要写出精彩的一瞬、精彩的场面、精彩的心灵感悟。总之,要突出精彩,突出填写的词语,突出主题。

  其次,表达的角度要巧。在突出主旨的前提下可以有选择地使用悬念、插叙、呼应、对比等技巧,要设计好文章的开头和结尾,适当穿插议论和抒情,行文中要注意反复点题。

  另外,选材要新。要善于调动多种描写手段打动人,以此引起读者情感上的共鸣。

高考半命题作文写作技巧

鼓励学生大胆联想高考作文:离现实再近些

  几乎每年的高考作文题都会引起公众的热议,今年也不例外。昨天,媒体公布了全国以及自主命题省份的20套作文题,很明显,这些作文题延续了近年来高考作文的改革脉络???文体开放、立意开放、选材开放,为考生的自由发挥留下了广阔的空间。

  实践证明,高考作文的开放性,有利于引导学生在日常学习中注重立体感知能力、多维思考能力、情感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开拓视野,大胆联想,多侧面多层次思考来提高 写作水平。不过,高考作文面临的问题也是不可回避的,其中最遭诟病的当属与社会现实生活脱节的问题,这在今年的部分省市的高考作文题中再次出现,许多省市的作文题要么过于抽象,要么偏重于关注人生哲理类的宏大话题,例如上海高考作文题为《我想握住你的手》,天津是《愿景》,湖北是《关于三的联想》,江苏是《人与路》,湖南是《意气》等。当然,不可否认这些题目的价值所在???思考人生、思辨哲理,探讨道德和伦理,这些有助于引导学生扩大知识面,锻炼审美眼光和思维能力。问题在于,近年来这类话题实在太多了,并有泛滥的趋势,与其相对应的是,能让学生从书本中抬起头来,观察社会,关注身边的话题太少了。

  美国著名教育家华特有句名言:“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这告诉我们,作为一门基本语言的学习,语文不能脱离生活,语文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语文大师吕叔湘先生也说过“语文跟别的课不同,学生随时随地都有学语文的机会”。可见,语文的知识并不只在书本上,更存在于现实生活的广阔空间里。事实也证明,震撼人心的文学作品大多扎根于现实,扎根于时代,相反,那些无病呻吟、逃避现实的作品往往会被历史的长河所淹没。

  高考作文关注现实也符合“教育是要塑造公民”的现代理念,因为关注现实也意味着责任担当。教育拘泥于书本,脱离现实只能培养出有知识、无常识的实用主义者,而只有让学生学会关心国家的命运,关心社会的点滴进步,关心他人的欢乐与苦难,才能培养出有人文精神、有法治理念的合格公民,也只有经过这样的历练才能写出好文章。

  在当下,提到青年学生,有不少人认为他们的思想幼稚,对社会了解不深,缺乏责任感,在五彩斑斓的事物面前,难以作出自己独立的判断。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学生整日处在紧绷的应试教育中,缺乏这种有意识的教育和引导,像今年复旦大学的面试招生那样的试题少之又少。今年复旦的面试试题许多与现实有关,并且不乏“高深”之题,例如,如果你是市长,如何解决上海交通堵塞;对于医德你有何看法?如何避免医生收红包事件的发生?……的确,这些社会难题连政府也不易有完全之策,何况高中生?但问题在于,设置这些问题并不是为了向学生要答案,而是起到一种引导作用,促使学生多了解社会,从小培养他们心怀天下、改造社会的责任感,逐步培养他们对事物、现象的分析判断能力。

  可褒扬的是,近几年来,一些高考作文题目正有向现实“靠近”的趋势。例如今年北京高考作文题《北京的符号》,这个题目显然有着丰富的现实内涵,它既可以包括文物保护,民俗文化等传统价值,也可以包括城市规划,城市人文理念等现实价值,如果不关心当下的北京,不了解城市方方面面所发生的变革以及城市所面临的困境,这篇文章是很难写好的。不过,类似的题目还是少了些。我们希望,今后能有更多高考作文题走出象牙塔,走入生活,离现实近些,再近些。

-热门专题-
-精选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