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级作文

作文字数

作文体裁

作文话题

工作范文

合同范本

报告体会

条据书信

致辞演讲

教学文档

采分点之八 高分作文必定有“合意”的结构 800字高考作文

2024-05-29 14:21:04 栏目:高考作文 来源:蘑菇文

  结构便是作文的房子,房子造得如何,首先看结构。结构是否“合意”,结构是否让人喜,这是得分的亮点,也是最要研究的。

  高考高分作文怎样的结构是好的呢?我意为关键是合意。何谓合意呢?合意就是你所建立的文章结构,符合大多数人的审美情趣,人家看了以后脸上会露出笑意来。这里的“意”就是人们心目中的审美标准。

  高分作文的结构往往有这样的特点:

  1.神悟“三”字。“三”是大自然给予人类吉数,作文结构用“三”,便能产生一种完美的审美愉悦。比如高分考生喜用“三”字,有位考生的题目是“菊花飘香的时节”,他是这样构思的:当清爽的秋风将天空吹向更高远,当陌生的孩子望断最后一只南飞雁,当枝上的绿叶换上橙黄,当一点点微酸已着枝,便又到了菊花飘香的时节。

  菊之淡

  菊之傲

  菊之殇

  当清脆的打铁声从远方传来,当远古的大鹏展翅欲飞,当滔滔的乌江向天咆啸,便又到了菊花飘香的季节。

  2.合意地创新。作文的创新主要体现在结构上,但高明的构思创新首先要合意,否则就是没内容的“噱头”,而“噱头”则是高考作文最忌讳的。比如有位同学的满分作文,他的结构创新非常“合意”,他把感情的认知放在一个网络设计上,并用网络术语构思,具有新意,又为人们所喜欢:

  题目:用双眼看世界

  ——网络个人主页设计

  相关主题: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

  时事挖掘:前不久曾有这样一起案例,一位音乐教授在一次歌曲大赛中任评委。在初赛中,他给一位选手打了最高分,而在复赛中,却给了最低分,最终此选手与冠军头衔擦肩而过。究其原因,原来这位教授在初赛后发现这名选手是自己“死对头”(另一位音乐教授)的学生。

  相关链接: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时常可以看到一些“情人眼里出西施,陌路之中成东施”的例子。另外,一些家长对自家小孩同他家小孩双重对待的现象也屡见不鲜。还有“靠亲戚开后门”,“靠熟人走捷径”的套路也不是屈指可数的。人与人如此,国家之间也如此。像美国对外就施行双重标准,对亲密的国家与对疏远、敌对国家采取截然不同的态度。

  专家评论:以上所述皆为凭感情亲疏来引导个人认知的事例。归根到底,这是一种“单眼看世界”的表现。也就是从自身利益出发,从自身的角度来认识和解决问题。

  人的认识因人而异,客观上受当时社会条件制约,主观上与一个人的立场、人生观、知识水平有着直接的关系。由感情亲疏来决定事物的认知其实质也是一种片面的唯心主义,没有客观地全面地来认知事物。

  所以,只有端正自身的立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全面地认知才能摆脱“感情”的囚笼,实现理性的飞跃,才能真正“用双眼看世界”。

  即时评说:用双眼看世界不仅是一种科学的认知方法,也是一种正确的处世原则。古有“包青天”刚正不阿一视同仁,今有众多的医务人员视人民的利益如自身利益,舍生忘死、夙兴夜寐地战斗在“抗非”一线。我们伟大的祖国在沉睡后振兴,用平等互利的原则对外开放,用非歧视原则与各国友好贸易,以无敌国外交享誉世界。

  压轴发表:让我们用双眼看世界,冲破“感情”的桎梏,你会发现人生原来可以如此开阔美好,世界原来可以如此精彩美丽。

  让我们用双眼看世界,打破“感情亲疏”的标准线,未来的星光大道,定将畅通无阻。

  此文所以得高分在于:

  ①符合题意的“创新”,取胜。“创新”其实并不能,难就难在“符合题旨”的创新,否则,“文化大革命”不也要大树特树了吗?该考生比较机智,能扣住高考作文题旨创新,用前卫的网页设计来构思全文,一下子让阅卷者的眼球“固定”了。

  ②吻合题意,思想有深度。考生准确把握命题者的思想脉搏,把“情感”和“认知”的关系上升到认识论的高度,辨证地分析问题,使文章更有深度。

  3.用诗文做中心句。观点+例文+分析+结论,也许是人们普遍乐于接受的一种行文方式,如果你把中心句用诗文来表述出来,更能让人的美的意蕴中接受你的观点。聪明的考生已经领悟到这一点,有位考生这样行文: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诗人把毫无思想感情的桃花看作“笑春风”而发出感慨,恐怕缘于“人面桃花相映红”。诗人对于桃花的认识,也出于爱屋及乌而有所专属。由此观之,人们对于事物的认识,是不乏感情因素的。

  犎死嗟母星榉岣唬或憎或爱,或欣喜或悲伤,有丝丝的愉悦,也有淡淡的忧伤。于是,伴随感情而获得的认识总会绚丽多彩,但这正是人类所需要的。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卷帘人与李清照的认识为何悬殊,我想,应该归结为两人的经历、身份以及感情的把握不同。也正是由于这样的悬殊,才得以造就伟大的词人。

  人类需要认知,认知是人类进步的源泉,但人类也是感情动物,认知的过程也包含感情的表达。源于人心灵的精神血脉需要充满感情的认知!

  记叙时,有人说:“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但他不局限于对于事实的描述。“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由此折射出作者的智慧与宽大的胸怀,这无疑是对事物更深层次的认知。取得这样的认知,需要感情,阅读这样的认知,又何尝不需要呢?

  议论时,认知更加丰富。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这是何等的赞叹。“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这又是何等的冷静与思辨。而当东坡先生再游于赤壁之时“盖将自其变者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又把思想提上了哲学的境界。

  由此观之,感情是认知的血脉,使它生机盎然,使它娓娓动听,而感情也离不开认知,它要在一次次的认知中表达

  采分点之九 高分作文必定有“行云”的语言

  流水的声音是生命的乐音,“行云”的语言是心灵的呓语。站在生命的关口,跳动着生命音符,一般说来,高分作文的语言都有一种生命的律动,都是心底流出的心溪,潺潺、淙淙,给人以灵动,给人以清纯。

  行云的语言的特点是什么呢?

  1.简洁。简洁是才能的姐妹。只有简洁才能给人以更多的信息,才能在有限的文字里表达更多想表达的东西。比如用例证法时,你用点例法来表述,就是一种使语言比较简洁的好方法。有人这样来论证人生的境界:

  孔子说:“仁者爱人。”所以,他的像久久地立了几千年,在这里,也在唐人街。

  雷锋说:“我要做一颗螺丝钉。”所以,他勤恳在基层中,奋斗在生活里,把一个榜样的名字留在史册上。

  邓小平说:“在南海边画一个圈。”所以,改革开放的春风拂过神州,幸福的阳光洒满中国人的笑脸。

  这里短短的一段文字就包涵了从古到今的内容,例子又很经典。

  2.气势。有人说读书能养气,我说好文章有气。文以气为主,“气”是写作的根基,作者要写出好作品,就必须养气。明初作家宋濂说:“为文必在养气,气与天地同,苟能充之,则可配序三灵(“三灵”指天、地、人),管摄万汇。”又说:“人能养气则情深而文明,气盛而化神,当与天地之同功也。”(《文原》)这“气”来自于心中的正气。要表达这一正气,就要靠词语和辞格。恰如其分地运用排比则是种较好的选择。

  等待,是站在太平洋荒凉的孤岛上,眺望着海的另一方美丽辽阔的绿色大陆;等待,是前进于寸草不生的荒漠中,渴望着有淙淙流过的甜美泉水;等待,是捂着被荆棘划破而流血的伤口,在流火的天地中拼命奔跑,抬起头,能看见空旷而辽阔的天。

  这里用排比把“等待”写得非常形象。

  3.流畅。语言流畅,是根源于审美标准——光滑。流线型,光亮柔和能让人产生愉悦。语言要从心底里流出,而不能如挤牙膏那样挤出,挤出的语言就有涩感,一有涩感审美的情趣就减了大半了。有学生对秦王和唐朝的分析,这种理性角度入题的文章,一不小心就容易给人以枯燥,而这位学生的流畅语言却避免了这个毛病。他这样说:

  秦始皇给了华夏族一片天,于是绵延的长城筑起来了,每一砖每一石都是中华的骄傲,只是有了一段“孟姜女哭长城”的凄婉哀歌,所以秦始皇留得“暴君”之名。的确让我们记住了,但这境界,能有多大?

  唐朝繁华,只是有了一句“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的诗句,所以传来了“安史之乱”的鼓声。也许杨玉环的人生境界就此停留在了封闭的圈中。可口中叫嚣“红颜是祸”的人,有何尝真正看懂了一个王朝的衰落?

  当然语言表达的“行云”要求,不只是指轻盈灵动的,还指那些深刻、凝重、有底蕴的表达。

  高分作文有很多值得考生学习借鉴的优点,我只总而括之为九,取“九九归一”之意,“一”者,道也。得大道者,得天下也。

采分点之八 高分作文必定有“合意”的结构

高考作文“取材有道”

  一、高考作文的审题

  近四年,江苏的高考作文题都是“提示语+题目”。虽然“提示语”也得认真分析,但最终还得围绕“题目”去写,从这个意义上说,“提示语+题目”仍然算命题作文。作为“命题作文”的题目有以下情况:

  (一)一个词做题目

  1、用这个词的本义。如上海题《忙》、北京题《宽容》。

  2、用这个词的比喻义。如辽宁题《肩膀》、福建题《季节》。

  题目的字越少,可供自由发挥的空间就越大。正因为空间大,也很容易空。可以化大为小,变虚为实,这既便于落笔,也容易写得实在、集中。有个方法,不妨试一试:在这个词的前面或后面加一些字词。这样一来,也许就好些了。比如:

  醒:在“醒”前加:梦醒、觉醒、警醒、猛醒……在“醒”后加:醒悟、醒世、醒后是黎明……

  生活:在“生活”前加:学习生活、文化生活、多彩的生活、苦难的生活、我的精神生活……在“生活”后加:生活的瞬间、生活的磨练、生活的甜蜜、生活的感悟……

  (二)一个短语做题目

  1、联合短语。如江苏题《人与路》,虽然可以有所侧重,但“人”与“路”二者都必须写到。

  2、偏正短语。如全国题《心灵的选择》,要注意修饰语“心灵”,说明所作的选择不是随便、轻率的,而是严肃、慎重的。

  3、动宾短语。如湖南题《谈“意气”》,它规定了论述对象是“意气”,而论点可由自己确定。

  (三)一个句子做题目

  审题重点一般落在谓语上,如上海题《我想握住你的手》,围绕“握住”做文章:谁想“握住”,想“握住”什么,为什么想“握住”,“握住”以后怎么样。

  审清题意后,怎样才能始终扣题而不至于偏题、跑题呢?第一,不要贪多求全:不能把想到的都写进作文中去,这很容易造成内容分散而使主旨不突出。第二,不要节外生枝:写了一件事后,忽然写了一个跟题目关系不大的甚至毫无关系的事,那就偏题了。第三,不要转换话题:开头能扣住题目去写,但中途改变了原先扣题的那个话题,两个话题不是同一概念。第四,不要无限联想:恰当的联想是思考深入的一种表现,但联想太多,难免会出现一些联想偏离题意的情况。

  二、高考作文的取材

  许多同学都说没什么东西可写,其实可写的内容是很多的。

  (一)材料来源

  1、心灵世界:①自己成长的经历②自己写过的文章(主要是随笔)

  2、现实世界:①家庭情趣②学校生活③社会实践④城市建设⑤环境保护⑥文体活动⑦流行歌曲⑧网络信息

  3、阅读世界:①语文课本(诗文名句)②政治教材(哲学原理)③中外历史(名人故事)④课外读物(人文科技)⑤报纸刊物(最新材料)

  (二)取材原则

  多选亲身经历的,少选道听途说的;多选贴近现实的,少选古代历史的;多选正面积极的,少选反面消极的;多选独特个性的,少选大家熟悉的;多选含有细节的小故事,少选过于浮泛的大事件。

  严格审题,紧扣题目,取材鲜活,抒写真情,条理清楚,语句通畅,定能取得高考作文的好成绩。

  三、高考作文如何求新

  (一)取材求新

  1、记叙文

  从现实生活中取材,通过一个普通人的变化反映时代的新风貌。从语文课本中取材,为一个文学形象编个新故事。从中外历史中取材,为一位历史人物编个新故事。要重视细节,倾注真情,力求生动。

  2、议论文

  用一两个事例作论据;用一组数据作论据。论据要新鲜、恰当,还得紧扣题目对论据作理性的分析。

  (二)形式求新

  这里的“形式”专指文章的外部表现形态。

  1、记叙文专用:①用好“三”:三个镜头、三处地点、三张照片、三次对话、三段时间……总之,不要平铺直叙。②用倒叙:先写故事结局,再写故事的经过,最好有点波澜。

  2、记叙文、议论文都可用:小标题、日记体、书信体和访谈式。

  (三)语言求新

  这里所说的“新”是指语言包含的内容很丰富,或蕴含的意思很深刻,或形式很鲜活。要做到全文语言都新,很难;局部有新意,努力一下,还是能做到的。以下方法供选用:

  1、引用诗文名句;

  2、适量运用修辞;

  3、局部变换句式;

  4、穿插流行歌词;

  5、转引大众民谣。

  四、临考做些什么准备

  1、继续背诵古诗文名句,不仅要背得熟,更要写得对。这不光是为了应付默写,更是为了能在作文中引用。

  2、找十篇近三年的高考佳作认真看一看,不要背,主要是学学人家的构思立意和某些写法。

  3、搜索一点近一个月来报刊和网络上的信息,以便作为高考作文的鲜活素材。

  4、回忆一下自己常写错的字,好好写几遍,力求在高考时不再写错。

  5、好好练练字,高考时写清楚每一个字,如能做到端正美观则更好。这是给阅卷老师的第一印象,非常重要。

-热门专题-
-精选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