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级作文

作文字数

作文体裁

作文话题

工作范文

合同范本

报告体会

条据书信

致辞演讲

教学文档

我看“云上的文化之旅” 800字高考作文

2024-05-30 13:45:08 栏目:高考作文 来源:蘑菇文

  “云”可以作为当今文化的良好载体,可以促进交流,打破蒙昧。

  “历登高山临溪谷,乘云而行。行四海外,东到泰山。”魏武曹操于《气出唱》中长吟咏叹。今天,云-科技的、虚拟的云-仍然在我们的生活中萦绕。乘云而行的,不仅是御风登仙的浪漫幻想,更有人类文明的沉淀与传承,发扬与创新。

  “云”,是现在的科技潮流。云存储、云交流,各种云的本质,便是大量数据在日益发达的网络平台中聚集、流转。

  云上的信息几乎可以不受时空阻隔。无论身处繁华都市还是偏远山区,人们可以时时处处几无失真地共享信息,沟通交流日益便捷。随着云技术的不断普及深入,相信未来的人们研究现在的文化便不会大费周章。信息承载文化,冲破时空藩篱。

  在云上,大量信息不仅能即时传播,更可长久存留。过去的文化只能栖身于肉眼可见的物质-龟甲、钟鼎、竹帛、纸张,封存于皇家库房、贵族仓廪或是深埋于尘土之中,无助地祈祷着挨过时间的洗礼。口口相传的文化更是极易失真散佚。过去的物质条件对于文化掣肘之严重由此可见。而如今,一份数据、几行代码,在史册中留下文化的痕迹从未如此便捷。

  云技术既出,除了能够完好地保存、传播文化,更为文化网络的整体建构提供了可能。若欲了解一个民族的风土人情,云技术可以快速检索聚居地的地理特征、该民族的历史、风俗习惯等,全方位地构建关于文化的认知。这么巨量的信息关联在人类肇始至今都是不可想象的。云技术在这里可以还原文化的真实面貌:文化是一张网,各个节点之间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正因如此,“云”能够当之无愧地胜任文化保存与传播的重任。

  云可以将深居于博物馆、资料库中的文化公之于世。国内外很多美术馆、博物馆等机构已经开设了自己的网页、应用程序。藏品信息、历史背景在其中一览无遗,人们足不出户便可将天下文化之精髓尽收眼底。这些文化资料还可以传入偏远山区,给那里人带去更宽广的眼界。教育乃是富民强国之本,落后地区的教育现状仅凭课本和少数教师,是远远不可能改变的,宽阔的眼界更是必需的。

  最近,“李子柒”这位博主在网上大红大紫。田园生活和精致美食通过“云”传播到大江南北,甚至影响海外网民。她创建了自己的品牌,收获了不少的销量和口碑。这是“云”给文化带来的世俗和精神的双重影响。通过这一技术,在国际化的浪潮中,文化的传播与交融正在以这一方法实现。各种线上展览、互联网艺术也开始如雨后春笋一般冒出。“云”已经开始成为新文化的第一载体。

  由此观之,云技术似乎能完美地发掘利用文化的内涵与价值。

  然而,“云”并非无懈可击。拘于掌上眼前的电子设备,终如管中窥豹,无法见其全貌。只见壁画辉煌,却无法感受身处大教堂穹顶之下的精神洗礼;只闻丝竹呕哑,却无从体验泛舟于水乡之间的从容惬意;只知极光原理,却从未身处北欧荒原之上,融合于天地的苍茫寂寥之中。即使通过网络,知道哪家菜场的蔬菜水果物美价廉,不亲身穿梭于摊位之间,也难以感受这份市井的烟火气。这些身临其境的体验,是“云”所不能给予的。

  或日,科技的进步终将把这一切的弊端全部抹去,我对此无由反驳。但现在的科技显然远未达到这一水平。与其坐等,不如起而行之,“以有涯随无涯”。即使是最终“殆已”,也可释然无悔。

  “云”可以作为当今文化的良好载体,可以促进交流,打破蒙昧。然而为目前的技术所限,我们仍需身体力行来弥补云技术的缺憾。云技术的广博便捷和人类的身体力行,将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形影相随。

我看“云上的文化之旅”

黄浦江畔的思考

  因为一个人,我们来到一座城;因为一座城,我们终将铭记这个人。

  很难想象没有普鲁斯特的巴黎,是否还会留下神秘的玄想;很难想象没有凡·高的荷兰,那广袤的星空是否依然令人向往;很难想象缺少马尔克斯的神来之笔,孤独的村落是否还会走向世界··..··世界的藩篱,被艺术家的思考拓展了边际;他们以各自的方式,赋予这片土地一种神秘而动人的力量。

  立身黄浦江畔的我们,将为世界留下何种身影······

  从晚清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后,列强便在上海设立了租界,给上海留下了独特的历史建筑遗迹,让上海素享“万国建筑博览”的美誉。外滩的万国建筑博览群,鳞次栉比,危乎高哉,庞然立于黄浦江岸,百十年风雨弹指一霎间,它巍然屹立。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从士大夫的市隐之地豫园,至藏书名家郭氏的书隐楼;从道教静庵城隍庙,至禅意森然的龙华寺;从教会主办的震旦医学院,至救国志士肇建的复旦公学;从花旗银行气势恢宏的意大利拱顶壁画,至文人墨客藏乎其中的亭子间,林林总总,不一而足,医农文工,儒释道商,万象毕呈,悉会于此。

  南学北学交会于斯,张爱玲十里洋场的倾城之恋,刘呐鸥现代摩登的都市情调,哈同花园对于国学的昌盛明智,造就了这里的开明、多元。古今中外,东西南北,他们孜孜矻矻,耕耘了这一方繁华的东海胜地。

  许纪霖先生曾在一次演讲中剖析过“魔都”上海。其中不乏对上海的精辟透视,源乎其城市精神-海纳百川,接纳八方来风,笑迎四海来客。仍记得那年一次偶然的机会路过南苏州路,心中对这条干净、宁静同时又充满异国风情的小路万分神往。车行中,沿路的景观令我应接不暇,却不知前方一个拐弯便是外滩万国建筑博览群,那种前后的强烈对比并不是为了凸显谁更胜一筹,而是让我惊喜于上海的神奇,一墙之隔便是两个“世界”。

  站在浦东陆家嘴的上海中心,眺望浦江两岸,被两岸的灯火辉煌、霓虹缭乱、车水马龙所深深折服。作为世界六大城市群的中心城市之一,上海的繁华可谓是世界有目共睹······

  “端居耻圣明!”如斯繁华,我有何贡献?为什么我之于这样的繁华像是一个局外之人?那一砖一瓦垒砌的大厦,那栉风沐雨中留住的上海文化遗产,工匠之功于我大焉;这都市的窗明几净,纤尘不染,环卫人员之力较我为先。

  对于这座大城市而言,我只是茫茫尘世中的一粒尘埃,立乎其间,“飘如陌上尘”。

  桑内特在《肉体与石头》中曾言,当今的城市,公共生活在逐渐衰退,公共空间缩回到了私人领域,那种许久未见的孤独正向我们袭来。我们在渐长的孤独感中迷失,唯粱稻是谋,对于社会所应有的忠诚度消失了,变得唯利是图,觊觎眼前利益,淡漠而非热忱。工业机器时代孕育了许多缺失自己想法的幽灵。创造的激情被麻木一一消退,对于自己不再充满期待和相信。面对上海这座偌大城市里繁华的街道,我的内心却是参与感缺失所留下的苍凉,我想这正是公共精神衰退的结果。回归公共生活,回归身体,回归灵性,或许是当下的我们对于城市应尽的责任。

  我沉醉于上海的绚丽夺目,却又在为没有参与创造这一切而感到心虚。我想做的便是拒绝存在虚无,拒绝心中徒留一片荒芜的田野;不做生活里的“陀螺青年”,总在原地打转,停止不前;不自命清高,以《荒原狼》里的主人公为反面教材-他憎恨小市民,却又习惯于小市民的生活;他憎恨秩序,却又摆脱不了秩序;不为做推石头上山的西西弗斯而感到羞耻,重要的是每一次的推石上山都应是一种心怀希望的过程,每一次石头滚落下的瞬间心中都应少一份怨念。生活本就是周而复始不断滚动的车轮,唯有强化自己,增加参与感才能使自己不跌倒在无情的 非车轮下。每一个人都是社会性的存在,面对客观时代的滚滚洪流,我们所能做到的有限,但对自身的改变却是无限的,将更好的自己奉献给这个时代,奉献给这座傲立在远东的大都市-上海。

  立乎江畔,慨对长空: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因为一个人,我们来到一座城;因为一座城,我们终将铭记这个人。如此人生,又何惧万古江河!

-热门专题-
-精选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