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级

字数

体裁

话题

黄浦江畔的思考 800字高考作文

2022-03-15 07:22:35 栏目:高考作文 来源:蘑菇文

  因为一个人,我们来到一座城;因为一座城,我们终将铭记这个人。

  很难想象没有普鲁斯特的巴黎,是否还会留下神秘的玄想;很难想象没有凡·高的荷兰,那广袤的星空是否依然令人向往;很难想象缺少马尔克斯的神来之笔,孤独的村落是否还会走向世界··..··世界的藩篱,被艺术家的思考拓展了边际;他们以各自的方式,赋予这片土地一种神秘而动人的力量。

  立身黄浦江畔的我们,将为世界留下何种身影······

  从晚清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后,列强便在上海设立了租界,给上海留下了独特的历史建筑遗迹,让上海素享“万国建筑博览”的美誉。外滩的万国建筑博览群,鳞次栉比,危乎高哉,庞然立于黄浦江岸,百十年风雨弹指一霎间,它巍然屹立。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从士大夫的市隐之地豫园,至藏书名家郭氏的书隐楼;从道教静庵城隍庙,至禅意森然的龙华寺;从教会主办的震旦医学院,至救国志士肇建的复旦公学;从花旗银行气势恢宏的意大利拱顶壁画,至文人墨客藏乎其中的亭子间,林林总总,不一而足,医农文工,儒释道商,万象毕呈,悉会于此。

  南学北学交会于斯,张爱玲十里洋场的倾城之恋,刘呐鸥现代摩登的都市情调,哈同花园对于国学的昌盛明智,造就了这里的开明、多元。古今中外,东西南北,他们孜孜矻矻,耕耘了这一方繁华的东海胜地。

  许纪霖先生曾在一次演讲中剖析过“魔都”上海。其中不乏对上海的精辟透视,源乎其城市精神-海纳百川,接纳八方来风,笑迎四海来客。仍记得那年一次偶然的机会路过南苏州路,心中对这条干净、宁静同时又充满异国风情的小路万分神往。车行中,沿路的景观令我应接不暇,却不知前方一个拐弯便是外滩万国建筑博览群,那种前后的强烈对比并不是为了凸显谁更胜一筹,而是让我惊喜于上海的神奇,一墙之隔便是两个“世界”。

  站在浦东陆家嘴的上海中心,眺望浦江两岸,被两岸的灯火辉煌、霓虹缭乱、车水马龙所深深折服。作为世界六大城市群的中心城市之一,上海的繁华可谓是世界有目共睹······

  “端居耻圣明!”如斯繁华,我有何贡献?为什么我之于这样的繁华像是一个局外之人?那一砖一瓦垒砌的大厦,那栉风沐雨中留住的上海文化遗产,工匠之功于我大焉;这都市的窗明几净,纤尘不染,环卫人员之力较我为先。

  对于这座大城市而言,我只是茫茫尘世中的一粒尘埃,立乎其间,“飘如陌上尘”。

  桑内特在《肉体与石头》中曾言,当今的城市,公共生活在逐渐衰退,公共空间缩回到了私人领域,那种许久未见的孤独正向我们袭来。我们在渐长的孤独感中迷失,唯粱稻是谋,对于社会所应有的忠诚度消失了,变得唯利是图,觊觎眼前利益,淡漠而非热忱。工业机器时代孕育了许多缺失自己想法的幽灵。创造的激情被麻木一一消退,对于自己不再充满期待和相信。面对上海这座偌大城市里繁华的街道,我的内心却是参与感缺失所留下的苍凉,我想这正是公共精神衰退的结果。回归公共生活,回归身体,回归灵性,或许是当下的我们对于城市应尽的责任。

  我沉醉于上海的绚丽夺目,却又在为没有参与创造这一切而感到心虚。我想做的便是拒绝存在虚无,拒绝心中徒留一片荒芜的田野;不做生活里的“陀螺青年”,总在原地打转,停止不前;不自命清高,以《荒原狼》里的主人公为反面教材-他憎恨小市民,却又习惯于小市民的生活;他憎恨秩序,却又摆脱不了秩序;不为做推石头上山的西西弗斯而感到羞耻,重要的是每一次的推石上山都应是一种心怀希望的过程,每一次石头滚落下的瞬间心中都应少一份怨念。生活本就是周而复始不断滚动的车轮,唯有强化自己,增加参与感才能使自己不跌倒在无情的 非车轮下。每一个人都是社会性的存在,面对客观时代的滚滚洪流,我们所能做到的有限,但对自身的改变却是无限的,将更好的自己奉献给这个时代,奉献给这座傲立在远东的大都市-上海。

  立乎江畔,慨对长空: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因为一个人,我们来到一座城;因为一座城,我们终将铭记这个人。如此人生,又何惧万古江河!

黄浦江畔的思考

江三代

  三代人眼中有三代人的江,三代人心中的江,也自然是不一样的风貌。

  古人云:“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提起上海的母亲河,悠悠的、属于黄浦江的故事便从老一辈的追忆中流出,又流入小一辈懵懂的眼睛里。我们的母亲河永远向东奔涌,日夜不息的浪涛仿佛时代的鼓点,默默记录着世事无常、岁月变迁。她仿佛亘古不变,却又似乎无时无刻不在随着城市一同浮沉、改变。

  我家住在杨树浦路,透过窗就能看到黄浦江,是名副其实的“江景房”。由于家里三代人都是江边老住客,我也戏称祖父是“江一代”,父亲是“江二代”,自己则是“江三代”。三代人眼中有三代人的江,三代人心中的江,也自然是不一样的风貌。

  我的祖父是这样描述黄浦江的:乱、脏,但是热闹非凡。那时新中国刚成立,工人们响应“只争朝夕”的号召,一门心思摘生产,却忽略了最基本的环境卫生。

  于是江边建起了密密麻麻的工厂,乌泱泱的人群忙忙碌碌、进进出出,忍受着持久的噪声和熏臭。只有临江的居民才能一览发黑的江水,稍远一些便只能看见高耸的烟囱以及熏黑了半边天空

  。我祖父过去就住在杨树浦路一条临的堂里,回想起那遥远的过去,老人家不免露出微笑:“以往爹娘管得很松,小伢子又都皮得很。我们几个男小孩一下课就跑去黄浦江游泳,大热天更是天天去。江上的警察看到我们就像熟客一样,一边大声叫我们名字,一边来捞。我们就逃,笑着逃。开心啊,被捉住也开心,因为那个警察偶尔会买棒冰给我们吃,让我们保证不再来了·.....”

  虽然水质很糟,回来父母看到湿答答的衣服也免不了一顿教训,但是黄浦江于那个贫困时代的少年们而言,无疑是快乐的源泉。祖父后来又告诉我,在水上警察请他们吃了四次棒冰后,他们就再也不去黄浦江游泳了-有个很小的孩子在江里淹死了,警察们没能救起他。他或许就是另一群孩子中的一员。

  从此江边警备力量加强,祖父他们也后知后觉地感到滔滔江水的危险,再加上水污染愈发严重,无忧的江泳时光宣告终结。少年们一天天长大,环境却越来越恶劣。关于黄浦江、苏州河等重点河道的水质改善问题,已成为一个迫在眉睫的大难题。终于有一天,市政府开始着手治理:两岸的工厂一批批倒下,浑浊不堪的江水终于一月月重回清澈,伴随着母亲河面貌的大幅改善,一个时代也悄悄拉上了历史的帷幕。

  空落、萧索以及安静,这便成了我父亲这“江二代”眼中的滨江。污染问题还未得到完全解决,黄浦江两岸许多工厂仍保留着破旧的空壳子,等待着政府的下一步指示。没有了熟悉的热闹景象,黄浦江在落日的衬托下显得格外荒凉。黄昏时分,时常能在一处废弃的轮渡口见到一个青年,那便是我父亲。和祖父小时候一样,父亲也喜欢空闲时去江边逛逛,但他享受的是那安静的气氛:晚秋的露气里弥漫着淡淡的油烟味,风带着江浪的呼吸拂过耳畔,放眼望去尽是浮光跃金的美景.····他时常独自一人来这里看书、闲逛、打水漂,消磨漫长的下午。尽管身下的旧栏杆已摇摇欲坠,但父亲的心是如此宁静轻松。黄浦江在这时是属于父亲一个人的母亲河。

  在父亲成了家、又有了我之后,他也时常带着我们一家人来这儿玩要。多少次,我总看见他默默地凝望着黄浦江。父亲也许会想:这里以

  后会变成什么样呢?万物终会改变,最近他也听闻了政府将要改建滨江的消息,但他最终还是什么都没说。我总认为父亲长大后选择成为一名海员,或多或少是受到少年时代母亲河的影响。

  到了我这个“江三代”,黄浦江的命运可谓是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政府“打造浦江沿岸46公里风景线”的计划一经实施,江畔马上重新热闹起来。拿我最熟悉的杨浦滨江来说吧,我就是和现在的“杨浦滨江区”一同长大的。我见证着荒废的各类建筑被推倒和改造,崭新的休闲场所、滨江走廊拔地而起。绿地上花团锦簇,微微摇曳的芦苇和江水相得益彰。昔日上海工业的“锈带”已成为富有纪念意义的“历史博物馆”和城市名片。祖辈们经历过的岁月成了介绍展板上闪闪发亮的刻痕,铭刻在这片土地上,也铭刻在我们小辈心里。休息日的傍晚,我们一家常来这里散步。我们往往走得很慢,因为祖父会轻声朗读展示板上的各种年份,父亲会时不时地停下来,告诉我们那一块临江长廊旁曾停泊过怎样的大船,我也会在一棵开得正好的梨树下停步,欣赏一会儿春天的美丽。父亲常说,现在是最好的年代,以前谁也想不到的好年代。

  如今,疫情被控制,春回大地,我又来到江边享受着惬意的时光。看着重返繁华的滨江,看着滚滚的江水,我一时感慨万千。是啊,黄浦江养育了我们这家人,也养育了上海千千万万户人家。与黄浦江的渊源,已和千千万万户家庭的回忆、和上海这座城市的历史一起,成了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江三代,是“三代人之江”,更是三代人之历史,是这座城的历史!

-热门专题-
-精选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