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级

字数

体裁

话题

明化心灵追逐美好 800字高考作文

2022-03-15 07:22:43 栏目:高考作文 来源:蘑菇文

  熙攘的时代,我们每个人警觉地以世俗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人事。长此以往,再本真的东西在你的眼中也会扭曲。不妨,擦去心灵窗上的尘埃,你会发现一个本真美好的世界。

  往事越千年,文景之治,天下安邦,而在这繁盛的时代,却有一颗明亮的星过早殒落,留得万世感伤。

  弱冠之年,即为博士。与众位开国元勋同朝议政。你的光芒万丈,刺伤了一双双习惯黑暗的眼睛。若当时之人,能够逃脱世俗的束缚,不被欲望蒙蔽双眼,即使有一个人为你,为国家挺身而出,进谏忠言,大汉必定因你,因他而更加昌盛。可是,没有。所有人,都被尘埃蒙住了心灵,无一人为你站出,这是一个时代的悲哀。但在那隐约的惋伤之后,贾谊的才名却万世留芳。

  一个人,平庸并不可悲。可怕的是欲望蒙蔽本真的事实。

  东汉末年,群雄逐鹿,曹操刺董卓未曾成功,借住吕伯奢家中。吕伯奢生情相待,而曹操却如惊弓之鸟,以世俗之眼看吕伯奢,误以为外出国酒的吕伯奢是去告官,杀心大起。若当时,他有耐心问明白事情始末,若当时,他能信任世间还存在的情;若当时,他能冷静地拂去心灵蒙蔽的尘埃。那么陈宫就不会远走他方,他也许早就可以借陈宫之智扫平四海,统一天下。但他的心头布满了多疑的尘埃,让他瞎了双眼,再也看不清世间的真善美。于是,一代枭雄的污点永远拭不尽,于是,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成了他永远的痛。

  同是生死攸关的选择,孙权却选择了另一条摒弃世俗,遵照心灵的路。

  面对曹操“舳舻千里,旌旗蔽空。的百万雄师,江东人人惶恐,文臣主降,武将主战,分裂之势就足以使江东不战自败。而只有他,摒弃建功立业之望,废尽大权在握之思。军权一应交付周瑜,内政并封印交给了张昭。孙权,一代少年英主,在内忧外患之时,他并未惊心动魄,也并未让权力蒙蔽了心灵。他拭去了心灵的尘埃,换来天下十几年的太平。

  危难之时,明化心灵,会使你选择正确的开端。平静之时,明化心灵,会使你赢得心中安和。

  在熙攘的时代,我们会不自觉地按照世俗的方式思考,终究也让世俗的尘埃浸透了心灵。追逐美好的路上,停下来,倾听一缕阳光,是来自心灵的呼唤。拥风入怀,让心头的尘埃随风逝去。缓缓睁开双眼,此时,虽有世俗入眼,但却不入心。摒弃一切的功名利禄,还原了初衷,还原了本真的你。

  一切事,到最后都是美好的,即使带有些许惋伤悲壮。如果我们没有见到美好的本真,也许是没到最后,抑或是我们心灵还存在尘埃。

  明化心灵,还原一个本真的自己,一个美好的期待。

明化心灵追逐美好

丈夫需“毒”更需“度”

  常听人提及这样一句经典名言:“量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这句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名言,仿佛有一种神奇的魔力,使人笃定不疑地坚信,这是身处竞争残酷的社会生活中,出人头地,走向胜利的不二法门。于是乎,数千年来,无数人以此为信条,为了战胜他人,绞尽脑汁,费尽心机,唯恐自己不够毒辣,不够凶狠,不够老谋深算,最后硬生生地把自己修炼成一只满腹坏水的千年狐狸精。

  也有清醒理智的贤者对此并不认同,他们中的多数认为,“度”才是成事立业之本。毕竟原文所言乃是“无度不丈夫”,而并非众所周知的“无毒不丈夫”。在智者眼中,终日勾心斗角,尔虞我诈,互相算计,无法成就真正经世的伟业。他们更愿意相信,“度”才是人走向成功的致胜要诀。

  那么,丈夫需要“毒”多一点还是“度”多一点呢?依我看来,一个志存高远,有宏图之志的大丈夫,需要点“毒”,更需要“度”。

  君子建功立业,没有点坚毅果敢,毫不退让的“毒”是不行的。遥想楚汉相争时,汉中王刘邦之父落入项羽手中,项霸王得意洋洋地在城楼支起大锅,威胁水煮邦父,不料刘邦气定神闲,不见丝毫惊惶不安的神色,甚至扬言与项羽“分一杯羹”;血雨腥风的二次大战中,英国人破译德国人的核心机密“紫码”,获悉德国将要大举轰炸考文垂的重要情报。然而,为了保卫这个来之不易的“超极机密”的安全,避免德国人生疑。英国不惜放弃为考文垂加强防御的机会,任由德国人狂轰滥炸。最终,这座历史悠久的工业名城,在德国空军铁蹄的践踏和蹂躏中,被无情地摧残,苟延残喘,奄奄一息。

  然而,这些看似冷酷无情的抉择,最终为他们奠定了通向胜利的基础,各自在历史上产生了不可忽视的深远影响。或许看上去,他们的胜利,似乎只是同敌人在比谁更狠毒,比谁更残忍,比谁更毫不留情。但从某种意义上讲,没有高瞻远瞩的眼界和超量的气度,他们也不可能在大是大非面前展现自己“毒”的一面。因此,他们的“度”是显而易见的。

  当然,倘若一个人,特别是一位统治者,只有心狠手辣,不择手段之“毒”却毫无包容天地,宽广如海之“度”,终究只会被世人当成昏庸无能,嗜血成性的独夫民贼,决不会创造什么令人瞩目的功绩。玄武门血斩手足的李世民无疑是“毒”的,然而,他一手缔造了“贞观之治”,万古流芳,名垂青史,靠的是他的“度”。虚心纳谏,礼贤下士,令房玄龄、杜如晦二位贤相忠心耿耿竭力辅佐,令一代名谏臣魏征矢志不渝坚定追随,如此之风度,何患无开明盛世?那个喊出“宁教我负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负我”的曹孟德无疑是“毒”的,然而他能够以弱胜强,打败众多对手,统一中原,安抚天下,离不开他思贤若渴的信念,更离不开他广开言路,网罗天下英才的英明举措。这样的豪迈大度,又怎愧于“奸雄”的美誉?

  无毒不丈夫,亦或无度不丈夫。这是为人处世,经纬天下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或许,我们不能以个人的主观随意简单地评判孰是孰非,孰优孰劣。然而,可以肯定的一点是,对于一个欲成大事的人,倘若没有海纳百川的襟怀,包容天地的大气,沉稳从容的风骨,坚强不屈的意志,那么他既不可能“毒”,更不会有“度”。“毒”或许是通向成功不可缺少的手段,但“度”是更加高明的智慧,更加可贵的品质,更加稀缺的精神。一个想要施展抱负的君子大丈夫,需要点坚毅果敢不惜代价的“毒”,更需要包容万物,吐纳天地的“度”。或许,贯彻了这样的信条,通向成功的康庄大道,离你不再遥远。

-热门专题-
-精选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