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级

字数

体裁

话题

望 见 800字高考作文

2022-03-15 07:22:50 栏目:高考作文 来源:蘑菇文

  我就静静地在这片热土上流淌,敞开胸怀哺育这个民族,望见一切历史必然的变化,凝望着这座城,这个国,这个家。

  我吞没摇曳的灯光,聆听一座城久违的喧嚣,望见苏醒的城、聚集的人。

  我出生就望见一群辛劳的人,他们牵着哞哞叫的瘦牛,挥舞着铁制耕器,汗珠从干黄的脸颊上落下,播种在土中。我好奇地望着他们,抑制不住新生的兴奋,戏弄着涨起又落下。望见他们无声地哭泣着守在淹没的家,转过身对我叫骂-

  “断头河!”

  我望见穿着粗布衣裳的人来到我身边,用尽全身力气在我身上凿出一道道缺口,用坚硬的石砾掩上我的伤痕,对我呢喃着,祈祷着。我慢慢地平息,用浊黄的浪与他们粗糙的手掌相握。

  我望见千骑从我身边飞驰而过,卷起阵阵飞扬的尘土,嘶吼声掩过了我的咆哮。鲜红的液体融入我的身躯,冰冷的身体落入我的怀抱,我只能温柔地托起他们,悄悄合上他们的眼睛。我是一尊流动的墓碑。我望见安康,与战乱。

  我望见从远方而来的钢铁怪物碾过我的身体,发出嘶哑的鸣叫,从中涌出叽里咕噜的难懂话语。飞舞的炮弹划破天空与波涛,沉沦的船只绝望地潜入水底,黑暗处惊恐的妇女流着泪捂住怀里挣扎着的孩子的眼睛,想着日子能过得好一点的人,在慌乱中,化为哀怨的幽魂。

  我望见身穿绿色军装的面黄肌瘦的年轻人,被聚集着,被号召着,他们悄悄将稚气埋起,端起简陋的枪支冲进弹林枪雨,带着坚定的笑与泪。望见陌生的船只渐渐退却,红色一点点扬起,幸存下来的人们见面互相道着“恭喜你”,嘶哑的收音机流出令人亢奋的声音。

  我望见侵略,与胜利。

  我望见码头与工厂在我身旁建起,身底被掘出了一条长洞,发电站依偎在我的肩上,钢筋巨龙越过我的头顶;望见错落有致的房屋里,年轻的姑娘打湿油亮亮的头发,明晃晃地对着我笑;望见绚丽的灯光在闪耀,洒在挤得密密匝匝的公路上;望见欢乐的人群兴奋地张望着,或是若有所思地匆匆而过,民警们挺拔的身姿汇成流动的墙,护送一行又一行的人······

  我望见开放,与繁荣。

  我望见,城市按下了暂停键,在特殊的一年。

  我望见满是人潮的街道连尘土也停止了飞扬,喧闹的楼房安静得异样,疏落的行人用口罩掩住笑意,唯有白色的医院满是熙熙攘攘的人群。我缓缓推动船只,载满了身穿白色大褂的普通人,他们用生命写下请愿书前往全国各地的城。

  我望见力量。

  中国的力量。

  我就静静地在这片热土上流淌,敞开胸怀哺育这个民族,望见一切历史必然的变化,凝望着这座城,这个国,这个家。

  以一条江的姿态,一条中国的江。

望 见

放 生

  月光,和楼顶的霓虹灯一起,散落在波光粼粼的黄浦江面上,像印象派的画作。

  八月盛夏,黄浦江畔。

  20世纪40年代末,这里曾是法国人开的咖啡馆。弃置了几十年后,店面被拆分成几家弄潮儿的小店,大二的陈就在其中一家奶茶店打工。被围堵在熙熙攘攘的人群里,偶尔透过茶色玻璃,望见对面高耸的陆家 嘴“厨房三件套”。

  蓝色调的夏天,陈经常下了班跑到杨的家里看鱼。杨的家里养了缸名贵的金鱼,陈最喜欢看水泡眼金鱼,学着那呆鱼的模样把腮帮子鼓起来-

  老杨住在小陈楼上,是位十足的上海老克勒。一年四季格纹西装从不离身,裤缝熨得笔挺,头发梳得油光锃亮。老杨永远只喝自己煮的咖啡。唱片机是少不了的。杨会拉小提琴,他固执地叫这乐器“凡哑林”,就像张爱玲的小说里翻译的那样。

  老杨拉完一首柴可夫斯基,拉开窗帘。

  老杨家看得到黄浦江,陈站起来和他一起欣赏火红的太阳掉进江里。

  “唉,变得真快呀······记得我小时候······”

  他颤抖地咏叹着,半是忧伤,半是喜悦。

  老杨还在上学的时候,这里曾是他的“根据地”。放了学的学生便三五成群地在黄浦江畔兜兜转转,零零星星搭起的铁棚往往有少年在捉迷藏。船只靠岸时拉响了震耳欲聋的鸣鸣声,混杂了渔民的吼叫,只有少年会觉得趣味横生。时常有小贩挑着竹担走街串巷地吆喝。老杨出身大户人家,零花钱很多,不像他的伙伴们,只能在蜜饯和小人书里艰难抉择。如果母亲和姐妹们喝下午茶,他还能屁颠屁颠跟着去咖啡店蹭半块奶油蛋糕。

  对了,是母亲让他学小提琴的······

  他不情愿练时,她就骗他:“乖,拉给黄浦江底下的鱼听。”

  后来可能有十年吧,这里不再美了。暴乱的人群,硝烟四起,刺目的横幅勒紧了扣着白高帽的人群,喧嚣、斗争······只是一场雷阵雨的时间,老杨再也没有见过父亲母亲了。

  孩提时代的他被人流挤在粗糙的石壁上,小鹿般的目光空洞地瞅着黑黢黢的黄浦江。

  黄浦江里会有鲨鱼吗?长着新的獠牙的鲨鱼,吞掉了小鱼的勇气。日历一页页从红色撕成绿色。

  老杨最小的女儿在中秋节出嫁了,就像嫦娥奔月后再没回过乡间。午后,老杨西装笔挺地坐在空荡荡的客厅里,被铺满灰尘的唱片机围在中间。

  他咳了一声。

  “老杨!”

  恍惚间,仿佛有人在另一个世界喊他。

  老杨走到阳台上俯瞰,看到陈跨坐在电瓶车上向他用力挥手。

  带你去个地方!他说。

  越过黄浦江两岸繁华的地段,车子一路驶向空旷的郊野、麦田、芦苇荡······

  寂静无人。陈摘下头盔,江边湿冷的风吹乱了他的头发。

  “高三前的暑假,我常出来骑行,恰巧找到这里。”

  陈找了个桥墩坐下,指着对面的江说:“时被催着长大,心里很慌。但那天回去我很开心。”

  “怎么?学文人借风景排遣苦闷了?”

  “才不是,只有你这种老克勒才会那么矫情。”

  老杨瞪了回去:“别胡说,我哪里老。”

  “对,你不老。你只是怕变年轻。”

  顽固的老杨别过头去。

  良久,陈傻笑着,开口:“我看到了鱼。”

  “就在岸边。有一瞬间,有一条鱼-咻一下-蹿了出来。”

  杨哑然

  他们在桥墩上坐了很久,一直等着,有一条很小很小的鱼,从茫茫的江面跃起。

  夏天逐渐过去了。

  陈给杨买了件运动卫衣,教会了他怎么用手机买奶茶。国庆节时,陈从大学回来,老杨约了陈去黄浦江边散步。年轻的恋人们手挽着手从梧桐树下走过,笑意盈盈的少年骑着共享单车掠过,夜跑的人群顺着浦江岸线呼哧呼哧地奔来,这其中竟也有些和他年纪一般的老者。

  不知为何,老杨只觉得浑身轻松了许多,就像把一副陈旧的金镣铐,从脚踝上摘了下来。

  忽然从不远处传来一阵轻快的吉他声······是街头艺人年轻的、毫无章法的歌声。

  姑娘长发披肩,青山磊落,气宇轩昂。

  她在唱着一

  “更迭了朝代当时的明月换拨人看····..”

  每天上海人看到的黄浦江,都不是昨天那条了。

  不是每一条江都能流入海,不流动的江便成了死水。

  鱼也跟着江向东旅行,大多时候江水让我们看不见。或许跃出水面只是一瞬间,如果有一个人看到,那就够了。

  新的笑声闪闪烁烁地藏在黄浦江畔。

  此时暮色西沉,华灯初上。LED大屏幕又滚动起不同的电子文字,很快这里的夜晚将被彻底点亮。

  老杨举着两杯奶茶,身体沐浴在城市最后一缕夕阳下,向小陈走来-

  雨果说,人们把黄昏的夕阳当作震旦的旭日。小陈觉得恰恰相反。哦,这不是黄昏的夕阳,而是震旦的旭日。

  迎着宜人的晚风,他们身旁逐渐聚集起了拍照的人群。

  月光,和楼顶的霓虹灯一起,散落在波光粼粼的黄浦江面上,像印象派的画作。

  因为有灯,黄浦江再也不会有黑黢黢的时刻了。

  老杨鼓起腮帮子,用力吸了口奶茶,甜甜的,比他小时候吃过的蜜饯还甜。突然,他觉得黑黢黢的江面仿佛有什么东西在跳跃,耳畔激起的水花声,如同春雷炸破了雨夜的轮廓:

  “听,有鱼。”

  黎明时分。

  老杨起了个大早,难得没穿西装,套了件小陈给他买的卫衣,提着一个塑料袋出了门。

  他站在岸边,蹲下身子,解开塑料袋-

  金鱼摇摆着轻盈的红色尾巴,游回了黄浦江里。

  老杨注视着红日从对岸的高楼丛林里升起,想起莫奈的《日出· 印象》。

  然后大摇大摆地,走了回去,说着:“蛮好。蛮好。”

-热门专题-
-精选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