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级

字数

体裁

话题

桂言秋浓 800字高考作文

2022-03-15 07:22:53 栏目:高考作文 来源:蘑菇文

  金桂若星,树下走过,落花细细香满衣。

  ——题记

  早逾九月,本该金桂飘香,可因它的迟到,我苦苦寻觅。

  “儿子,快看!”坐在母亲车后座的年幼的我,像一只未经世事的小猴一样闻声望去。目光所致之处,有着一颗生的极好的桂树,满树桂花正随风而舞,虽未到树下,我便闻见了香气扑鼻的桂香,就像在大桶牛奶中加了几点子蜜那边香甜,我仿佛可以看见一条条的香气正在绵延,伸展。我们不一会儿便来到了树下。桂树也生长的十分高,苍劲的虬枝将桂花们都托上了天边,少数低处的花儿也早早被人摘了去。桂花香如同雾气,我站在桂下,衣袖沾满清芬。我仰头看向躲在高处的桂花,望眼欲穿,又转头看向母亲,眼睛眨巴眨巴,不断暗示着什么。

  母亲当然也明白我的暗示,抱着我让我来摘花。抱着我,母亲用力太大,怕弄疼我;用力太小,又怕我摔着。我在母亲的托举下,细心挑拣着最茂密的那一簇。我头顶上的仿佛并不是桂花,而是一群闪闪的星,我找准目标,极力伸出手,为了那最美的“星星”。小小的手中握着大大的一簇桂花,母亲也同我一起开心。母亲向我说道:“长大后,你也得像桂花一样,即使小的平凡,但也可以毫无保留的放香出来。”当时的我什么都不懂,只把小脑袋埋进香的沁人的桂花束中。车又缓缓开动,车后仿佛久久飘飞着那细碎的金色花香。

  真的怀念那儿时的桂花呀!多期望在异乡,也可以看见那满树的桂花。我东奔西找,向风儿询问桂的消息,只想再重温那儿时的桂香。总算找到,却只见桂树,未见桂花。可仅是看着那一树的叶和敦实的枝,我仿佛在桂下看见了弓着腰的老人在一把一把得捡着桂花;仿佛又看见一个书生在桂下吟诵着给远方亲人的诗;仿佛还看见孩子拉着母亲的手,踏着一地的金黄,渴望那满是桂花的枝,还有那有着淡淡清芬的桂花糕,以及那容颜依旧,手捧桂花的母亲……

  还记得儿时充满桂花香的那段时光,心中时刻激荡起温情的浪潮,旧日的鎏云像日日都是精雕细琢,昔日的夕阳像暮暮都是描画许久,明明都是同一片月,为何童年时看见的是圆满欢愉,如今的月怎么看都只有愁。人不似当时,月怎能似否?但,毕竟选择了远方,只顾风雨兼程,哪怕失去鲜衣怒马。苦何妨?孤又何妨?仍有那桂花糕以慰愁肠……

  桂落纷纷,同柳絮一般被扬起,一袭秋风就像一位使者,似乎要把桂花引向那没有尽头的彼方。

  桂树心中的不舍织成线,但只言道:“勿要想念。”

  勿要想念?根源于此,哪能不想念?

  桂落风起向远方,大风不散满身香。

  桂小仍有凌云志,香透彼方归故乡。

  ——后记

桂言秋浓

去看甦荷湖

  “半抹浓香,小稻未伏,日远霞光,好送秋凉。从极远处,只一声呼告,半壁江山倾流如画。”

  这是我立秋时所著《大地上的事情·立秋》中的一段文字,想来入秋已久了。从书社走入田野,实为一种“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心境。苇岸先生曾在他的《去看白桦林》中写道:“只要你天性能够感受,只要你尚有一颗未因年龄增长而泯灭的承受启示的心,你就应当经常到大自然中去走走。”我想,这也当是纯粹的人们成为自己所需的一个准则。

  白露前后,暑气渐渐消退。那些心绪比瀚海更深的人们总算要因夏的离开而雀跃,但对于荷池的菡萏来说,它们在夏积攒的绿意还未释尽,就要附上如古稀之年霜鬓似的气息了。或许是一些莲荷有了不甘,倔强地绿着,不与其他枝叶一般倒入池中,成为大地的一份子。

  去看甦荷湖是在秋日。苇岸说:“秋天旅行是一种幸福,木草丰盈,色彩斑斓,大地的颜色仿佛在为行者呈现。”夏与冬的过渡——秋日,正显示着它特有的景致。此刻我步过荷湖,天色不太晚,风也在此凝息。一座小城,一群人,一个黄昏里孤单单走在大地上的影子,被夕日的光拉得很长,在转凉的大地上摇曳着。粉色的花尽数凋零,叶与藕也多是枯褐色。湖底,看不清深浅,但据认为是较浅的,且在无尽的荷莲底下,残败的茎叶浮在浅层水面上,似乎陷入一种倾颓的梦境。

  这时候,我的身边响起孩子欢愉的笑声了。似乎是教书的先生,带着一个仿佛幼儿园年纪的孩子捕蝉。于是,我的记事簿上便记录下一段:“昏黄记忆下,一根细竹竿串上小白网,兜住一整个夏天。”蜻蜓飞得很低,蓝翅的蝴蝶还停留在旁生的枝上歇息。甦荷湖的确是不大的,缓步环绕下来仅需两三分钟。鸣虫,不知其种类(兴许是油葫芦),不过的确不像是蝉鸣。《一九九八廿四节气》的“白露”篇中有过一句:“油葫芦鸣声一片……没有虫鸣的秋天是无生命的。”或许虫鸣也有别样的意味所在了罢。

  草丛里积了水,旁边是尚未成长多久的条条柳枝,水里的杂草看上去像刚下田的水稻幼苗。柳叶本平,然而其中丛生的杂枝,叶是锯齿状的片片,形态比柳叶大上很多。荷叶轻晃,短凳默然伫立,同学们一哄而散。早些时候走在这条路上的人稀少,晚来些也是如此。湖底不时有几道波纹,我看见在纷乱的叶茎中间游动着几条黑身白纹鱼。对甦荷湖历史有过见证的老师告诉我,几年以前湖中养了许多鱼,教工们那时还会前来钓鱼,颇有雅兴。

  树顶黄得像是要留下来的颜料一般,红叶像是荔枝,且其色越来越浓了。远望的荷湖,荷叶色的深浅与枝的高低各不相同,促成一处自然美。抬头,一轮半月在明朗的天空挂着。路过的青衿说:“走,我们摘荷叶去。”一旁巨石上,明晃晃的四个红色大字“甦荷湖赋”,内容的红色已经很淡,也显得有些年头。其中写道:“荷,天暑而甦,清涟一湖。……师生教学之余,临山亲水,仁心生焉,慧心萌焉,而教育功德亦大显也。”此番告诫我们,书生也应多走入自然。如同苇岸所说:“栽种植物的人很少感觉到他的职务的真正尊严,他只看见他量谷子的箩筐与大车,此外一无所视,于是就降为一个农民(而不是“人”在农场上)。”人不能被工具所奴役,我们走入自然的时候,即是真正为人之时。

  对大地的真实感受,只有当你矗立在阴云的山峰,站立在凉风的麦田,走在铺石的乡间小路,远方呼唤着一个声音:“回到大地中去。”这时你才能够发觉。

  大地凉起来了。

-热门专题-
-精选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