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级

字数

体裁

话题

四大方面下手让中考作文“更美一点” 500字中考作文

2022-03-15 12:57:39 栏目:中考作文 来源:蘑菇文

  眼下大家正在迎接中考,作为应届初三学生一定在为写好作文努力着,估计从现在开始到中考,每位学生至少会练写10篇、20篇作文,那么你应该尽量想方设法“让你的文章更美一点”。

  让文章标题更美一点

  最近几年中考作文的题目出得很美,如《我也衔过一枚青橄榄》《我想唱首歌》等等。题目是文章的眼睛、窗口。美的题目像磁石,一下子就会吸引住读者的双目,激起读者强烈的阅读欲望。有些含义隽永的题目,还会使读者品味再三,久久难忘。

  中考除全命题外,不排除半命题、材料作文、看图作文的可能性,届时有可能要自拟题目。比如写一篇有关母亲的作文,除了《我的母亲》《我和母亲》外,你还可以拟定为《为了母亲的微笑》《望着妈妈头上的银丝》《妈妈的“百宝箱”》《并不温柔的母爱》等等,文章的题目尽量做到新颖、醒目,把自己的感情,人物的特征、动作的细节或文章的主题融合在题目中,考试时如要自拟题目就一定要努力做好,平时练笔更应该讲究拟题,这对提高审题能力和写作水平也不无好处。

  让文章内容更美一点

  “充实的思想不在于言语的富丽,它引以自豪的是内容,不是虚饰。”莎士比亚的这句名言道出一个写作的真谛:文章的美决定于内容的美。

  内容要新鲜真实,切忌违背生活常理的胡编乱造,切忌生硬搬用陈谷子烂芝麻;内容要具体充分,切忌一鳞半爪,缺臂肘少大腿;内容要情真意切,切忌故作姿态、无病呻吟。朱自清先生的《背影》一文即是这方面的典范,好好读读它,多读几遍,就能领悟其内容之美。

  大家不妨准备些“惟有我知”的生活中亲自经历或亲眼目睹的材料,用心去写,这样会让文章的内容更美一点。

  让文章结构更美一点

  内容与形式总是合而为一,浑然一体,密切相关的。精巧的结构,往往会使内容显得更美。正如海涅说的:“像首饰匠打金锁链那样精心地劳动着,把一个个小环节非常合适地连接起来。”

  如果你能运用些技巧,那此文章的结构自然会更美一点。

  让文章跌宕起伏。不妨学着用悬念设置法试试,倘能做到悬念迭起则更好;不妨学着用情感抑扬法试试,欲扬先抑,欲抑先扬,抑扬更替则更好;要不然用个设问句也比平铺直叙有起伏感。至于倒叙、插叙是必须掌握的。

  让文章浑然一体。首尾相衔是最便捷的技巧;伏笔照应更能使文章紧凑;至于过渡句灵活多变的运用,自然能使文章增加美感。

  让文章语言更美一点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文章是产品,语言是产品的包装,精彩的内容必需精美的包装。

  把名称记得具体些。如“颧”、“眉”、“颔”、“颏”、“额”,有些同学只知道“脸”或“头”就不行。试想《茶花赋》中去掉了红梅、白梅、朱砂梅、大玛瑙、雪狮子、大紫袍,而统称为红花、白花,那要逊色多少?

  把句子写得长短参差。不要尽用长句,也不要尽用短句,长短交错,错落有致,会使文章更美一点。

  把句子倒装一下。如“我爱祖国”不妨写成“祖国,我爱你”;“我默默地看着她渐渐远去的背影”,不妨写成“她的背影渐渐远去,我默默地看着……”,当然要视具体情况偶而用之。

  打一个比方,用一串排比,引一句名诗等等,这些都能使文章的语言显得美一点。

  让你的文章更美一点,把标题美、内容美、结构美、语言美一点一点加起来,还怕你的文章不美吗?

四大方面下手让中考作文“更美一点”

2009年桂林市中考满分作文:感受节日(2)

  在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高度发展的当今社会,节日已经成为人们社会生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密切”地融入了我们的生活,丰富着我们的社会文化。

  现在我们天天都在过节日,刚刚过完了元旦,元宵急急而来,不久,清明又如约来到;清明还余绪未断,端午又要到了;端午才结束,“五一”“五四”连袂而来……可是,这还不能算是节日已经融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因为它“融入”得还不够完美,它只是融入了我们的物质生活,还没有融入我们的精神生活、文化生活。而要真正地使节日融入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那恐怕还要走一段更长的路!我们牢牢地记得在元旦晚会上一定要与亲友们狂欢,吃团圆饭,却不曾想过花上几分钟心平气和地解读“元旦”的内涵;我们可能会记得在清明那天一定得跟父母长辈登山上坟,给故去的亲人友人寄托思念之情,却不肯记得到人民英雄纪念碑前摆上一束花;我们可以记得在五月初五那天万万不能耽误吃粽子,看龙舟竞赛,却往往忽略了两千多年前屈原怎样的肚肠寸断……所有的这一切都在以无声的方式提问我们:要何时才能真正懂得去感受节日?

  什么是一个民族文化的缩影?是节日!什么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民族精神的象征?是节日!什么是一个社会高度文明经济高度发达的见证?还是节日!特别是我们这样一个有着五千年灿烂文化的文明古国,国家的兴衰荣辱,文明的传承变迁,可全都写在节日里,毫不夸大地说,如何过好一个节日也是该民族文明程度的真实写照。它须要我们记得,但它更须要我们去用心感受!改用欧阳修的一句话来说“节日之乐,感受在物质上而领会在文化层面上”。每一个节日都是一种文化的符号,而每过一次节日都是在传递一回文明。它不止于大操大办,大吃大喝,然后一哄而散,这就叫作“过节日”,而在于通过过节让我们的人民从中接受洗礼,进而弘扬中华文明和精神。精神,就是我们每一个民族传统节日的魂。我们不能就那样肤浅地过完了罢,而是深刻一点去理解它到底传达的是一种怎样的思想,然后思考它,感悟它,甚至“批判”它!

  现在,有的节日过得有点扭曲了,它成了达人贵妇们挥霍的日子;它成了心怀不轨的人们勾搭的日子;它成了妄想发达的人们走捷径的便捷之门……我们的节日有些沉沦了……

  不过我相信,一个真正属于我们民族的人,它早晚会懂得如何在节日里去收获些真的感受!

  【简评】“特别是我们这样一个有着五千年灿烂文化的文明古国,国家的兴衰荣辱,文明的传承变迁,可全都写在节日里”作者如是说。的确,在我国,传统节日见证了我们国家和人民的精神面貌,也是我们不断取得新的成就的表现。文章立论新颖,在十四五岁的初中生群体里,能有如此见解实不多见。可他说的这也是事实,自从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我们每年都是节前必定是隆重地准备,过节的过程也是大有创新元素,过节的余波也是一年比一年来得长了,官方和民间也有越来越重视的势头——这是好事,总不能坐等人家来抢注咱们的民族节日吧。

  本文议论为主,议论过程严密、言辞精辟,语言流畅自然。结尾处委婉含蓄地表达了对某些不良风气的谴责与批判,同时表达了弘扬民族精神的良好愿望。

-热门专题-
-精选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