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级

字数

体裁

话题

中考作文佳作点评:希望助人成功 500字中考作文

2022-03-15 12:57:45 栏目:中考作文 来源:蘑菇文

  [佳作点评]

  希望助人成功

  绵绵的春雨是大地播种的希望;抽动的花蕊是花朵萌生的希望;展翅翱翔是雄鹰驾驭长空的希望。一个人,只要心中充满希望,就不会对未来充满恐惧,并且能怀着希望在人生的道路上一直前进,永不放弃。

  如果心中没有希望,只有绝望,那么一个人就会对未来恐惧,甚至走上绝路。大家可以看看我们的周围,有多少人因为感情、事业遭遇挫折,对人生感到绝望,最后用极端的方式,过早地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他们的一生难道不可悲吗?爱国诗人文天祥都说道:“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所以如果一个人不能死得有价值,那么他一定要活得有价值,带着自己的希望活下去,心中有所依靠,有了目标,就会感觉到自己的未来一片光明。

  如果你心怀希望,你一定会有勇气去叩开自己成功的大门。相信大家都对贝多芬、张海迪的事迹十分了解吧!是啊,你想想,如果是你,双耳失聪或下身瘫痪,这是多么大的打击啊!这时的人,心灵是多么脆弱,对人生和未来是多么绝望啊!但是他们没有放弃自己,对未来充满希望,勇敢地生活,正是因为这份勇气,不也叩开了成功的大门吗?

  如果你心怀希望,你一定更能忍受生活对你的不公,更坚强地活下去。你一定会为残运会上中国健儿的辉煌战绩而自豪吧,你一定会为春节晚会上的表演“千手观音”节目的姑娘们的坚强而深深打动吧,残疾人都能怀着希望,勇敢、坚强地活下去。我们就更应该如此,无论遇到什么,一定要对自己的未来充满希望。

  阳光总在风雨后,请相信有彩虹!心怀着一份希望,成功就离你不远了。

  [特色点评]

  这是一篇规范的议论文,论点正确、鲜明、集中,论据真实典型、可靠可信,论证严密有力。文章第二段从反面论证,第三、四段列举了贝多芬、张海迪、残运会、“千手观音”节目等事例进行论证。全文行文流畅、思路清晰、结构严谨,实为一篇佳作。

  跟踪训练

  从下面两个文题中.任选一题作文。

  (1)阅读下列两则材料.按要求作文。

  材料一:据《工人日报》刊文,上海曾举行的一场以“发现翻译新人”为宗旨的翻译大赛爆出冷门:由于缺乏最好的译文,大赛不仅一等奖空缺,还将二等奖颁给了一位土生土长的新加坡人.其原因不仅在于他突出的英文水平,更在于他“流畅、优美的汉语表达”。相形之下,国内选手提交的相当多的作品言不达意,其中用词不精当、标点符号误用等小错误“更比比皆是”。

  材料二:调查表明.一个中国学生要熟练掌握英语.平均得花费5000个小时在英语学习上。如果一天花一个小时学的话.需要十多年的时间。曾有报道说.有些中国留学生在美国做博士论文,英文版本写得如行云流水,自己翻译成中文却错别字连篇.反映出母语基础的薄弱。

  请你以“母语”为话题写一篇文章。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不少于600字。

  (2)请你以“校园,我从这里起航”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紧扣题意行文,文体不限,不少于600字。②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

  写作提示:文题(1)的两则材料都是反映中国青年母语(汉语)基础薄弱的典型事例.这一话题也是受业内人士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相信你读了材料和话题后,定会产生联想、引起思考:或为母语自豪,或为母语担忧,或想起学习母语的快乐.或感受过去没能学好母语的遗憾等。然后选择一个较小的切入口,选择适当且擅长的文体.自拟题目作文。

  文题(2)是一道命题作文,适合写叙事抒情类散文。写好这道题的前提是:审清题意,选准文体。题目蕴含着一个形象的比喻:校园是“我”积聚知识能量、增长见识才干、培养社会适应能力的人生码头,“我”从校园这个人生码头起锚.开着人生之船扬帆远航。题目的基本含义就是要形象具体地写出校园对“我”成长的巨大作用。

  中考作文佳作点评:希望助人成功2008中考作文命题趋势之四:选题作文将成为新宠

  应对中考复习有方 四招解决记忆难题2008年中考语文知识点预测会标品评和火炬传递解说标语拟写和开场白设计权威预测:中考语文试卷中的七种奥运题型

中考作文佳作点评:希望助人成功

08年乐山市中考优秀作文《心在刀刃上选择》

  心在刀刃上选择

  历来最为矛盾的便是文人,他们似乎生来就进行着心灵上的选择,在进与退之间,在生与死之间。

  魏晋出英雄——历史学家如是说。

  我不知道在别人心目中嵇康算不算英雄,但从他的每一次选择中我断定:他是个英雄。

  嵇康也许天生一副傲骨,不屈于俗,不慕于官,过着自己的田园隐士的生活。一代名将钟会,慕名往谒,结果被拒之门外。钟会在临走时,不忘记恨恨地瞪了两眼。于是嵇康便上了刑台,理由是谋乱。行刑前,执刑官问他还有何话说,他抬起头,看着台下三千太学生稽首向着一个高高在上的人。司马昭也看着嵇康。嵇康知道,以他的名望,只要向司马昭说一句恳求的话,往后则皆大欢喜。他的心在动,心在痛,屈服吗?不,他知道自己并没有错。于是他说了句:“把琴拿来。”……

  他勇于赴死的从容给了历史一个隽永的背景,那已成绝响的《广陵散》余音绕耳。

  如果说嵇康是在尊严与生命之间做出了令人回味的抉择,那么王国维的选择又向我们展示了什么呢?

  王国维可谓近代大儒,被人们称为古文化的煞尾者。而正是这样一代大儒,却在清朝覆灭之后随之而去了。对他的死,人们颇有争议。有人以为他是“铁杆”的晚清遗民,为“国”捐躯。而我却同意余秋雨先生的意见:他是死于一种文化。

  王国维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终身濡染的封建文化随着清朝政权的倒塌而淡化以至没落时,他这一隶属于这种文化的人心怎能没有一丝颤动?他的心在泣血。“活下去吗?”环顾四周无所留恋,曾经沧海的人对一切都已不太在意。他已没有了目标,因为,当时没有一件事,没有一个人可以作为他这个大儒的目标。“死吗?”可这样的死有人在意吗?是否值得?为一种文化的没落而死?一种文化的没落预示着另一种文化的兴起,但这已不属于他了。

  心在刃上蹭了许久,血流一地,将一切涂成红色。王国维便在这红色中做出了选择。玉殒香消吧!

  常言道:“百无一用是书生。”我却不以为然。至少书生在矛盾中的心灵的选择是隽永豪迈无与伦比的。常人的选择可以更改,可当一介书生在心灵深处认定自己的选择后……

  若干年后,我们会说:这是最令人回肠荡气的经典的选择

-热门专题-
-精选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