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级

字数

体裁

话题

中考写“理”类作文模拟演练 500字中考作文

2022-03-15 12:57:49 栏目:中考作文 来源:蘑菇文

  【模拟演练】

  [文题之一]

  中学生中有许多流行语,比如:“我喜欢,你管得着吗?”“时髦就是美”“分不在高,及格就行”“酷就是青春,青春就是酷”“生命在于运动,朋友在于走动”……请你就一句感受最深的流行语写一篇议论文,题目自拟,字数不少于600字。

  [构思点拨]

  写作此题应注意三点。一是观点要鲜明。要在辩证分析流行语的基础上,旗帜鲜明地提出自己的观点,或赞成,或反对,切不可模棱两可。二是议论要透彻。流行语代表的是一种思想倾向,议论时要分析其原因、后果,要分析正面和反面的影响,要集中笔力,写深写透。三是语言要得体。该委婉时委婉,该严厉时严厉。不可肯定一切,也不可否定一切,要留有余地。

  [例文参读]

  小议“我喜欢”

  自习课时,一位同学一边做作业一边摇头晃脑地哼着歌。我劝他不要这样,谁料他理直气壮地来了一句:“我喜欢!”近年来特别在别人提意见的时候,尤为盛行这三个铮铮响的字:“我喜欢!”意思是我爱这么做。

  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生活在社会这个大集体中,不可能为所欲为,我行我素,做任何一件事情都必须以社会道德、法律法规为准则。也许某些人认为“我喜欢”三个字时髦,是所谓的“个性解放”,于是竞相模仿。殊不知,绝对的“我喜欢”“个性解放”并不存在,个人是社会群体中的一员,“我”与周围的人群必然是互相制约的。因此,“我喜欢”和所谓的“个性解放”都只能是相对的,不能是压抑别人而解放自己的那种解放,也决不是使别人不喜欢而自己喜欢的那种“喜欢”。

  一句“我喜欢”,便把迎面而来的批评、指责全都挡了回去,根本不辨是非,不明事理,仅凭自己的喜好随心所欲,这样一来往往会因小错而酿成大祸。既有损个人形象,又不利于提高自己的思想认识。因此,奉劝诸位,切勿把“我喜欢”奉为挡箭牌,于人于己均无益。我们是新时代的青年,古人尚能“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我们岂能只顾个人之乐而不顾他人之忧呢?

  先人曾以“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告诫过后人,一位哲人也说过:“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们每个人都是残废人。”这就是说,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有缺点,这是正常的。关键是我们要能做到勇于承认错误、善于改正错误,这样才会使我们健康成长,进而有所建树。一个人若不接受老师、家长或者同学的友善批评,而以“我喜欢”来抵制人们对其错误行为批评的人,最终将自食其果,后悔不已。

  看来,光“我喜欢”不行,还得“大家喜欢”才好。

  (选自《作文大王》2002年第11期作者:罗炎军)

  [例文评点]

  本文按照“叙述现象——分析原因——分析危害——归结论点”的顺序展开全文,条理清晰、结构完整。作者先一针见血地指出“我喜欢”后面所隐藏的崇尚“个性解放”的心态,又从正反两个方面分析了“我喜欢”的严重危害性,议论深入透彻,具有很强的启发性和感召力。“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名言的引用,既增强了说服力,又增添了文采,“看来,光‘我喜欢’不行,还得大家喜欢才好”一句用对比的形式归结论点,妙不可言。

  [例文参读]

  “时髦就是美”之我见

  有些同学们认为“时髦就是美”,常常把“时髦就是美”这句话挂在嘴边。

  时髦就是美吗?我以为不一定。美有它的客观标准,而时髦只是一种时尚,它反映了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下,人们对美的一种看法,这一种看法并不是绝对的,所以不能说“时髦就是美”。“环肥燕瘦”不正说明了这一点吗?在过去曾经时髦过的事物中,有些真正美的,保存了下来,而其中一些则由于没有美的价值而被岁月无情地淘汰了。“文革”期间许多青年人头戴军帽,身着绿军衣,手捧红宝书,腰扎武装带,这也是当时风靡一时的时髦,但这就美吗?你也许会笑着摇头。同样,如今那些从“南风窗”吹来的时髦也未必见得就美。当前有许多同学们盲目追求时髦,一味效仿港台、国外的着装,分不清糟粕与精华,常把腐朽当作时髦,把颓废视为新奇,结果是弄巧成拙,反而丢掉了自身原有的美。

  法国作家、政治家卢梭在他的《爱弥儿》中这样写道:“真正的美,是美在它本身就显出奕奕的神采,爱好时髦是一种不良的风尚,因为她的容貌是不因爱好时髦而改变。”他的话很值得我们思考。

  那么,在形形色色的时髦中,究竟哪些是美呢?我认为,美应该是朴素自然,落落大方的,那种矫揉造作、奇形怪状的装束是称不上美的。俄国着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朴素是美的必然条件。在他的力作《安娜·卡列尼娜》中有一个情节表现了托尔斯泰对美的看法:小说中吉蒂和安娜一同参加宴会,吉蒂为了使自己的光芒盖过安娜,连裙子上的每一个褶都进行了仔细研究。她自以为美,可无人理睬她;相反,身穿一袭黑衣裙的安娜却使满座为之倾倒。这就是朴素的美感。李白有这样两句话:“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这赞美的也是朴素的美。我认为我们中学生应该追求这种朴素美。

  “时髦就是美”的看法产生的主要原因是缺乏正确的审美观和对西方文化的盲目崇拜,我们应该在外来文化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结合本民族的传统,创造出一种朴素、健康,具有时代感的美。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应该形成正确的审美观,而正确的审美观是和人的文化修养、思想水平分不开的。要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并不是—朝一夕可以做到的,它需要的是日积月累,对自我的不断完善。当你的文化修养和思想水平提高了,你就会认清形形色色的时髦中哪些是真正美的,哪些是不美的。

  (选自《作文大王》2002年第11期作者:李平)

  [例文评点]

  作者针对“时髦就是美”的片面认识,用名人名言和具体事例加以驳斥后,顺理成章地提出了自己的主张:“朴素就是美”。接着,作者又深入探究了“时髦就是美”的根源实质:缺乏正确的审美观和对西方文化的正确分析。最后又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只有提高思想认识,才能辨清真正的美。全文先提出问题,再分析问题,再解决问题,结构严谨,内容丰满。此外,文中举例精当,分析深透,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文题之二]

  请自拟题目写一篇作文,题目中必须含有“挫折”二字。

  [构思点拨]

  这道作文题,完全可以写成议论文。内容上可以是面对挫折的态度、战胜挫折的方法、害怕挫折的后果,还可以写挫折教育的刻不容缓,写挫折与成功的辩证关系……从论证方法上看,可选用与挫折相关的历史故事,可联系青少年害怕挫折的心理特点,可引用与挫折相关的名人名言,多角度地论证论点。

  [魔师点化]

  写作此题,可在结尾处来点创意。或用精彩的名言收束全文,或用精警的比喻照亮全篇,或用精美的排比增添气势,或用精当的对比归结论点,写出一个强劲有力的豹尾。

  [例文参读]

  呼唤“挫折”

  期中考试的热浪刚刚过去,而受其“打击”者的心情仍处低谷。轻者整日不苟言笑,重者则对今后的学习丧失信心。这不能不使我想到前不久从报上看到的一则新闻:一名叫张迎丽的同学因高考落榜而自杀。两种现象,轻重不同,却告诉我们同一个道理,加强对中小学生的耐挫折教育已刻不容缓。

  害怕挫折、难于承受挫折是我国青少年的一大弱点。据北京师范大学的一位老师分析,现在的孩子对挫折的忍受力、处理各种问题的应变能力较差,面对激烈的竞争而勇于尝试的信心不足。

  张迎丽高考落榜就自杀身亡,殊为可惜,然而诸如此类的悲剧仍在生活的大舞台上频频上演。北京一女初中生袁鑫因“怕处分”“上不了重点中学”,“一时想不开”自杀,这同样令人扼腕。尽管两人自杀原因不同,但归结到一点,都在于心理脆弱,经受不了一时的挫折。升不了学或受到一点打击就轻生自杀,这是何等的令人惊骇!这对于我们的学校和家庭教育发出了什么警示呢?

  从学校教育来说,我国目前大多数学校重视的还只是应试教育。从小学到升大学,层层选拔,偏重智育,却忽视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从家庭教育来说,不少父母,更是把升学看作孩子的唯一出路,认为孩子升不了学,将来就没出息,父母脸上无光。将孩子重新引上“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歧途。这种错误的教育进一步把孩子逼进了升学的死胡同。另一方面,不少父母对孩子过于娇惯溺爱,没有注意培养孩子的耐挫折力,这种过多的保护使孩子失去经受生活挫折的能力,最终酿成自杀的悲剧。

  传媒及社会舆论普遍认为,当代青少年依赖心理和害怕挫折的心理已相当严重。言下之意,很有责怪青少年“自己宠自己”,不愿尝试挫折,不敢尝试挫折的味道。其实,反过来问问:社会、家庭、学校给了他们“受挫折”的机会吗?没有!孩子稍稍“出轨”,立即就能听到“你一心读书,其他的事,父母为你办。听话!”这冠冕堂皇的忠告,是青少年接受挫折的“拦路虎”,他们听得够多了!

  有人说,孩子的依赖心理和害怕挫折的心理是由于幼年学步摔倒时父母扶起来造成的。这样的说法也许有些夸张,但是,如果家长们从孩子小时就注意让他们慢慢懂得人生之路并非一马平川,培养他们越过坎坷的能力,有目的地让他们接受一些挫折的磨炼,那么他们在面临挫折时就不会惊慌失措。

  给青少年们一个摔打磨炼的机会,有意识地培养他们的耐挫折力,让他们真正警醒起来,亡羊补牢,使那些因“挫折”而酿成的悲剧永远不再重演!

  (选自吉林摄影出版社《中学生话题作文》作者:刘易)

  [例文评点]

  本文先从现实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加强中小学生的耐挫折教育已刻不容缓;再从学校、社会两个方面分析中学生承受挫折能力差的根本原因;最后又水到渠成地归结论点:“给青少年们一个摔打磨炼的机会有意识地培养他们的耐挫折力”。全文按“引论——本论——结论”的顺序来写,结构紧凑,条理分明。两名学生因不能经受挫折而自杀的事例,有发人深醒的力量;文中分析原因全面、透彻、切中肯綮,显示了作者的较强的思辩能力。

  [例文参读]

  挫折与成功

  成功对每个人来说都是一件幸运的事,但不是每一个人都能获得成功。成功不是路边的小石子随处可捡,也不是田间的小草随意可觅。要成功,需要有一段漫长的路要走,在这期间是要经过许多挫折的。

  对待挫折,法国大作家巴尔扎克说:“挫折是能人的无价之宝,弱者的无底之渊。”强者在挫折面前会愈挫愈勇,而弱者面对挫折会颓然不前。我国明代的谈迁用27年的时间编成了五百万字的《国榷》初稿,却被贪婪之徒偷走,他忍受这沉重的打击,埋头书案又干十年,再次写成《国榷》的第二稿。之后又经过三年的补充、修改,才最后定稿。可以说谈迁一生为写此书呕心沥血,九死而不悔。如果谈迁在遭受初稿被偷的重大挫折之后而一蹶不振,那就不会有13年后的成功。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写道:“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足,兵法修列;……”由此观之,那些“倜傥非常之人”不正是在挫折面前勇往直前、愈挫愈勇的人吗?

  着名数学家华罗庚曾说:“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真理的长河中有无数礁石险滩。只有不畏攀登的采药者,才能登上高峰觅得仙草;只有不怕巨浪的弄潮儿,才能深入水底觅得骊珠。”科学上的每一个真理都是在经历无数次的挫折、失败之后才得出的。我们要正视挫折,正确对待挫折,只有这样,才能让挫折变成我们走向成功的阶梯。

  对待挫折态度不同会导致不同的结果。同样是失恋,日本相扑力士清水川堕落了;而歌德却写出了千古名作《少年维特之烦恼》。弱者不敢面对挫折,害怕再一次努力后的失败,因此陷在失败的痛苦中不能自拔。其实,挫折不等于失败,真正的失败是自己失去信心,失去成功的信念。

  挫折可以战胜,挫折孕育着成功,而前提是具有坚定的信念和勇往直前的精神。当具备了这些条件之后,挫折就会被你踩在脚下,明天就是拨开浮云见丽日之时。

  (选自华语教学出版社《中学生议论文一本通》作者:佚名)

  [例文评点]

  本文的论证极具特色。一是举例论证。作者列举了谈迁、文王、仲尼、左丘、孙膑等人战胜挫折的事例,内容丰满,角度丰富,说服力强。二是对比论证。作者将清水川和歌德对待失恋的不同态度和不同结果作对比,有力地论证了“害怕挫折导致失败,战胜挫折就能成功”的道理。三是引用论证。文中引用了巴尔扎克、华罗庚的名言,很好地论证了“挫折可以战胜,挫折孕育成功”的中心论点。

  [文题之三]

  初中教材中许多精美文言文都能给我们以有益的启示。《愚公移山》告诉我们金诚所至,金石为开;《扁鹊见蔡桓公》告诉我们讳疾忌医,危害无穷;《周处》告诉我们改过自新、为时不晚……请就初中教材中的某一篇文言文写一篇读后感,字数不少于500字。

  [构思点拨]

  这篇读后感的原文可以是题目中列举的一篇文言文,也可以是初中教材你最感兴趣的其它文言文。这篇读后感的立意可以是原文中的主旨,也可以对原文主旨的进行反弹琵琶,还可以从另外的角度提出自己的见解。这篇读后感的结构可以按“引”“议”“联”“结”的模式展开,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来点创意。比如就开头而言,可以概叙原文内容,可以概括原文主旨,可以引用原文的情节,也可以直接提出自己的观点。

  [例文参读]

  谈“惭色”

  ——读《为学》有感

  读过彭端淑《为学》,大家多会对富僧大加批评,诚然,富僧拥有雄厚的物质基础,而没能到南海,这确实是应该大加斥责的。但是,大家多忽视了另一方面,那就是富僧听到贫僧由南海回来之后,脸上显出的“惭色”,仅此一点,笔者认为他也是值得赞许的,因为能显出“惭色”,就说明他有了悔意,他的“惭色”至少会成为他尔后实现理想的一种动力。

  在人生的道路上,谁能不办错一两件事?重要的是做错了后如何对待,一个人如果能在做错之后显出“惭色”,那就说明他已经认错了,并可能在此之后有悔改。

  展开历史的画卷,让我们看一看那些没有实现理想于惭愧之后奋发有为的人,是如何面对失败与挫折的。我国古代文学家苏洵,他举进士不中,有“惭色”烧尽以前所写之文,闭户苦读,通读六经、百家之说,终于成为着名的文学家。异邦音乐大师贝多芬,32岁时突然耳聋了。当时他心情痛苦绝望之极,甚至一度闪过自杀的念头,有“惭色”后并没自杀,反而以惊人的勇气和毅力克服了困难。最后一部杰作——《第九交响曲》是在他的听觉完全丧失后完成的。

  再拿我们当代的事例来说吧,当代保尔——张海迪,在医院工作时,有人拿着一瓶贴着外文商标的西药,求她翻译。这时她并不懂外文,因而她只好惭愧地摇摇头,而就在这以后,她立志要学好外语,终于掌握了几门外国语言。……

  从以上事例中,我们可以看出失败和挫折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在失败中永不爬起。一次失败,只不过是多了一次更好地反省自己,从而更好地认识自己、认识生活的艰辛的机会。然后,求索、奋斗,开发潜能,激发勇气,磨炼意志创造难以想像的奇迹。不要在乎别人的嘲笑与讽刺,你应爬起来,在别人的取笑中开拓你的路。

  在我们学习中,由于各种原因而遭挫,有的人便灰心丧气萎靡不振,甚至麻木不仁。还有的在失败面前并没有失望,在显出“惭色”之后,能够总结经验和教训,勇往直前,鼓足勇气努力学习,并取得了好成绩。

  前人在逆境中,在艰苦的环境中能够有这样远大的理想和抱负,我们21世纪的青少年在这样好的条件下,难道就没有吗?

  (选自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中学生新议论文大全》作者:彭保东)

  [例文评点]

  这篇读后感的立意非常新颖。作者并没有围绕原文中的观点来谈感受,而是肯定了“有惭色”的富者,并列举苏洵因“有惭色”而苦读成才、贝多芬因“有惭色”而谱写出第九交响曲、张海迪因“有惭色”而学好英语的故事,有力地论证了一个人所未言的道理:“有惭色”是成功的开始。作者这种创新思维值得学习。此外,例证丰富多彩,行文疏密有致,语言严谨周密,也是本文的成功之处。

  [例文参读]

  不要等“刘备”

  ——读《三顾茅庐》有感

  “要是刘备没有来呢?”读了《三顾茅庐》,在赞叹刘备求贤若渴的精神的同时,我又不免为诸葛亮担心。公元207年,刘备被曹操追杀,屯兵新野。徐庶向刘备推荐诸葛亮。刘备冒着严寒两次拜访他,但都被拒之门外。第三次终于见面了,并坚决邀请他出山。这是一段脍炙人口的佳话。值得庆幸的是刘备终于第三次来拜访了。否则,中国的历史上是否还会记下“诸葛孔明”这个名字呢?

  诸葛亮是幸运的,他终于等到了刘备。使他的才华得以发挥,成为一代风流人物,没有被埋没于草庐中。但是,世界上又能有几个刘备呢?又有多少人能像诸葛亮这样幸运呢?假如刘备果真没有来,诸葛亮又会怎么样呢?恐怕只能怀着满腹的韬略庸庸碌碌的度过一生,怀着生不逢时的慨叹死去。如此看来,这种等待是多么渺茫,又是多么危险呀!这种等待的做法是不足取的,特别是在今天。

  今天是一个崇尚知识、人才济济的时代。但是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人们大都习惯于含而不露,“隐居于草庐中”,既渴望使自己的才能得到发挥,又不敢脱颖而出。其结果常常是自己的才华得不到应有的发挥,而社会则失去了一份宝贵的财富。如果毛遂不自荐,他的才能几时能被大家承认呢?而平原君又怎样与楚国达成协议呢?所以我们不能等待“刘备”的到来,过分寄希望于“伯乐”。应该把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在岳阳市黄秀乡有个年轻的党委书记,本是岳阳氮肥厂的后勤干部,在小青年中有“小诸葛”之称。他想:“在厂里,我还派不上大用场。但我不能等待,我要去闯,去干一番事业。”于是他自荐担当任何一个乡的党委书记。岳阳市委批准了。他工作很出色,成了岳阳市的新闻人物,《黄金时代》杂志报道了他的事迹。如果他也像许多人一样在那里等待,那么“刘备”再求贤若渴,识人善任,恐怕也不会发现一个后勤干部具有党委书记的才干。

  诸葛亮等刘备自有他的原因。当时昏君当道,诸葛亮在等圣贤之君。这种等待还是可以理解的。而今天则不同了。今天我们有幸生长在一个充满生机的变革时代,在一个百端待举的用人之秋,为什么还要等待呢?让我们打破旧观念的束缚,努力掌握自己的命运,主动进取,去显示自己的才能,让社会对自己做出选择吧!

  (选自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中学生新议论文大全》作者:王晓梅)

  [例文评点]

  这篇读后感有以下两点值得称道:一是观点新颖。作者从“三顾茅庐”的故事中提出了一个新颖的观点,认为诸葛亮稳坐茅庐的做法不足取,提倡人们在新的时代“应该把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这一观点既令人耳目一新,又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二是问句巧妙。文章开头一个问句破空而来,吸引读者;第二自然段连发三问,写出了诸葛亮稳坐茅庐的“危险”;第三段又连用两问,从反面论证了毛遂自荐之必要;文中最后一段中的反问具有发人深思的力量。

  [文题之四]

  《红楼梦》《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这四大名着为我们塑造了许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或痴情、或薄情,或聪慧,或愚蠢,或忠义,或狡诈,或勇猛,或怯懦,或高大,或渺小……请你从中任选一个人物,写写你对他(或她)的评价,字数不少于600字。

  [构思点拨]

  面对这一文题,应选择一个最了解的人物来写,只有了解的人物才能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言之出彩。应选择一个新颖的角度来写,不可拘泥于别人对人物的评价,应写出自己的见解。应选择一些确凿的事例来写,只有无可辩驳的事实才能有力地支撑自己观点。应选择一些有效的方法来写,如可用痴情衬薄情,用智慧衬愚蠢,用忠义衬狡诈,更好地写出人物形象,更好地论证自己的观点。

  相关阅读:

  中考作文(我、他、景、思、物、感、理)类作文精练、演练与指导 中考写“我”类作文专题精练 中考写“思”类作文专题指导 中考写“我”类作文模拟演练 中考写“物”类作文专题精练 中考写“我”类作文专题指导 中考写“物”类作文模拟演练 中考写“他”类作文专题精练 中考写“物”类作文专题指导 中考写“他”类作文模拟演练 中考写“感”类作文专题精练 中考写“他”类作文专题指导 中考写“感”类作文模拟演练 中考写“景”类作文专题精练 中考写“感”类作文专题指导 中考写“景”类作文模拟演练 中考写“理”类作文专题精练 中考写“景”类作文专题指导 中考写“理”类作文模拟演练 中考写“思”类作文专题精练 中考写“理”类作文专题指导 中考写“思”类作文模拟演练

中考写“理”类作文模拟演练

中考写“感”类作文专题指导

  【学习目标】

  1.能够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

  2.写作要做到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

  3.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像,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

  4.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

  【考点聚焦】

  1.根据特定的要求写因“景”而感的感悟文。

  2.根据特定的要求写因“物”而感的感悟文。

  3.根据特定的要求写因“人”而感的感悟文。

  4.根据给定的要求写因“事”而感的感悟文。

  【知识累积】

  1.“感悟”的基础

  丰富的感性认识是“感悟”的基础。感性认识是感觉器官对事物的现象以及现象间外

  部联系的直接反映,是认识的初级阶段。形象性、直接性是感性认识的特点,它所反映的

  内容是事物的现象。

  2.“感悟”的结果

  深刻的理性认识是“感悟”的结果。理性认识是对感性材料的抽象和概括,是对事物本质、内在联系的规律性的反映,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抽象性、间接性是理性认识的特点,它反映的内容是事物的本质。

  3.“感悟”的原则

  ①可以遵循小题大做的原则。从平凡处挖掘出不平凡的本质,从生活琐事揭示深刻的哲理。

  ②可以遵循合时而作的原则。“感悟”要从现实的需要出发,可增强文章的时代性、教育性和战斗性。如果所选择的“感悟”刚好能够回答社会上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能够触动人们心头的那根弦,那么这个“感悟”就有很强的社会意义,能够发挥较大的社会作用。

  4.“感悟”的方式

  ①直露式:可以是“开门见山”,将“感悟”置于文首,让读者一目了然;可以是“画龙点睛”,将“感悟”置于文末,让读者回味无穷。

  ②含蓄式:将“感悟”寄寓于叙述描写之中,即通过具体事物和人物言行本身来显示。这种情况属于古人常说的“春秋笔法”。此种方法较难驾驭,可是用得好,可禁绝一切空话、套话和说教,让“感悟”随着文章的展开自然地流泄出来,能够造成含蓄隽永的意境,引导读者去深入体验,咀嚼玩味。

  5。“感悟”的要求

  ①保持协调:从文章结构上说,“感悟”部分必须与主体叙述部分有机的结合。“感悟”只能是“点睛”之笔而不能成为“蛇足”,它是对主体部分的微言大义的自然引申,是揭示主题并使之深化的必然需要。

  ②片言居要:从语言表达上说,要一言达意,一语中的,切忌絮絮叨叨,啰啰嗦嗦,要在文章的紧要处用极其精炼的语句揭示要旨,不可泛泛而谈,长篇大论。

  ③含蓄隽永:从表达效果上说,以生动委婉为佳,一般不赞成赤裸裸、硬梆梆地摆出自己的“感悟”,进行枯燥说教,主张在曲中见直、藏中见露、浅近中见深远,要给读者留下思索的余地。

  6.感悟”的误区

  ①感悟不清,漫无中心。就是文章中要么没有感悟,不能把内容要点抽象出来,要么就是感悟泛滥,发生迁移,不能集中力量形成一个感悟点。

  ②感悟不当,失之偏颇。就是文章中的感悟不正确或不准确,认识过于片面和绝对。

  ③感悟不深,肤浅陈旧。就是感悟停留在事物的表象,不能深入本质,不能把握事物的精髓,不能展示事物所蕴含的哲理,承袭旧套,缺乏独创性。

  ④感悟不精,不善点睛。就是对文章只做一般性的总结,不善于提高一步,拓开一层,缺少一目传神的文眼。

  【卓越思维】

  写“感”即是写感悟,也就是写出对生活的感受和领悟,这种感受和领悟常常表现为一种情感、一种哲思、一个道理,它往往是一篇文章的灵魂和主旨。

  要写好“感”,先要抓住生活中能触动我们情怀的东西,然后洇化成面。

  我们可以因景而感。

  “一切景语皆情语”。在写作中,没有无缘无故的写景。我们可以把自己的主观情感和思想意志融入到景物之中去,使山水有情,草木含意。我们在观花时怀人,赏月时思乡。看海时可以感受博大,观云时可以感受飘逸,一切皆由景而感。

  有时,景也昭示着一种自然哲理。这时写感,要对景进行联想和想像,赋予具体的景象以抽象的哲理。我们看到黎明,感悟它冲破黑暗的力量,看到朝阳,我们同样感悟它孕育希望的艰难。

  我们也可以因物而感。

  文学作品中的物,或牵系着一个故事,或寄托着一段感情,或隐含着一个道理。在记物的时候,可借物言情,也可托物喻意,还可咏物明理。有如一块橡皮记录着一段友谊,一声问候承载着一份亲情,一束玫瑰诠释着一种爱意。

  因物而感是一种“言在此而意在彼”的构思写作模式,作者描述事物的目的,不是为了表现这个事物,而是为了引出一段感情,一种哲理。所以要在写物之前,要赋物以意,在写物之时,要为感蓄势,在写物之后,要自然出感。有如写莲花,其实是为了赞美高洁,写翠竹,其实是为了颂扬虚心,写黄牛,其实是为了昭示勤劳,写蜜蜂,其实是为了讴歌奉献。

  我们也可以因人而感。

  即从人的外貌、语言、行为、性格中寻找感点。可以边叙边感,在描写中点缀自己的感受、感想。也可以叙后出感,在写人之后,详写感点,借势出理。我们可以因自己的衣食父母而感,感悟父爱的深沉母爱的伟大。我们可以因祖国的英雄儿女而感,感悟先烈的英勇后生的可畏。

  我们还可以因事而感。

  在记事之后,或就事论事抒发感想,或由事入理阐发感悟,是让作文具有一种哲思之美的重要手段。尝试爬山,可以感悟征服困难的滋味,体验垂钓,可以感悟宁静淡泊的境界。在由事写感的时候,要对事件进行由表及里的分析、挖掘,由一事提炼出一理,并且用精警的语言予以点示。

  要写好“感”,还要把握好度。

  首先感受要有信度,即要感悟得真实。

  真实的感受才能让人产生共鸣,一旦有矫揉造作的痕迹,就收不到感人的效果。真情实感才能打动人心,要做到为情而造文,而不是为文而造情。

  其次感受要有坡度,即要感悟得自然。

  感情也好,感悟也好,不是对人或事物一见即发,而是有一个过程,必须存在关联、过渡、蓄势、铺垫,否则会使人感到突兀,读者感到不易理解,更不会接受。

  再其次感悟要有深度,即要感悟得深刻。

  首先要对所描述的材料进行分析,找出可以生发开去的点,然后是要对材料进行提炼,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展开想像和联想,由此及彼地挖掘事物本身所包含的意蕴。

  最后感悟要有浓度,即要感悟得感人。

  文章不是无情物,一篇好文章,往往渗透着作者真挚而浓厚的感情。感情浓郁的感悟就会在读者的心头打下深深的烙印,感情浅淡的感悟就会像过眼云烟不留任何痕迹。

  我们要学会感悟,善于感悟,抒写感悟。

  因为感悟无处不在!只有通过感悟,你才能发现世界的奇妙,生活的精彩!只有通过感悟,你才发现世界是多么令人神往,生活是多么美丽!

  【知能解读】

  [中考名题一]

  只要我们留心观察,用心体验,就会发现生活中许多有价值的东西。如从一件寻常小事中感悟一个道理,在学习当中发现了一种有效的方法,在与人交往中觉察到一份真诚……请以“我发现__________”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将题目补充完整。

  2.表达真情实感。

  3.文体不限。

  4.600字左右。

  5.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

  (江苏南通市2001年中考作文题)

  [名师指路]

  本题既有较大的开放性,又有一定的限制性,能够很好的考察一个人的综合能力。写好本题,就注意以下几点:第一、选材应注重人文性。文题中的“发现”有着广阔的外延,你对“理”的“感悟”不失为一个好的选材点,只要是你用心体验生活后发现的有价值的东西都能写。把笔触深入到道德世界和人生意义的范畴,让读者既有所知,更有所感。第二、立意应注重独特性。题目中的“我”字规定了行为主体的惟一性。“根据自己生活经历将题目补充完整”这一揭示又强调了个性化的要求,至此,必须摒弃一般化、概念化的立意,亮出只属于自己的发现。第三、形式应注重多样性。形式的创新应该不拘一格,可以选择各种各样的表现形式,尽可以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挥洒笔墨,为自己的内容决定最佳的外在模式。可以用散点铺排式或一词经纬法,也可以集中笔墨展现一个场面,然后以一句精妙的点示收束全文。

  [中考名题二]

  生活是七色板,其中蕴涵着追梦的艰辛,成功的喜悦,挫折的苦痛,孤独的寂寞……此时,你需要看看周围甜蜜的微笑,听听身旁温馨的话语。请以“生活需要______”为题,写一篇文章。

  提示与要求:1.在题目横线上填入适当的词语,然后作文。(如互助、欢乐、掌声、阳光、理智、感动……)使题目完整,并将题目抄写在正文第一行。

  2.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少于600字。

  3.文中若需出现校名、人名,可用化名代替。

  (福建福州市20003年中考作文题)

  [名师指路]

  生活很无奈也很精彩,那么“生活需要什么”这是一个很不好回答的问题,每个人有不同的回答,成功的人需要有人给他一阵掌声,失败的人需要有人给他一点安慰。回望自己走过的历程,总结得失就会发现自己最需要是什么?此题如要把握好,首先必须写出自己的心声,文章才会有感染力,如果要求新,可以从反向立意,其实生活并不是仅仅需要一些正面的、美好的东西,有时它还需要负面的、不太受人喜欢的东西,如:批评、泪水、苦难、失败、寂寞等等,这样可以以逆向思维去求新,相信会使你悟出的道理会与众不同,你的文章也会因此而不落窠臼。

  [中考名题三]

  这里有美丽的自然风光,这里有丰富的人文景观;这里有温暖关爱,这里有友谊信任,这里有拼搏进取;我们的生活、我们的周围充满了阳光雨露,充满了亲情友情,充满了合作竞争。请你根据提示所提供的内容,选取其中的一个方面或者将其中几个方面有机地联系起来,自拟题目作文。

  要求:文体不限,不少于600字。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湖南长沙市20003年中考作文题)

  [名师指路]

  这虽然是一则材料作文,但所给出的材料内容相当的宽泛,有很大的选择余地,可以是描写丰富美丽的风光景观,抒写至亲至善的人间情谊,叙写五彩缤纷的精神世界……不一而足,总的来说,文题涵盖了自然和生活万象的方方方面。要想破题求新,从写感悟入手未尝不是一个好的途径。我们可以紧扣材料,如果对大自然的美景和千姿百态的人文景观进行感悟,要想不落俗套,必须摒弃陈旧的那种在热爱上做文章的作法,善于挖掘新的东西。如果对温暖的关爱和真挚的友谊进行感悟,就要截取生活中最有价值的东西,感触最深的材料,力避空洞无物。

  [中考名题四]

  在下面两个作文题中任选一个,再自选一个合适的词语(如音乐、读书、挫折、爱……)填到所选作文题中的横线上,然后作文。

  (1)生活因___________更精彩

  (2)生命因___________更精彩

  要求:1.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2.字数不少于600。

  3.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

  (广东湛江市20003年中考作文题)

  [名师指路]

  这是一个选题作文,其实给出的两个选项没有太大的差异,都是一个非常宽泛抽象平时又经常挂在嘴边的话题,可是它们却又给人以丰富的联想,什么会使生命增色,让生活添彩?无非就是你平时最感兴趣的东西,曾经让你最得意的事情,总之,你的文章不是灰色调的,应该是积极向上的,文章应当紧扣“精彩”一词,极力渲染你生命或生活中出尽风头的一幕,让人能够从你的材料中感悟到什么,文章的最后一定要揭示到底是由于什么让生命或生活如此精彩,然后水到渠成地加以精辟的点示,紧接着就可以收束全文。

  [中考名题五]

  观赏优美的景色,是感受生活;聆听悦耳的音乐,是感受生活;享受浓浓的亲情,是感受生活;拥有纯洁的友谊,是感受生活:追求远大的目标,是感受生活;体验奋斗的苦乐,是感受生活;遭遇痛苦的挫折,是感受生活。请围绕“感受生活”这个话题写一篇文章,无论记叙、描写,还是抒情、议论,均不受限制。

  要求:1.围绕话题,立意自定。

  2.题目自拟。

  3.文体自选。

  (陕西省2003年中考作文题)

  [名师指路]

  “感受生活”是一个常写常新的话题,从题目的“引语”来看,文章可任选观赏美景、聆听音乐、享受亲情、拥有目标、体验苦乐、遭遇挫折等材料。总之,只要是“感受生活”的,什么材料都可以入选。考生可以大胆使用擅长的文体来写作。对这个题目来说,生活的面太广了,我们最好选取生活中的一个小口切入,以小见大。如“亲情”,可以写父母生活中对自己的关爱;“遭遇失败”可以写自己当时的痛苦等。此外,文章还要处理好“叙”与“议”的比例,文章中的记叙与描写要多而细,浓墨重彩,抒情和议论要少而精,点到为止。

  [魔师点化]

  感悟,即对生活有所感触而领悟。那么,在写作生活感悟类的文章时,就必须强调先有“感”然后才有所“悟”。可以说,“感”是“悟”的前提,“悟”是“感”的结果。所以,我们在写“感”时,一定要写出丰富的情感,写“悟”时,一定要写出理性的思考。

  相关阅读:

  中考作文(我、他、景、思、物、感、理)类作文精练、演练与指导 中考写“我”类作文专题精练 中考写“思”类作文专题指导 中考写“我”类作文模拟演练 中考写“物”类作文专题精练 中考写“我”类作文专题指导 中考写“物”类作文模拟演练 中考写“他”类作文专题精练 中考写“物”类作文专题指导 中考写“他”类作文模拟演练 中考写“感”类作文专题精练 中考写“他”类作文专题指导 中考写“感”类作文模拟演练 中考写“景”类作文专题精练 中考写“感”类作文专题指导 中考写“景”类作文模拟演练 中考写“理”类作文专题精练 中考写“景”类作文专题指导 中考写“理”类作文模拟演练 中考写“思”类作文专题精练 中考写“理”类作文专题指导 中考写“思”类作文模拟演练

-热门专题-
-精选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