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级

字数

体裁

话题

中考语文高分作文:文无定法有法可法 500字中考作文

2022-03-15 12:57:49 栏目:中考作文 来源:蘑菇文

  中国读书人历来主张“文无定法”。诚然,文章不能千篇一律,千人一面,但“文无定法,文成而法立”。作为中学生的习作,尤其是需要在相对较短时间内写出的考场作文,还是应该有一些可以借鉴的“法”。

  比如:主旨的鲜明、深刻、新颖、集中,材料的丰富、恰当,语言的优美、灵动等,这些都是一篇优秀作文应该具备的特征。如何能够做到这些呢?从模仿开始。无论是课本中的经典篇目,还是同龄人的优秀习作,我们都应该善于吸取别人的优点,转化为自己的能力。

  我们看看同样的一个作文题目《一步与一生》,下面两篇作文有什么不同,我们又能学到什么呢?本期指导教师天津一中郑宇

  一步与一生天津一中张馨月

  一步,可能只是一段很短的距离,可能只是一个很小的举动。有的人因为勇敢地迈出这一步,成就了一生的辉煌;有的人却因为犹豫于跨出这一步,造成了一生的遗憾。一步,成就一生;一步,改变一生。

  追溯千年的历史,见证那每一步决定了怎样的一生。

  蔺相如,一介宦官舍人,没有任何地位,却因宦者令缪贤引荐,被王所识。又因他勇敢地迈出主动请缨出使秦国的一步,而成就了其“完璧归赵”的万古流芳。孤身入不测之强秦,危险摆在眼前,可能玉失人亡城不入,种种情况摆在相如眼前,但他没有畏惧,没有退缩,迈出了这至关重要的一步,而正是这一步,才成就了他一生的存世英名。

  项羽,力能扛鼎,一代帝王之才。鸿门一宴,群臣之策,杀刘邦,定夺天下,却因他一时的自负,一时的心慈而放过刘邦,犹豫于跨出这一步,这杀刘邦而夺天下的宝贵一步,而成全刘邦,扶之称帝。君临天下,坐上万人垂涎的位子对于他来说,仅仅只差一步,也正是因为没有迈出这一步,使他与称帝失之交臂,改变了他的一生。时间的流水冲刷掉了他的功绩,仅是留下那“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饮恨叹息。

  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他的身世地位不过如此。没有相如的为人所识,更没有项羽的英武之勇,并且没有陶朱的万贯家财,却得以被司马迁收入“世家”之列,为何?因为他深知“人固有一死,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他勇敢地迈出了一步,揭竿而起,携“谪戍之众”,“斩木为兵”奋起“亡秦族”。正是因为陈涉跨出这一步,这反对暴秦,揭竿而起的一步,改变了他的一生,他反抗暴秦的一步也为历史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蔺相如迈出一步,为万世嘉颂;项羽拒绝迈出一步,错失天下;陈涉跨出一步,名垂青史。

  纵观历史千百年的变化,有多少人用一生证明了一步对于我们的重要性。

  一步,可能仅仅是一小段的距离,而人的一生却是由很多的一步一步组成的,走好你人生的每一步。一步,成就一生;一步,改变一生。

  本文可谓中规中矩,观点明确,“一步,成就一生;一步,改变一生。”强调了“一步”对于“一生”的重要意义。材料丰富,正反对比,语言流畅大气,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沙漠不会因风吹散了一粒沙而失去浩渺;洪流不会因日晒蒸干了一滴水而消散波涛;春天不会因一朵花的凋谢而不再芬芳四溢。

  ——题记

  赤壁巍峨,烟波滚滚,谁能看懂高歌“大江东去,浪淘尽”的苏轼?几忆乌台,那一步的失慎,谁言不悔?身为人臣,为君王左右,被小人谮害。一贬再贬,只因那首诗中莫须有的文字狱。黄州,儋州,一路迁谪的羁旅,写满了仕途的不易。但是英雄之心括天地,一步的不小心怎能阻挡豪杰的英气?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那些庸人自扰的叹息,伴浊酒清斟随水而去。此生寄情山水,许身诗赋,心记黎民,你的一生诠释爱民的真谛,绽放诗坛的奇葩。一步之误,挡不住你一生的道路,你依然忘却伤悲地前行。林间暮雨,身披蓑衣,望萧萧竹落伴微雨,从容淡笑“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如此,为何要悔!

  一步之于一生是一种转折而不是一种决定,它能改变即时的人生航向,却不能变革一颗有志的心凭借信念实践人生意义的进程。面对已然的成就,回首再忆曾经的一小步所给予的痛苦时,失落和伤痛在微风中化作轻轻的烟雾,旋绕为一个过程,一次经历。人生路漫漫,何必困于一步的不如意?

  金榜题名,京城春日走马看花,少年得志,王守仁意气英发。青年才俊,入仕为官,胸怀匡扶社稷之志,浩然已扫浊世之心,轻慢腐朽之风,蔑视逐利之理。待看官场争权夺利,忠奸难辨,你却坚持廉洁为官,造福于民。怎奈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你在一次政治斗争中因维护正义而备受小人谗言,一纸谪书贬为江西的一处驿站首领。那里穷屋破瓦,兵卒尽无,甚至没有一匹可乘的马。你的心坠入了无底的冰寒,自己的人生怎么会走出这样的一步?因为这一步,自己的一生就将从此断送吗?痛苦和迷茫像纠结缠绕的麻线,剪不断,理还乱。但是,冥冥中一个声音坚定地告诉你,“不是的,逆俗流而行的正路,一步的坎坷不足为惧。茅檐因风起摇摇欲坠,烛影沉沉,人伏案前思量兵法,整夜不寐。厚积薄发,终有一天以数十之兵破万乘之围,镇压谋反亲王哗变,再次被朝廷起用。廉洁奉公,官拜君相,为人景仰。回想江西数十载流离攻苦,却释然地说:“往昔不过淡如水。”

  你平静,因为一生不能陷于一步的挫折而停滞不前。在失意的迷惘中要抓紧信念骏马的缰绳,不能对理想的人生轻言放弃。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为其矢志不渝,总有一天,蓦然回首,那一步早已成为过眼云烟,最多留有一丝淡淡的印记。当那一步施加的痛苦变得浅薄,那些蕴蓄的内涵就会愈加淡然、深邃。

  思忆古仁人,原来一步与一生不是简单的决定。一步的得失只是一个过程,一段经历,一种积蓄,一步之行,铺路人生,仅此而已。

  反弹琵琶,总会谱出新曲,拿到这个题目,多数人都会想到一步对一生的影响,一步决定一生,但本文却独辟蹊径,提出不必太过在意人生的某一步,让人耳目一新。

  同一题目,两篇文章,却各具特色,诚能体现文无定法。但,不管具有怎样的独到之处,总离不开中心的明确,材料的运用,结构的安排,语言的锤炼。

  要想写好考场作文,就需要对可法之“法”多加关注,不妨从模仿入手,勤加练习,相信一定能写出满意的文章。

中考语文高分作文:文无定法有法可法

中考作文指导-----点题法

  当前,我国中学生的写作水平不高,学生普遍反应作文难,其主要症状就是:一是写不快文章,二是写不好文章。第一个症状,我们在中学生快速反应作文里讲了不少,在此不谈。在这里,我们将着重谈一谈,中学生作文的特级能力问题。?

  首先我们还是来谈一谈破题:破题也叫做点题,是指写文章在关键的地方,用最简明扼要的话交代、提示或点明文章的意旨,以便了解你所要写的文章的中心是什么,你写此文的意图何在。用一句话概而言之,点题就是提示文章的中心思想。?

  训练目标:对于我们中学生朋友而言,如果作文功底不是很深厚,往往宜采用明点的方法好,但是我们训练的目的就是让中学生有所进步,有所提高。明、暗点之分,分得不是特别清楚。通过我们的讲解,中学生朋友们会明白什么时候适合用明点,什么时候适合用暗点,也将懂得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的点题功夫。以后做到作文势如破竹,一气呵成。?

  写作方法:点题有明点与暗点之分,也有“卒章显其志”与“首句标其目”之分。在使用明点时,就是要紧扣标题,直接说明,解释点题含义。如《火红的花》开头的句子:“我家的后花园,有一株火红花,每到夏天,它都开得火红,就像爷爷那火红的脸。”?

  暗点一般在字词句上与标题没有直接的联系,如《捕蛇者说》一文,在文中结尾处有一句感叹:“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就是在比较“赋敛”与“蛇毒”之中提示出文题的含义,表达作者要写此文的意旨。?

  点题法比较常用的方法是“卒章显志法”。前人评论杜甫诗歌时曾说过这样的话:“一篇之妙,在于落句。”这句话提醒写作者要写好结尾。在文章的结尾,用一、二句话显示题旨,这就是卒章显志法。当然,这一、二句话要如刘禹锡所说的:“片言可以明百意,坐驰可以设万景”,是含义深远而精炼的话语。贾谊《过秦论》的结尾:“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仅此一句,把全篇中心内容包揽无遗。诸葛亮《后出师表》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作结,集中概栝了他的忠诚不矢的精神品德。方志敏在《清贫》的结尾写道:“清贫,洁白朴素的生活,正是我们革命者能够战胜许多困难的地方!”不仅对全文的内容作了集中概括,而且对主题思想亦作了深入阐发。?

  当然,点题法中“首句标其目”的情况也不少见,这种方法目前有人称之为“入手拎题”,这种方法可以起到开宗明义的效果,行文不至于迷失方向,而离题偏轨。?

  篇中点题的情况也有,在叙述或议论的过程中,用简洁精炼的语句,不失时机地点明文题所包含的深意,可以起到中流砥柱的作用。?

  点题的本质意义是指于文章关键处,抓住事物的特征,用数句话,点明题旨,使文章生辉,形神毕现。张彦远的《历代名画忆》中曾有这样的记载:“张僧繇于金陵安乐寺画龙,不点晴,云:‘点之则飞去’。人以为诞,固请点之,须臾雷电破壁,两龙乘云腾去上天,未点晴者见在。”后人常谓文中点题之句为“画龙点晴”。因此,点题应着眼于文章整体,落笔于全文的关节部位。如范仲淹的名作《岳阳楼记》描写了洞庭湖的两种不同的景色,以及各色游客在不同景色面前的览物之情,然后重笔点晴:“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欤!’噫!微斯人,吾谁与归!”这一点晴一写景、抒情、议论于一炉,表达了作者的政治抱负,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终成为历代传诵的名言。又如杜牧的《阿房宫赋》描写了阿房宫规模的宏伟,楼阁的壮丽,以及歌舞之盛,美女之多,珍宝之富,最终却是“楚人一矩,可怜焦土”,接着就是点晴之笔:“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昔秦也,非天下也。”揭示了秦王朝败亡的历史教训,使文章题旨脱颖而出,全文为之而增色。?

  晋人陆机《文赋》中说:“立片言而居要,乃一篇之警策。虽众辞之有条,必诗兹而效绩。”题旨与我国传统文论中的“文眼”、“诗眼”之说颇为一致,它是主题思想的高度浓缩物,能用来组织和安排材料,严密文章的结构,增强文章的气势和节奏感,并且满足读者阅读时生发的期待、推测和判断等特定意愿。如皮日休的《原谤》,紧扣“谤”字这一主旨,提出了老百姓可否上“谤”的尖锐的社会问题。李密的《陈情表》着意突出“孝”字,向皇帝陈述自己与祖母相依为命的境况;申诉暂不应召为官的苦衷。柳宗元的《墨溪诗序》,以“愚”字贯字全篇,先自嘲,继解嘲,最后以且嘲且慰作结,处处不离“愚”字,以“乐”统率全文,从山水之乐,从四时之乐,游宴之乐,一直写到与民同乐,抒发作者愉悦的心情,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点晴之笔必须言简意赅,要言不烦,思想精辟,具有表现力、说明力。因此运用点晴之笔,既要炼字炼句,反复推敲,又要含义深邃,富有哲理。既要顺势点化,不露痕迹,又要委婉含蓄

  ,意在言外。?

  运用点题法要注意以下几点:?

  1.题旨应是文章事理逻辑发展的必然结果,而非勉强“显志”,或任意拔高,更不是硬贴上去的。?

  2.题旨不但要高度概括又要有表现力,而且要精炼准确,干净利索;要与全文构思,紧密相连,浑然一体,恰到好处。?

  3.题旨的开掘,点在起首的,重在开宗明义;点在篇中的,借以因势利导;点在结尾的,意欲深化主题,总之要点在文章的关键处,使形象“活”起来,思想得到升华。

-热门专题-
-精选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