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级

字数

体裁

话题

中考写“他”类作文专题指导 500字中考作文

2022-03-15 12:57:50 栏目:中考作文 来源:蘑菇文

  【学习目标】

  1.学会仔细观察你身边的“他”。

  2.能通过细腻的描写再现熟悉的“他”。

  3.能在事件中展现个性鲜明的“他”。

  4.能深入全面的刻画与众不同的“他”。

  【考点聚焦】

  1.描写式刻画“他”,述外貌特征。

  2.评价式刻画“他”,说精神品质。

  3.事件式刻画“他”,点个性特点。

  4.想象式刻画“他”,描过去未来。

  5.综合式刻画“他”,呈鲜明形象。

  【知识累积】

  要写好“他”,写活“他”,应把握如下内容。

  1.描写人物的方法。常用的描写人物的方法有:肖像、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方面的描写。

  2.描写人物的技法。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简笔勾勒与工笔描绘;对比刻画与环境映衬;细节描绘与漫画描摹等。

  3.描写人物的角度。个体相与众生相;一人一事与一人多事;多事多人与多事一人;个人对比与个人群体对比等。

  4.描写人物的名言。

  鲁迅:“白描”却并没有什么秘诀。如果要说有,也不过是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而已。

  老舍:人的外表要处,足以烘托出一个单独的人格,不可泛泛的由帽子一直形容到鞋底,没有用的东西往往是人物的累赘。

  巴金:要写人,得接近人,关心人,了解人,而且爱人。

  果戈理:外形是理解人物的钥匙。

  叶圣陶:描写人物,假若只就人的共通之点来写,则只能保存人的类型,不能表现出某一个人。要表现出某一个人,须抓住他给予我们特殊的印象。

  【卓越思维】

  所谓写“他”,就是通过对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等方面的刻画,来表现其外貌特点、个性特征、思想情感等。写活“他”,不仅要画其形、描其神,更应铸其魂。写好“他”,应注重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展开细腻的描写刻画人物。

  描写是塑造人物的主要手段,展开细腻的描写应注意以下三点。

  描写要真实。我们笔下的人物形象必须是真实可信的,不可一写正面人物就是完美无缺,一写反面人物就是一无所是,应该辩证的描写人物的优点与缺点,给读者真实的感受。

  描写要细腻。要突出人物鲜明的个性特点,就要采用多种恰当的方法对人物进行细腻的描写;写外貌,应力求写出人物的风度、气质和神韵;写动作,应精选动词,对其行动过程进行生动的描摹;写心理,应善于运用细腻的内心独白、梦境或幻境揭示人物丰富复杂的内心情感;写语言,应揣摩人物说话的语气、语态,让个性化的语言充分展示人物性格特征。

  描写要抓住特点。可运用生动的细节对人物进行正面描写,来突出人物特点;可将不同人物或同一人物的不同方面进行对比,来抓住人物特征;也可利用其他人物的介绍、评价,用侧面烘托的方法来呈现人物特征。

  描写人物忌面面俱到,眉毛胡子一把抓;忌千人一面,毫无个性的差异;忌主次不分,没有典型形象。

  二、搜寻典型的事件支撑人物

  人物的个性需放在典型事件中加以展示,只有在典型事件的支撑下,才能窥知人物的性格特征和内心世界。

  搜寻典型事件的方法有:以小见大法,鲁迅的《一件小事》通过车夫送受伤老妇回家来表现其崇高品质;以平见奇法,魏巍的《我的老师》选用七件平常事来突出老师的人格魅力;矛盾冲突法,张之路的《羚羊木雕》通过人物对羚羊木雕的不同态度来表现大人的自私;对比烘托法,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在对于勒前后态度的对比中鞭笞人性的冷漠;渲染铺陈法,鲁迅的《孔乙己》用众人对孔乙己的嘲笑鄙视来刻画其悲剧式命运;夸张漫画法,吴敬梓的《范进中举》用胡屠夫打婿治病扯衣褶皱等来活画其市侩嘴脸;结尾出奇法,欧亨利《麦琪的礼物》对夫妇互赠的礼物变成没有实用价值的东西来讴歌爱情的纯贞……

  三、勾画生活的环境烘托人物

  环境是人物活动的背景。环境有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之分。环境可以为人物的个性服务的。或渲染人物活动的气氛;或暗示人物心情;或烘托人物的性格。

  环境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有:以实景衬实情。物定的社会环境造就特定的人物形象,如《故乡》中的闰土生活在“多子、饥荒、战争”的年代,因而是一个麻木、贫苦的形象。特定的自然环境暗示特定的人物心情,如《羚羊木雕》中“月亮出来了,发出冷冷的光”来暗示“我”内心的沮丧。以实景衬反情。以乐景衬哀情,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中富人家飘出的欢庆圣诞的乐曲来反衬小女孩的悲惨遭遇。以哀景衬乐情,如《夜走灵官峡》中以气候的恶劣来反衬劳动者的热情。还可以以幻景衬实情,通过想像,幻觉来表达情感、感受。

  环境描写可点缀散见于文中,也可铺陈集中于文中,但必须为人物服务。

  总之,我们采用众多的方法对人物进行细腻的刻画,就是让“他”形象鲜明的站立在我们的文章中,成为一个有血有肉,可观可感、丰满而又有感染力的形象。

  【知能解说】

  [中考名题一]

  题目:心愿

  要求:1.写一篇600—800字之间的记叙文。

  2.以记叙、描写为主,适当穿插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

  3.要中心明确,有真情实感。

  4.书写要正规认真,否则扣分。

  5.不得出现具体的校名、人名,一律用字母A、B等代替。

  (2001年烟台市中考题)

  [名师指路]

  这是一道可以写“他”的作文题。在构思上可采用“横式”和“纵式”构思的模式。“横式”可写“他”的许多心愿,最宜散点铺排,也可写不同人的不同心愿,如老师的心愿是桃李满天下,学生的心愿是金榜题名,农民的心愿是谷粒满仓……“纵式”可写“他”不同年龄阶段的心愿,如童年时的心愿是作保家卫国的解放军,少年时的心愿是成为名牌大学的学生,青年时的心愿是有份理想的工作,中年时的心愿是有个和睦幸福的家庭,老年时的心愿是祈盼家人平安健康……写作时注意“心愿”要符合人物身份。

  [中考名题二]

  题目我们这些少男少女

  要求:1.要有真情实感,要努力做到有新意、有创见。

  2.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3.字数不得超过稿纸的格数。

  4.文中出现的地名、校名、人名一律用“××”代替。

  (2002年黑龙江省中考题)

  [名师指路]

  写作此题,可从以下方面着手:从内容上,可写“少男少女”间的精彩故事,可写“少男少女”间的友谊磨擦。从构思看,可对这一群体的经历、学识、性格、心理、情趣进行概括式描写,也可选取一系列的“他”进行镜头式组合来以点带面。从主题上,可表现他们诙谐幽默的情趣,可展现他们多愁善感的性格,可突出他们奋发图强的意志。

  [中考名题三]

  爱,是非常珍贵而又奇妙的东西。在我们的生活中充满着爱,它伴随着我们的成长,丰富着我们的人生,同时我们也都在献出自己的爱,使世界变得更加美好。有些,我们正在感受到,老师、父母、长辈、甚至陌生人的爱;有些,我们正在期盼着,无私、真诚、深沉,甚至永恒的爱……

  请以《______的爱》为题,作文。

  要求:

  1.请在题目空缺处填上一个合适的词语,构成完整的文题;

  2.不少于600字。除诗歌外,文体不限,可以运用多种表达方式。

  3.不能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

  (2002年江苏省徐州市中考题)

  [名师指路]

  首先填充标题,可从实处命题,如“妈妈”、“老师”、“朋友”等,可从虚处入手,如“沉甸甸”、“暖阳般”等。然后理顺文思,如写“沉甸甸的爱”可铺陈一系列人的爱的厚重,写“妈妈的爱”可截取一件小事来突出爱的无私。描写要细腻,情感要真挚。

  [中考名题四]

  读李白《早发白帝城》及相关资料,然后按要求作文

  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唐肃宗乾元二年(759)春,李白因永王鳞案遭贬,流放夜郎。行至白帝城,忽遇大赦,惊喜交加,旋即放舟东下,速返江陵。诗中寓情于景,流露出了作才重获自由的欢快心情。

  亲爱的同学,当你在中考试卷上重读这首诗的时候,你是否仍为作者欢快的心情和笔下的美景而深深感动呢?现在,假若时间已经倒流,假若你就是当时的李白,请把这首诗改写成一篇500字左右的文章,题目自拟。

  (2002年湖北省宜昌市中考题)

  要求:1.必须采用第一人称。

  2.可以合理想象,补充相关人物和情景。

  3.可以参考并运用其他资料。

  [名师指路]

  本题是一道写人的话题作文。标题应含蓄而富于文采,如“归心似箭”、“回家的感觉真好”等。构思应以表现人物心情为主,欢快是主基调。如写遇赦前的彻夜难眠,可通过对三峡的优美景色的描写来陪衬人物心情,还可插叙昔日春风得意的生活景象来烘托急盼回家的喜悦。联想和想象的细节要仔细揣摩,合情合理。

  [魔师点化]

  若在行文中直接引用李白的诗文来刻画人物心情、情感会为文章增色添彩。如写思乡之情的“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如写忧郁心情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如写豁达情怀的“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如写壮志满怀的“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相关阅读:

  中考作文(我、他、景、思、物、感、理)类作文精练、演练与指导 中考写“我”类作文专题精练 中考写“思”类作文专题指导 中考写“我”类作文模拟演练 中考写“物”类作文专题精练 中考写“我”类作文专题指导 中考写“物”类作文模拟演练 中考写“他”类作文专题精练 中考写“物”类作文专题指导 中考写“他”类作文模拟演练 中考写“感”类作文专题精练 中考写“他”类作文专题指导 中考写“感”类作文模拟演练 中考写“景”类作文专题精练 中考写“感”类作文专题指导 中考写“景”类作文模拟演练 中考写“理”类作文专题精练 中考写“景”类作文专题指导 中考写“理”类作文模拟演练 中考写“思”类作文专题精练 中考写“理”类作文专题指导 中考写“思”类作文模拟演练

中考写“他”类作文专题指导

中考半命题作文填题技巧

  纵观近年各地中考作文题,不难发现半命题作文在各省市中考题中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可见,作为一种传统的命题形式,在话题作文、选题作文备受推崇的今天,半命题作文不但没有被人们冷落,反而呈上升趋势,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从历年的评卷中发现,不少考生在半命题作文的审题上出现失误,不能正确填补题目。那么,如何填补半命题作文的标题呢?下面,谈几点看法。

  一、填题,要充分吸取题中的隐含信息。

  半命式作文题,题面不长,其间还有空白,呈残缺式。但就是在这残缺短小的题面中,却隐含着不少的有用信息。

  命题者通过题面中的某个字词或字词之间的某种关系,向考生:①暗示一定的类,即文章的体裁及表达属类,是记叙文、议论文,抑或说明文。细而分之,是记人还是记事;是叙事为主,还是抒情为主;是缘事说理,还是以理带事,等等。②敲定一定的质,即文题点示考生应表达怎样的旨意,抒发何种感情,形成哪种走向的文面氛围。③框定一定的量,即对出现在笔下的这一篇作文中的人与事、情与理、时与空的量,作出某种限定:或一人或多人,或一事或数事,或一理或数理,或瞬间或久远,或局狭或广扩,等等。④标示一定的载体。文以载道,具体到一篇半命题作文,文章的旨意凭借何种具体的人、事、时、空,加以显现?这种载道的载体是题目中既定的,还是由学生自定的?对此种种,在半命题的题面中都有所点示。

  审视《我这个……迷》,题面中的“我”、“迷”两词前后缀连,表明是记人叙事的记叙文。题中的迷,其含义是对某种事物、活动、景物特别感兴趣,全身心投入,达到如醉如痴的迷恋程度,无疑暗点了文旨。题首的人称词“我”,表明文章的“量”局限于特定的一个人——“我”,局限于“我”的一种兴趣爱好。至于这种如醉如痴迷恋的对象——载体,题目有意空缺,留给学生自主定夺,填之而出。

  再揣摩文题《……之风不可长》,隐含信息,次第抽出:

  类:“不可长”一语,对社会上的某种风气作出一个明确的否定判断,表明一种决绝的态度,行文必然议论说理,当属议论文。

  质:“……之风不可长”,分明是抨击、批判不正之风,伸张正义,击浊扬清,此及本文宏旨。

  量:“之风”是偏正短语的后肢,前面填充后,自然形成不正之风、邪恶之风中的一种。

  载体:用空格隐去,由学生自揣自定,学生大可从“我”出发,为我所用。

  二、填题,要与命题要求暗合神契。

  命题者总是从教学大纲出发,紧扣教材,巧拟半命文题,从一个角度去测试学生的认识能力、表达能力、应变能力。面对半命文题,我们必须整体揣摩出命题者的意图,以利正确定向下笔。知己知彼(命题者),方能百写不殆。

  《在……面前》是前几年湖北省的中考题,稍一端详,可知文题是一表示态势的介宾短语。为何以态度命题?最终目的是什么?让思绪驰骋,不难看出,命题者设计这一带空白的文题,其初衷是要学生自我营造一种环境、态势,造成特定的氛围,让生活中某一人(或数人)置于其间,述其言,叙其行,从而显示人物的某种精神、气质。大千世界,芸芸众生,这种环境和态势,可能是有形的,如金钱、鲜花;也可能是无形的,如威胁、困难;可能是惬意的,如奖状、成功;也可能是恶劣的,如挫折、歹徒。运思到这个程度,就不难通过填充题,设置一个恰当的对立物、映衬面,为构思中的人事创下典型的环境,从而有力刻画人物形象,凸现文旨意念。

  面对这一文题,有的学生无视命题,随意填题为《在哥哥面前》、《在房屋面前》《在校门面前》,如此,也能行文,但徒然增大了深层构思的困难。前一题除了点名兄弟(兄妹)关系外,很难形成对立、映衬关系;而后两题只是点出了人事发生的地点,除此,难以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也就使文章难以契合命题者的匠心与要求。

  三、填题,要切中题旨文意。

  如前所述,多数半命式文题,对题旨文意都有所显露,有所暗示,一题当前,我们首先要机灵扫瞄,将其捕捉到手,接着要深层透视,切中底蕴,以利正确填题,深层构思。

  《……长大了》一题,载体部分空缺,怎样填题为好?关键是对点明文旨的“长大”怎样理解。对“长大”一语,有三种诠释可供思辨取舍:1、增高长重(一般生理现象),2、思想成熟(高级智能现象),3、学业(事业)有成(有为社会现象)。对三者运思比较,可以断定,按第一种含义填题,难脱肤浅;按第二第三种含义填题,能揭示人与事的底蕴,从动态变势中演绎出明确的意念。

  那么,题中的空白是不是只能填写人称呢?不一定,抓住事物间的逻辑联系,又何尝不可填写动物植物静物呢?如生物小组的良种免、种植小组的新种瓜、校园内外的共青林,可透过这些特指的物体增高长大,曲折地反映出科学少年、时代小主人的茁壮成长,迅速成长。

  又如文题《我学会了……》,题中“学会”一词常见惯用,但纳入文题,其旨意就当仔细琢磨了。这里当指学习并掌握了某种有用的知识、技能、本领,连上前面的“我”,渗出一种可贵的自豪激情。对题旨揣度有高下,填题也就有优劣。

  《我学会了骑车》、《我学会了烧菜》、《我学会了打球》——填题正确,流于一般。

  《我学会了讲文明》、《我学会了自卫》、《我学会了珍惜时间》——填题深刻,题旨凸现。

  《我学会了打牌》、《我学会了赚钱》、《我学会了吸烟》——填题错误,题旨走穴。

  四、填题,要正中自己的生活储存。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下笔能否成功,有无感己感人的素材入文,至为重要。而半命题作文正是在动用生活储存方面,为我们提供了方便、自由。填题时就要珍视这一自由,加以充分利用,使填出的文题正中素材仓库之所备。

  且看《一段美好的生活给我的……》一题,显示题旨的空白处可有多种填法,但要正中储存,就要慎选。一学生暑假下乡,与勤俭的祖父相处,对自己的乱用胡花深感内疚,并力戒之,可填“鞭策”。一学生考试失利后,忘情观察大风雨中蜘蛛反复织网的镜头,感触颇深,可填“启迪”。一学生在校运动会3000米赛跑中不支落伍,是班上的拉拉队热烈的擂鼓、整齐的呐喊使他干劲倍增,最后夺得第二,可填“力量”。

  又如《我……同桌》,题目已经限定了载体,如何填充为好,仍视素材而定。如果同桌系新来乍到,虽印象鲜明,但交往很少,可填“的”,以便从旁观察描述。如果与同桌交往频繁,碰碰磕磕,时有冲突,填“和”为宜,以展示矛盾冲突中的人物形象。如若对同桌的某一印象和某种情感强烈,不妨选填“敬佩”、“恨”、“同情”、“鄙夷”等。

  五、填题,要力求创意新颖。

  填题运思,在符合要求、切中题旨的前提下,还应避俗求新,使题与文,让人触读后俱为之一震。这,主要讲究填题的深加工了。

  一组中学生面对《我生活在__之中》的半命题,有如下填题,试作比较:

  填“家庭”、“学校”、“社会”——浅薄直露,味同嚼蜡。

  填“集体”、“亲人”、“友谊”——正确平常,流于一般。

  填“麻将声”、“追星族”——切中时弊,发人警醒。

  填“题海”、“夹缝”、“梦魇”——比喻形象,深邃出格。

  且题面的新与俗制约文面的新与俗。

  拿起《……的滋味》这一文题,如果匆匆填上“咖啡”、“中药”、“甲鱼”、“黄瓜”,且只是就其滋味写滋味,必然俗气浅薄。如能扣住滋味的深含,掘而深之,写出《打工的滋味》、《得奖的滋味》、《当干部的滋味》、《掏污水沟的滋味》,则既深又新。再进一步,如能逆向填题:《作弊的滋味》——心惊肉跳,《说谎的滋味》——惶惶不安,《挨批的滋味》——打翻五味瓶,则文章的新鲜度、吸引力就更不同凡响。

  六、填题,要符合情理、逻辑。

  填题新也好,深也好,都有个“度”,过度则不真,甚至有悖情理,违反逻辑。

  有这样一道题,《我第一次……》,如若有人填上诸如“哭”、“淘气”、“唱歌”、“做梦”之类,必然令人皱眉,因为这些选项都是难以界定“第一”的,填进题中,势必陷入伪科学的泥沼。变换一下,选填印象深刻的“第一”,如“上学校”、“登台演戏”、“领奖”、“下水”则成,因为这一类“第一”都是不难确认的。如能变向运思,选填“说谎”、“当家”、“打工”、“独自远行”入题,则文旨文趣当会更新鲜可人而又合乎逻辑,不违情理。

  其实,半命题作文的填充技巧还有很多,这里只是列举一二,希望同学们能从中受到启发,作文时多加揣摩,拟出精彩的作文标题。

-热门专题-
-精选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