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级

字数

体裁

话题

复习与测试中考作文指导 500字中考作文

2022-03-15 12:57:50 栏目:中考作文 来源:蘑菇文

  (一)命题的几种常见形式

  a.全命题。

  这是一种传统的命题方式。前些年曾有人说命题作文出现了危机,但从近几年中、高考情况来看,命题作文又显露了生机。特别是中考,命题作文是比较常见的。这是因为与给材料、自拟题目相比,它可以考查学生审题和选材的能力,这是它突出的优点。在想像能力、表达能力等方面,其考查功能也不逊于给材料、自拟题目。它唯一的缺点是容易被人猜中。命题人既想用命题的形式又要尽量不被人猜中,就要在一些题目上有所变化。如写惯了《我的班集体》或《我爱班集体》,就变化为《我和我的班集体》;写惯了《课间》,来一篇《课后》;写惯了《挫折》《失败》之类的题目,换一个《我经历的一次小波折》,可能就不那么顺手了。

  特别要注意:全命题的特点在于一个“全”字。以《我经历的一次小波折》这个题目为例,中心语是“波折”,前面加了三个定语:是“小”波折而不是大波折,是“一次”而不是多次,是“我经历”的而不是别人经历的,也不是“我听说”的。用层层限制增加审题的难度,也可以和某些类似的题目区别开来。

  也有一种命题作文不仅是全命题,而且带提示,目的是启迪学生的思路,帮助学生选材,如‘94武汉题《生活给予我的思考》和’94南京题《掌声》都有这样的提示,它们在选材上为考生划定了范围,有的还提出了具体要求。这是全命题作文的一种新形式,它降低了考试难度,代表了全命题作文的一种新趋势。

  b.半命题。

  如《我多想……》、《我理解了___》,省略号部分和横线上让考生自己填上恰当的词语;还有一种半命题提供备选词语,如,94年贵阳题《记一堂___的课》,备选词语有“生动、难忘、印象深刻、喜欢、有趣、有教育意义”等。这两种方式实际都是帮助考生确立中心和选材,自由度较大,范围较广,使考生能够随心所欲地抒写自己感受最深的事和情,因为中心和材料是自己选取的,写起来不容易“跑题”。

  c.给材料。

  一种是给材料写议论文;一种是给材料写记叙文——有的是续写,有的是改写,有的既不是续写,也不是改写,而是让考生根据材料发挥想像,写一篇记叙文;还有一种是给材料写说明文。给材料作文的材料不同于全命题或半命题作文的“提示”,提示仅是一种启发,并不提供故事情节或某些具体情况,记叙或议论都只能以它为引子而不能以它为依据;给材料则不同,或给出故事情节,或给出具体情况(事实、数字、言论等),它不是记叙或议论的引子,而是记叙或议论的依据——依据它,或展开想像与拓宽意境而记叙,或纵横发挥与联系实际而议论。

  d.给材料+命题+提示。

  如‘94安徽省的材料作文就是这样的:先给了一个关于美国科学家在太空中发射“太阳帆”,使黑夜变为白昼以及本世纪末太空中将出现50面“太阳帆”的材料,要求根据材料进行设想,假如本世纪末你居住的地方有一面“太阳帆”,你和周围的人将如何度过那美好而神奇的夜晚。题目是《神奇的夜晚》。还“提示”道:可以写传统节日的夜晚,可以写周末的夜晚,可以写宁静山村的夜晚……你也许在天文台上,在实验室里,在大学校园里,在商贸大厦里,在乡村小道上……这样将材料、命题和提示结合起来,考生发挥想像时既有材料做依据,又有“提示”做引子,还有题目作为记叙的范围。如能充分注意这几点,作起文来就不容易离谱。它既有限制,又有自由,能较好地考查学生的想像能力和表达能力,是命题作文与给材料作文相结合的产物。

  (二)作文三要素

  a.内容。

  包括立意、选材、中心等。这三者之间的关系是不可分的。立意决定选材,选材要服从中心的需要;立意需要选材来支撑它,中心需要选材来突出它。没有选材,立意和中心就都是空的。立意是关键,选材是保证,中心是把握。

  “意”就是思想,就是观点:“材料”就是事迹或事例,也包括道理:“中心”就是题目所限定的范围。例如《记一次升旗活动》(‘94沈阳题),表达爱国的思想感情是立意,同学们在升旗活动中严肃认真的表现,以及国旗下充满爱国精神的讲话是选材,中心是“升旗”,不能丢开“升”字而写国旗,否则就脱离中心了。又如《谈挫折》(’94西安题),挫折可以使人“吃一堑,长一智”,少犯错误,这是立意,列举自己的或周围的人从挫折中奋起的事例以及古今中外名人这方面的典型事例及言论为选材,这些材料都必须是从不同侧面所选来的“挫折”。列举事例不是目的,目的是通过“谈”即辩证的分析来阐述“吃一堑,长一智”这个观点。如果所选事迹或事例不是挫折,或虽列举一些受挫折的事迹、事例而不“谈”,都是脱离中心的表现,也都是不切题的表现。前者将导致“驴唇不对马嘴”,后者将使文章写成记叙文而不是议论文。

  立意应力求深刻,至少要做到正确;材料应力求充实,至少要做到具体,中心应力求突出,至少要做到明确或基本明确,要切题或基本切题,这就是对内容的基本要求。

  b.结构。

  对结构的基本要求是:严谨,完整,有条理,分段恰当,层次清楚,详略得当。

  结构严谨的具体要求是:前有交代,后有照应;句与句、段与段之间衔接紧密,过渡自然,前后一贯,首尾一致。

  完整,就是有头有尾,首尾呼应,没有残缺的句或段。

  有条理,就是句与句、段与段的先后顺序安排得当。先说什么,后说什么,要符合逻辑。紧紧围绕中心事件或中心话题,不旁逸斜出,也不东拉西扯。

  分段恰当,标准一般是看一段之内有几个中心:如果有一个中心,则分段恰当;如果有两个以上的中心,则分段不恰当。有的也可以几个小自然段合起来表达一个中心。

  层次,既指段与段之间的层次,也指一段之内句组与句组之间的层次。层次清楚与否要看各段中心和段内各句组中心是否明确,以及它们的顺序是否合理。

  材料处理上详略不得当,将影响结构的匀称。

  c.语言。

  对语言的基本要求是:清楚,通顺。清楚,就是明白,不含胡,不模棱两可,不luō@①唆,不自相矛盾。通顺,就是句子结构完整,句子成分搭配得当,句与句之间意思连贯,顺畅。

  清楚,通顺,是对语言在表达内容上的要求。

  除了这个基本要求,还应当讲求朴实无华的语言风格。不矫情,不雕词琢句,不用华丽的词藻包装空洞的内容;不写空话、假话、套话,只写真话——发自内心,不假雕饰的话。

  生动形象也是一种语言风格,它和朴实无华的语言风格并不矛盾。在一篇文章之内,它们完全可以相得益彰。朴实无华犹如去掉一个人涂在脸上的胭脂粉,生动形象犹如给一个人画像,突出他外貌或气质上的某种特征。只有去掉涂在脸上的胭脂粉,再现其本来面目,才能更好地突出其特征。生动形象需要使用多种修辞方法,使用得好,能使语言锦上添花。尤其要注意使用新鲜、生动的比喻;善用比喻,是一个人有才华的表现。

复习与测试中考作文指导

人教版高中第三册五单元作文:还要为雍正帝隐恶扬

  从传媒得知,电视连续剧《雍正王朝》极为轰动,创收视率新高,和上海收视率也极高的《还珠格格》南北争辉云。报上还评论说,北京人钟情于《雍正王朝》,上海人耽爱《还珠格格》,从中可以显示两地欣赏水平之高下云。意思是,《雍正王朝》的“艺术品位”要比《还珠格格》高得多。

  笔者是个顽固分子,您说我偏激也好,偏颇也好,乃至不是东西也好,凡是荧屏上活动着的人物脑后拖着一条豚尾的,一见就先天地厌恶;正像荧屏上出现扭屁股歌星就反感,立即要掉换频道以避之一样,这类宝贝电视剧从来不看。我这从可信的、其鉴赏力靠得住的朋友男里,得知《还珠格格》清洁的基本骨架,是从马克·吐温的《乞丐王子》改头换面而来的;戏里对清代旧制度风习,也尽是胡编乱造,属于“戏说”之类。迷恋这类货色,难怪要见笑与评论家,说是欣赏水平不怎么。至于雍正、乾隆这类所谓“历史剧”,则正如一位深谙清史鉴评的朋友在一篇文章中所说,把那些视庶民无草芥,特别是虐待汉人的皇帝都描写成“英明风流,爱民如子,访贫问苦,兼擅泡妞”的有趣而可爱的人物,名曰历史剧,其实和“戏说”也差不离。

  这回的《雍正王朝》,据说是极有新意的。新在哪里呢?说是一反过去民间传说和野史之类把这位皇帝说成是阴鸷惨刻狠毒可怖,突出他无与伦比的“勤政”,说他在位13年,朝乾夕惕,(这令人想起这位陛下以年羹尧的贺表“夕惕朝乾”之句,只是把词语颠倒了一下,意思并无差别,却猜疑为有心侮慢君上而下诏切责之的故事,这不是野史和民间传说,而是正正规规地出于《清史稿·世宗本纪》的正史明文。)光是政务批语,就达千万言之多。说他整顿吏治,锐意肃贪,是个“改革”皇帝。当然,“改革”一词,十分中听,颇合人们的心愿。说他“励精图治”的结果,国库因之丰盈,由康熙的库银七百万两骤增至五千余万两。这好那好,于是他是一位了不起的好皇帝。

  这些也许是事实,但他不这样“朝乾夕惕”行么?要时刻提心吊胆地防范而且猜疑那些“窥窃神器”的弟兄及其党羽;要防范而且猜疑尚未彻底私心的汉民的反抗;要保住爱新觉罗氏偌大的富有四海的家业;要谋他的子孙后代“皇图永固”,扩大而言着要维护八旗子弟的奕世安富尊荣,长享特权,永远骑在汉族和其他兄弟民族的头上专擅威福。他当然得提防、猜疑、费尽心机操作或曰“勤政”。他迅速辣手地肃清肘腋间的骨肉异己,不但野史和民间传说,连《清史稿·世宗本纪》也不能为之讳,论定他“孔怀之谊,疑于未笃”和“寡恩”,虽然这只是“天皇圣明”习惯下的轻飘飘的贬辞。试想对骨肉亲属尚且惨刻无情的人,对稍有不驯乃至无辜的草芥小民能不提防、猜疑而残暴惨刻么?

  这种为了爱新觉罗氏的私产而“励精图治”的“改革”,能和今天为全民族发奋图强的“改革开放”相提并论比附得起来么?这是牛头不对马嘴的胡乱“呼召历史亡灵”。单说“改革开放”一词的“开放”,雍正不但对内绝不开放,钳制禁锢空前;对外则是锁国封闭的创始者。康熙还至少留心西方政教科技,还多少能容纳汤若望、南怀仁等西方教士学人的历算科技知识,雍正则一律驱逐、排斥、封闭,其遗泽一直延至外国用炮舰轰开国门而后已。至于他对内的思想钳制和精神奴役,则至今读史者犹为之发指。

-热门专题-
-精选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