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级

字数

体裁

话题

《波普先生的企鹅》影评 读后感作文

2022-03-10 04:46:00 栏目:读后感作文 来源:蘑菇文

波普先生的父亲在极地给他送了一件美妙的礼物:六只活企鹅。波普先生的妻子和他离了婚,所以企鹅给习惯了孤单的波普先生很大的烦恼:晚上还得哄它们睡觉!他的儿子生日时看到了企鹅们,就喜欢上了他们。母企鹅和公企鹅交配下了三颗蛋,其中一颗没有孵化出来,波普先生爱它甚至辞去了自己的工作。一直想将企鹅拿到手的动物园协会的一个人趁此机会将它们带走了。波普先生后来后悔了,救出了企鹅们,最后将它们送回了南极。

波普先生是一个充满爱的人。自己每天早起贪黑,但晚上只要有空,就会跟企鹅们“玩”。那时候是冬天,家里本来已经凉飕飕的了,波普先生还要想着企鹅的冷热,把家里堆得到处都是雪,波普先生的家完全已经变成了一个企鹅游乐场!两只母企鹅生了蛋,孵化出了两只可爱的小企鹅,只有母企鹅船长生的蛋没有动静。波普先生想尽办法让蛋孵化出来,甚至一向看重他的老板把他解雇了,他也没有停下手。波普先生的举动让他的企鹅把他作为亲人来看待!在一次工作行动中,波普先生没有做好,就趁着一次工作的对象播新闻的时候向她劝说。结果企鹅们和他一起来了!波普先生的死对头,也就是动物协会的人想和他打赌,在沙丁鱼和波普先生的爱中,企鹅们肯定会选沙丁鱼,如果对了,这些企鹅就是动物协会的了。这些企鹅一向把波普先生当做亲人来看待,犹豫了一会儿终于向爱迈开了脚步。波普先生对企鹅的爱是多强烈啊!

这部电影充分表现了亲人的爱才是最重要的。波普先生的离婚妻子又一次感受到了波普先生的爱,无情的心被融化了。有本书也写了关于爱的故事。再邪恶的东西也不会把爱,这个强烈的情感消灭掉。爱好比是一个世界,里面花繁叶茂,一切景物的“内心”是洁白的,没有斑斑点点,没有一点点坏的念头;而邪恶是一个漆黑的世界,随时都有可能有人把你的东西偷掉,所有人的内心是黑的,里面有一个张牙舞爪的怪物。

爱是重要的!

《波普先生的企鹅》影评

波普影评企鹅

苦难中成长——《童年》读后感

高尔基曾经提到“回忆起野蛮的俄罗斯生活中这些铅重的丑事,我时时问自己值得讲这些吗?每一次,我都重新怀着信心回答自己值得,因为这是一种富有生命力的丑恶的真实,它直到今天还没有消灭,这是一种要想从人的记忆,从灵魂,从我们一切沉重的、可耻的生活中连根拔起就必须从根儿了解的真实。”他写这些丑事的目的不仅是让人们知道阿廖沙是在什么环境中长大的,更要让人们彻底了解这些丑事。他四岁丧父,十一岁丧母,之后步入社会寻求出路,只身一人在江湖闯荡,这与俄国朝廷的腐败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因此,他非常留恋他的童年,就以自身童年经历为素材写了一部小说:《童年》。

家庭,不温暖

《童年》的主人公阿廖沙四岁丧父后,就与母亲和外婆搬到了外公家。这里没有一点家庭的温暖,弥漫着一种炽热的仇恨之雾,尔虞我诈、弱肉强食,为争夺财产而斗殴打架是这个小市民家庭司空见惯的事。两个舅舅米哈伊尔和雅科夫粗野而自私,经常为分家的事喋喋不休,甚至为一点财产而大打出手,气得外公暴跳如雷,尖声大骂道:“我要叫你们全都给我要饭去!”外公也是个冷酷残暴的人,有一次阿廖沙错染了一匹布,就遭到外公的一顿毒打,一下子晕了过去,还病了很多天。阿廖沙在外公家最好的朋友——“小茨冈”在搬十字架的过程中不慎跌倒,被沉重的十字架压得吐血身亡,与他一起搬的两个舅舅还庆幸自己躲过了这一劫难。

阿廖沙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不知是何等的悲哀与困苦!他善良、乐观,可他面前的都是些卑鄙、贪婪、吝啬的人,他与这眼前的一切是那么得格格不入,他无时无刻不在呼唤着光明和自由的到来。所幸还有他慈祥能干、有着圣徒般宽大胸怀的外婆,照亮了他敏感而孤独的心,使他在黑暗污浊的环境中仍保持着生活的勇气和信心,并逐渐成长为一个坚强、勇敢、正直和充满爱心的人。

社会,多黑暗

阿廖沙虽年纪轻轻,却不免要和社会上的一些怪人打交道。人们都说“邻里情深”,可阿廖沙的邻居们发生矛盾后,他们会剁去狗尾巴、毒死狗、打死鸡以报复别人,甚至半夜三更悄悄溜进仇家的地窖里,把煤油浇到腌白菜和黄瓜的木桶里,放出桶里的克瓦斯。外公家那条街上有个奇怪的老爷,一到节日就坐在窗口拿枪打狗、猫、乌鸦,甚至打他不喜欢的行人,外公和一个称为“好事情”的人就曾被打到过。虽然不是真子弹,但那老爷也惹得街坊邻居怒不可遏。还有原本与阿廖沙关系很好的彼得大叔,在与阿廖沙的一次争吵后,经常在外公、外婆面前告阿廖沙的状,还总是添枝加叶地瞎扯一气。这些小市民的恶劣行为反映了当时俄国社会的歪风邪气,人们在这压迫人的社会里,压扁了,扭曲了,埋没了。作者在作品当中,无声地向旧社会提出了沉痛有力的控诉。难怪阿廖沙说:“一种无法抗拒的苦闷令我窒息,好像全身注满了沉重的东西,好像长久地住在一个黑暗的深坑里,失去了视觉、听觉和一切感觉,只能浑浑噩噩地生活着……”

未来,满憧憬

母亲死后,阿廖沙被迫自寻生路。他做过鞋店的学徒,轮船上的洗碗工人,后来又在绘图师家里和圣像作坊里做学徒。无论他走到哪里,都担负着苦役般的劳动,还经常遭到主人的辱骂、谩骂甚至毒打。这时的阿廖沙已经爱上了读书。书籍在他面前打开了一个奇妙的新世界,给他带来了无穷的乐趣和教益,培育了他对英雄业绩的敬仰。这种精神力量是他抵御了各种不健康的影响,使他在困难的环境中不屈不挠,并开始思考人民的命运和人的崇高使命。他曾说,他要和命运作斗争,不屈服于环境。这句话应照了他童年时代的美好品质,也见证了他一生的坎坷经历。

《童年》是十九世纪70、80年代俄国社会的缩影,它不仅反映了是有希望的俄罗斯人性中的弱点,揭露了那些“铅样沉重的丑事”,鞭挞了小市民的罪恶灵魂,还塑造出在艰苦中仍坚持理想,不同流合污的新人形象——阿廖沙。虽然我们的童年不如阿廖沙那么悲惨,但我们要向他美好的心灵致敬:坚强,不气馁,怀抱希望,微笑人生。能在苦难中成长,必能在幸福中开花。

-热门专题-
-精选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