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级

字数

体裁

话题

读我的祖国有感作文1100 我骄傲,我是中国人 读后感作文

2022-03-10 02:56:00 栏目:读后感作文 来源:蘑菇文

这几天读了《我的祖国》这本书,回味无穷,意犹未尽。这本书主要讲了中国建国60年来各方面取得的成就。从中国解放战争胜利,到中国第一颗原子弹施暴成功,从杂交水稻到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从港澳回归到三峡工程,从“嫦娥奔月”到纳米技术,中国一步步的前进。作为一个中国人,我感到无比的骄傲。

书中令我印象最深的是《一个民族的力量》一文,它让我想起了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我们永远都不会忘记的时刻。那一刻,四川汶川发生了八级大地震,顷刻间,山崩地裂。在巨大的灾难面前,中华儿女的民族精神在瞬间凝聚,中华民族的伟大力量在霎时爆发,一个个的英雄出现在我们的眼前。

优秀学生的代表——小林浩

在这些英雄中,我最佩服的是林浩,他是我们的同龄人,却从废墟中背出了2名小朋友。九岁的林浩是四川地震灾区汶川县映秀渔子溪小学的二年级学生,他的班级有31名学生,地震发生后,只有10名左右的学生逃生,而其中两名学生是林浩救出的。原来,小林浩在倒塌的校舍自救后,马上用弱小的身体将一名昏迷的同学背了出来。随后,他又重返已倒塌的校舍又背出来一名昏迷的同学,并因塌方砸伤了胳膊。林浩在大灾面前表现出来的冷静与果敢,令人感佩。他真勇敢,他是我们的骄傲,也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舍身护生的教师——谭千秋

地动山摇。他弓着身子,张开双臂紧紧地趴在课桌上,伴着雷鸣般的响声,冰雹般的砖瓦、灰尘、树木纷纷坠落到他的头上、手上、背上,热血顿时奔涌而出;他咬着牙,拼命地撑住课桌,如同一只护卫小鸡的母鸡,他的身下蜷伏着四个幸存的学生,而他张开守护翅膀的身躯定格为永恒……5月13日22时12分,当搜救人员从四川省德阳市汉旺镇东汽中学教学楼坍塌的废墟中搬走压在他身上最后一块水泥板时,所有抢险人员都被震撼、落泪。他叫谭千秋,他用自己51岁的宝贵生命诠释了爱与责任的师德灵魂。有句名言说: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谭千秋老师虽然死了,但他死得有价值,他的名字将永远刻在我们的心中。

人民的守护神——子弟兵

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 ,人民的子弟兵拿出了满腔热血,用实际行动向世界证明了他们是中国人民的钢铁长城。在这次抗震救灾中,解放军、部队、空降十五军、各大军区特种兵出动13万兵员,一场新中国成立以来罕见的大规模非战争的军事行动在灾区全面展开。那一刻,一趟趟军列昼夜兼程,一架架飞机腾空而起,一辆辆军车风驰电掣,一支支队伍冒雨奔波,一个个勇士艰难跋涉,冲向最急需的地区,担负最艰巨的任务,发挥最关键的作用。

素不相识的人——中国人

在2008感动中国人物评选中,有一个特别奖奖项,颁发给全体中国人。活动组委会认为,2008年的中国经历了太多悲怆和喜悦,在抗击暴风雪、抗震救灾、举办奥运会、神七航天员太空漫步等事件中,中国人用坚韧、勇敢、智慧向中国和世界交出了满意的答卷。一方有难,八方支缓,在救灾活动中,我们不能亲自去灾区的,也纷纷捐献出自己的一份爱心。无数的中国人都成了救灾行动中的无名英雄。

在中国,太多感人至深的故事令全世界动容 !这一切足以证明我的祖国是一条正在腾飞的巨龙,我 感受到了祖国的强大,作为一个中国人,怎能不感到骄傲呢?

读我的祖国有感作文1100 我骄傲,我是中国人

我是作文有感祖国中国人

读后感作文1500字 柴静看见读后感

在接触《看见》之前,对于柴静我算是一无所知,很无意地从同学里借到书看了下去,就情不自禁地读了下去。《看见》虽然是柴静10年从业来的自传性作品,和其中我所拜读过的名人自传比如《巴菲特自传》、《乔布斯传》比较起来,《看见》对于作者自己的成功的方面和经验描述几乎没有,而是运用了超多的细节描述和心理描述,既是生动地还原了作者本人亲身经历的重大事件的过程,同时把事件任务包括柴静自己的感受相当细腻的表现出来,表现了柴静在苦难和苦涩下内心和潜力一步步地艰难成长。

《看见》一书涉及了相当多的中国重大事件,几乎所有的重大事件我们都能看到柴静奋斗在最前线奔波不停的身影,在这奔波之中也让她逐渐的成长起来。对于我而言,《看见》让我能有一个机会重新审视那些以前震撼我们的事,有一些事当时我还年幼,只是跟随着当时主流媒体的看法。能在时隔多年后能再次看到事件的真相的还原,更多的是修正了一些对事情的偏见,有了更深刻更准确的体会吧。

印象最深刻的首属药家鑫事件。《看见》让我们有机会从药家鑫的内心想法的角度再度审视整件事的经过,而让我居然惊奇地发现这个被全中国主流媒体断定为“杀人魔”、看似罪无可赦的药家鑫竟然也有那么无奈的一面,而他更像是一个选错了方式的孩子,令人惋惜。《看见》还让我们看到了“非典“时期从医人员的艰辛和巨大的生命风险,每一天都与死神是如此的近;让我们看见了还有卢安克那样默默无闻地为我们农村教育事业奉献的外国人……没有《看见》,没有柴静的用心寻求和发现,也许许多事情的真相和许多默默无名的人就将这么一向被淹没在时间的潮流中了。勇于质疑并尽力挖掘真相正是柴静在《看见》中所散发出的作为一名记者最最珍贵的精神也是我被《看见》深深吸引的原因吧。回到自身反思,那股“打破砂锅问到底”的干劲算是我缺少的吧,更多时候是在对事事保留着浅尝辄止的态度,过去的是因为学业排的时间很紧张实在是很少时间做些自己的事,浅尝辄止无可厚非。来到了大学,时间上相对自由了许多,在保证了学业的基础上,是该用计划规划好课余时间认认真真地学一些自己喜欢的东西的时候。其次,《看见》还让我真正理解并学会了用客观公正的眼光看待发生的每一件事,并用心发现身边的真善美,就算是最权威的媒体也会有偏颇失实之处,盲目跟风并随意评论是对自己最大的不负责和伤害。

《看见》一书中描述的作者10年从业来一步步地成长历程也相当精彩,对于刚走入大学的我如何调整自己不久的未来投身于工作时的心态尤其具有现实好处,或多或少我看到了自己的未来的不易吧。每一步成长都充满着相当多的苦涩和困难,每一次蜕变或是来自于或是刚入业时的常常的辛苦熬夜加班,或是一些前辈的不经意的话和深刻的指导等等方面,一点一滴积累起来完成了从量变转为质变的过程,也从一个刚进入工作的小女生到了这天受到众人瞩目的位置,其中的汗水想必只有她最清楚,在看《看见》的同时我们也是在和柴静一齐成长着,以她的视角审视着在这片56个民族共享的中华大地上,发生过的那些在我们心里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的以前。“《看见》中,我没有刻意选取标志性事件,也没有描绘历史的雄心,在超多的报道里,我只选取了留给我强烈生命印象的人,因为工作的原因,我恰好和这些人相遇。他们是流淌的,从我的心腹深处的石坝上漫溢出来,坚硬的成见和模式背一遍遍的冲刷,摇摇欲坠,土崩瓦解。我明白这种摇晃是危险的,但思想的本质就是不安。”这就是柴静在《看见》中的原话,最本真和朴实的一段话。在发售《看见》一书后,柴静在微博上经历了大起大落,毁誉参半。但她并没有表现出相当的大起大落的回应,不争不辩,依旧在她的岗位上默默地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这也是她在书外同样表现出的那份本真朴实的气质吧,只能让人远远地仰慕。

最后,《看见》带给我的不仅仅仅是书籍资料上的的享受,也让我能有机会认识了一位很坚强很了不起的中国记者柴静,从书和作者身上我都同样收获丰富,也期望这份收获今后还能带给我更多的有好处的启示和指引吧!

-热门专题-
-精选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