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级

字数

体裁

话题

读后感900字 听听那冷雨读后感 读后感作文

2022-03-10 02:46:00 栏目:读后感作文 来源:蘑菇文

像喜欢王维的诗一样,一向很喜欢余光中先生的文章。余光中的笔仿佛有一种魔法,能够将文字变成石上的清泉,松间的明月,或是空谷的幽兰……他的文字有一种无法言说的美感,假若你在雨夜半倚轩窗,看雨打芭蕉忽地一阵筝音入耳,那便是我读余光中的文章的感觉了。就像这一篇《听听那冷雨》。

“雨不但可嗅,可观,更能够听。听听那冷雨。听雨,只要不是石破天惊的台风暴雨,在听觉上总是一种美感。大陆上的秋天,无论是疏雨滴梧桐,或是骤雨打荷叶,听去总有一点凄凉,凄清,凄楚,于今在岛上回味,则在凄楚之外,再笼上一层凄迷了,饶你多少豪情侠气,怕也经不起三番五次的风吹雨打。一打少年听雨,红烛昏沉。再打中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三打白头听雨的僧庐下,这更是亡宋之痛,一颗敏感心灵的一生:楼上,江上,庙里,用冷冷的雨珠子串成。十年前,他曾在一场摧心折骨的鬼雨中迷失了自己。雨,该是一滴湿漓漓的灵魂,在窗外喊谁。”

文章紧扣一个“雨”字,说雨可看、可嗅、可舔、可听。他写江南的雨,写台湾的雨,写美国的雨,写四川的雨……雨缠缠绵绵如梦境,凄凄切切如情思。于是作者的思乡之情,也如雨般飘飘摇摇弥漫在字里行间。

文章一唱三叹,洋洋洒洒。以第三人称叙述,纵观全文可知是“他”在台湾厦门街雨巷中的思绪。“他是厦门人,至少是广义的厦门人,二十年来,不住在厦门,住在厦门街,算是嘲弄吧,也算是安慰。”。以“雨”的角度,似乎涵盖了“他”一生沧桑事,而余光中先生内心汹涌激荡的情感亦浓郁地进跃全篇。

“雨天的屋瓦,浮漾湿湿的流光,灰而温柔,迎光则微明,背光则幽黯,对于视觉,是一种低沉的安慰。至于雨敲在鳞鳞千瓣的瓦上,由远而近,轻轻重重轻轻,夹着一股股的细流沿瓦槽与屋檐潺潺泻下,各种敲击音与滑音密织成网,谁的千指百指在按摩耳轮。”下雨了“,温柔的灰美人来了,她冰冰的纤手在屋顶拂弄着无数的黑键啊灰键,把晌午一下子奏成了黄昏。”

“先是料料峭峭,继而雨季开始,时而淋淋漓漓,时而淅淅沥沥,天潮潮地湿湿……”“滂滂沱沱,淅沥淅沥淅沥……”文章中超多叠字的运用,可谓是锦上添花,给全文增色不少,生动细腻地描摹了景物的同时,悠长的乡愁若隐若现,如雨似珠。文坛宿耆柯灵说:“《听听那冷雨》直接用文字的雨珠,声色光影,密密麻麻,纵横交织而成,别辟一境。”

“前尘隔海。古屋不再。听听那冷雨。”

虞美人·听雨

(宋)蒋捷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读后感900字 听听那冷雨读后感

读后感听那

读后感700字 《淘气包埃米尔》读后感

《淘气包埃米尔》是瑞典的童话外婆阿斯特丽德·林格伦写的。这本书的主人公是埃米尔-----一个野性、脾气很拧的小男孩。虽然伦纳贝尔的埃米尔有圆圆的蓝眼睛,红扑扑的圆脸蛋,卷曲的浅色头发,这一切都给人一种听话的印象;但一开始,我不怎么喜欢这个脾气很拧的小淘气包,因为他故意干的调皮事让我数也数不清,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埃米尔为喝汤把头伸进汤罐里,把自己的妹妹伊达当国旗升上了天空、把做血豆腐的猪血扣在埃米尔爸爸的头上,想用老鼠夹夹老鼠,却夹到了爸爸的脚趾头。

这个淘气包到底有多淘气?我来说一个数字,反正大人总是只对数字感兴趣。埃米尔每次淘气“犯错误”时,爸爸总是要罚他到木工房里去反省一段时间,而每次呆在木工房时,埃米尔就会削刻一个木头老头儿,老头儿通常是很愤怒的样子。在接近故事的末尾处,埃米尔搅和了一个盛大的乡间宴会。说起来也没什么,只是把埃米尔爸爸随手锁在茅房里,将宾客们的套鞋混堆成小山,导致埃米尔爸爸在别人吃饭的时候卡在茅房窗户上淋雨,而宾客们告别时需要借助微弱的灯光给自己的鞋子配对。因为这次事件,埃米尔在木工房里制作了第184个愤怒的木头小老头儿!

埃米尔是个善良的天使。他在圣诞节的前夕,举行了一场盛大的宴会,宴请了一群孤寡老人,把家里准备招待亲友的食物全部都吃光了,他还经常探望这群老人,为他们读报。

埃米尔是个勇敢的男子汉。当他家的长工阿尔弗雷德在暴风雪的夜晚染上重病,卧床不起的时候,大人们惧于暴风雪的威力不敢把长工送往医院,他却在黎明时刻顶着风雪,架上雪爬犁,拉着阿尔弗雷德艰难地送到了医院,最终救了阿尔弗雷德一命。

埃米尔的故事读完了,但埃米尔的形象却已经鲜活的长在我的脑海中了。我喜欢这个天真,纯洁的淘气包,更喜欢这个可爱,善良,乐于助人的埃米尔。

-热门专题-
-精选推荐-